標籤:

海南省總體規劃(2015-2030),看懂海南未來

  一、目標願景

  戰略目標:將生態與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屬點」,突出海南「生態、經濟特區、國際旅遊島」三大優勢,把握「一帶一路、消費時代、創新發展」三大機遇,確定戰略總目標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國際旅遊島。2030年,國際旅遊島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範例。

  戰略定位:本次規劃戰略定位可概括為:「一點、兩區、三地」。「一點」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兩區」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國改革創新試驗區;「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島海洋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國家熱帶特色產業基地、南海資源開發服務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總體布局

  根據全省「一點兩區三地」的戰略定位,結合海南島嶼省特徵、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現狀發展基礎,按照「嚴守生態底線、優化經濟布局、促進陸海統籌」的空間發展思路,統一籌劃海南本島和南海海域兩大系統的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設施保障、功能布局、經濟發展,在構建全省生態安全格局,保護好海南綠水青山、碧海藍天的基礎上,調整優化全省開發建設空間,合理配置資源,促進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2030年,海南島陸域空間中,一級生態功能區面積11535平方公里,佔全島陸域面積的33.6%;二級生態功能區面積15984平方公里,佔全島陸域面積的46.4%;開發功能區面積3699平方公里,佔全島陸域面積的10.8%。

  表:海南島各類功能區匯總表

  空間類型

  2020年

  2030年

  各功能區面積指標(平方公里)

  佔全省陸域空間比例

  各功能區面積指標(平方公里)

  佔全省陸域空間比例

  一級生態功能區

  11535

  33.6%

  11535

  33.6%

  二級生態功能區

  15984

  46.4%

  15984

  46.4%

  開發功能區

  3571

  10.4%

  3699

  10.8%

  其他用地

  3309

  9.6%

  3181

  9.2%

  陸域合計

  34399

  100.0%

  34399

  100.0%

  註:一級生態功能區。即生態紅線區,指嚴格進行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和剛性約束的區域。二級生態功能區。指進行生態指標管控的區域,既是農、林業的生產空間,也是重要生態空間。

  三、生態保護格局

  基於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區為核心,以重要湖庫為節點,以自然山脊及河流為廊道,以生態岸段和海域為支撐,構建全域生態保育體系,總體形成「生態綠心+生態廊道+生態岸段+生態海域」的生態空間結構。

  生態綠心。包括五指山、霸王嶺、黎母山等40個重要山體、62萬公頃熱帶雨林和12個自然保護區,是生態保護與水土涵養的核心空間。

  生態廊道。包括38條生態水系廊道和7條自然山脊生態廊道,是全島指狀生長、山海相連的生態骨架。

  生態岸段。包括河流入海口、基岩海岸、自然岬灣、潟湖、紅樹林等重要海岸帶類型。

  生態海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海洋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近岸海域。

圖1:海南島生態空間結構圖

  生態功能分區:

    包括一級生態功能區、二級生態功能區和近岸海域生態保護功能區。

  一級生態功能區。指嚴格進行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和剛性約束的區域,是生態功能與生態安全的核心骨架。一級生態功能區包括禁止性生態保護紅線區和限制性生態保護紅線區;禁止性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禁止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開發建設,限制性生態保護紅線區內實行嚴格的空間利用管控。

圖2 海南島生態紅線區域分布圖

  禁止性生態保護紅線區:包括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陸域種質資源分布區,其他極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紅樹林集中分布區,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其他極重要水源涵養區,極重要水土保持區,海岸帶自然岸段保護區等。

    限制性生態保護紅線:包括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其他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飲用水源准保護區,其他重要水源涵養區,重要水土保持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海岸帶自然岸段生態緩衝區和核電安全緩衝區等。

  二級生態功能區。指進行生態指標管控的區域,既是農、林業的生產空間,也是重要生態空間。區內實施嚴格的指標控制,面積指標可實施占補平衡。二級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耕地,部分林地,部分水域以及其它重要生態空間。

  近岸海域生態保護功能區分為禁止性生態保護紅線區和限制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禁止性生態保護紅線區包括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含區內無居民海島);領海基點保護範圍區域等。

    限制性生態保護紅線區包括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海草特別保護區,海洋保護區,近岸海域中增養殖用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外的無居民海島,典型性熱帶海洋生態系統,重要河口生態系統,重要濱海濕地、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迹,重要岸線與鄰近海域,重要漁業水域,特殊岸段和其他海域(扣除海口、三亞等城鎮岸段和海口港、清瀾港、三亞港、洋浦港、八所港等港口建設岸段)等。

  資源利用與環境質量指標包括:資源利用底線(耕地、永久基本農田、林地、濕地面積)、資源利用上限(水資源、能源、海岸線和岸段)、環境質量底線(空氣質量、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

  四、開發布局

  圖3 全省開發空間分布圖

  開發建設結構:建設海口、澄邁、文昌一體化的瓊北綜合經濟圈和三亞、陵水、樂東、保亭一體化的瓊南旅遊經濟圈,輻射帶動全省;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濱海旅遊公路、機場港口為依託,優化全省城鎮、旅遊度假區和產業園區布局;加快特色產業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形成「日月同輝滿天星」的開發建設結構。以海南島及三沙市主要島礁為依託,加強海上基地、機場航空、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海洋資源開發格局。

    本島開發區劃:

    包括「城鎮功能區、旅遊度假功能區、產業園功能區、重大基礎設施功能區、鄉村功能區」五類。

  城鎮功能區。指有一定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產業的條件較好,應當重點進行集中城鎮化的區域,包括各市縣的主城區(中心城區)和各建制鎮。

  旅遊度假功能區。指依法批准的旅遊度假區、景區景點配套設施及其他已經建成的度假區,包括重點旅遊度假區、其他旅遊度假區和旅遊景區景點。

  產業園功能區。指經省級以上政府批准,以促進產業發展為目標而創立的空間載體,通過產業集群等模式,並配套相關優惠政策,從而達到集聚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促進轉型升級的目的。

  鄉村功能區。指承擔鄉村居住、生活和產業功能的村莊建設區域。鄉村功能區應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重點發展特色生態旅遊服務、休閑農業服務等。

   基礎設施功能區。主要包括省域路網(包括機場、港口、鐵路、公路等)、光網、電網、氣網、水網等基礎設施「五網」建設。

  海域開發功能區劃:

    海洋開發功能分區分為海南島近海海域和三沙海域。

   五、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發展目標:

    堅持把全省作為一個大城市統一規劃,優化全省城鎮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以生態文明、全島同城、區域一體、梯度推進、城園互動、產城融合為指導,促進兩極地區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城鎮及鄉村的就業吸納能力和收入帶動能力,促進就地就近城鎮化,有序推進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鄉村的協調發展,最大限度的優化空間資源配置,實現全省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全省城鎮和鄉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人口總量預測。按照國家有關規範,預測2020年海南省常住人口為1084萬人,2030年為1268萬人。

    城鎮化水平及規模。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城鎮人口約650萬;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城鎮人口約887萬;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個特色產業小鎮,2030年將所有建制鎮建成特色產業小鎮。

    城鎮化發展模式及實施路徑:

    優化省域各類資源要素配置,突出重點、差異引領,形成以南、北兩極一體化發展區為全省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核心,以其它設市城市和縣城鎮為支撐,以特色產業小鎮為基礎,以旅遊度假區、產業園區為補充的城鎮化實施路徑。

  兩極引領。採取「區域一體」模式,加快發展海澄文一體化發展區和三亞—陵水—樂東—保亭一體化發展區,成為引領全省城鎮發展的南北兩極。

    多點支撐。採取「內涵集聚」模式,積極引導生產要素向城市和縣城鎮集聚,提升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利用效率、夯實城市和縣城產業基礎,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就地就近。採取「特色引領」模式,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小鎮,作為推進海南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和農業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載體,有效吸納本地農民就業、改善民居生活、吸引外來消費。支持建設美麗農(林)場,將農(林)場場鎮和作業區、生產隊建設納入統一規劃,推動農(林)場場部與所在市縣鎮墟優化布局、有機融合、協調發展。

   產城融合。採取「協同聯動」模式,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園區、旅遊度假區建設、就業轉移人口集聚相統一,以城鎮為基礎承載新型工業化建設、旅遊服務體系建設,以產業為支撐驅動城市服務配套設施完善,實現城鎮與旅遊度假區、景區、產業園區的融合互動。

  城鎮空間結構:全省構建「一環、兩極、多點」的城鎮空間結構。 「一環」即依託環島高速鐵路、環島高速公路、

    環島濱海旅遊公路形成串珠狀城鎮空間環,是全省城鎮化的主體空間。「兩極」是指海口、澄邁、文昌一體化的瓊北綜合經濟圈和三亞、陵水、樂東、保亭一體化的瓊南旅遊經濟圈。「多點」是指依託田字型高速公路和國道、省道,加快特色產業小鎮和其他縣城鎮、建制鎮及美麗鄉村建設。

圖4 海南城鎮空間結構圖

  城鎮等級規模結構:全省形成「省域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特色產業小鎮」四個規模等級構成的城鎮等級規模結構。

    城鎮職能結構:

    重點城市主導職能。以兩大一體化發展區作為省域中心城市,承接國家重大戰略功能、強化省域綜合服務和戰略性產業功能;以兩大區域中心城市作為海南省東西部區域發展的重要戰略節點,強化專業化職能;以九個縣城中心鎮作為片區發展重點,作為縣、市域公共服務和特色產業發展節點,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強化特色化職能。

   特色產業小鎮。依據資源稟賦條件、歷史文化及產業等發展特色,按照「一鎮一品、各具特色」的原則,將全省特色產業小鎮分為五種職能類型:旅遊服務型、民俗文化型、工業物流型、海洋漁業型、特色農業型。推動特色產業小鎮差異化發展,擴大本地人口就業渠道,提高城鄉公共服務水平。

    城鎮基礎設施:

    城鎮交通。積極貫徹公交優先發展的理念,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優先作用,引導小汽車的合理使用。

    城鎮給水排水。城鎮供水普及率、自來水質合格率、污水處理率和污水回用率在現狀基礎上逐年提升,逐步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城鎮能源利用。省域中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實現220KV電力系統全覆蓋,縣城中心鎮實現110KV電力系統全覆蓋,特色產業小鎮實現35KV電力系統全覆蓋。2020年實現省域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和濱海城市中心城區的管道天然氣供應;2030年實現全部縣城中心鎮和部分特色產業小鎮的管道天然氣供應。提高清潔可再生能源在交通、照明、熱水等方面的應用。

    智慧城市。通過省域中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的示範試點,構建包含智慧公共服務、智慧城市綜合體、智慧安居服務、智慧教育文化服務、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智慧交通、智慧政務管理運營平台等多位一體的智慧城市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到2020年,建設約1000個內涵豐富、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使其成為人居環境適宜、低碳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社會主義美麗鄉村,帶動海南鄉村旅遊健康快速發展。

  六、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大力提升熱帶高效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和高技術產業、做大做強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

    重點發展的十二類產業:旅遊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互聯網產業,醫療健康產業,現代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現代物流業,油氣產業,醫藥產業,低碳製造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教育、文化體育產業。

   旅遊產業。重點發展海洋旅遊、醫療旅遊、購物旅遊、會展旅遊、文體賽事旅遊、鄉村旅遊、森林旅遊、房車露營旅遊和特色城鎮旅遊。全省形成「一島、兩極、兩區、六組團」的旅遊發展空間布局。

   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重點提升南繁育種,發展天然橡膠、鞏固發展冬季瓜菜等種養殖業、加快發展熱帶水果,推進農產品加工物流業和休閑農業、互聯網+農業、農業金融保險等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

   互聯網產業。重點發展電子商務、遊戲動漫和服務外包等應用服務產業,大數據、研發設計、數字內容、物聯網和衛星導航等平台支撐產業和互聯網+旅遊、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醫療等互聯網+產業。

   醫療健康產業。重點發展特許醫療、中醫藥健康服務、健康養生、健康保險、中醫藥種植及產品研發應用和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

  現代金融服務業。通過壯大市場主體、增加信貸資金、建設多層次金融市場、用好保險紅利政策、強化普惠金融、推動地方金融創新等措施,提升海南金融服務業發展水平。

  會展業。大力發展會獎旅遊,積極引進國際性會議、協會和大公司年會,在旅遊購物、海洋旅遊、健康醫療、互聯網產業、特色高效農業、航天產業等方面培育一批國際化、專業化和品牌化的展會。

  現代物流業。加強物流通道建設、完善物流網路、創新物流模式、整合物流資源、培育壯大物流企業,重點發展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保稅物流,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和城市共同配送、農產品、醫藥冷鏈物流。

   油氣產業。重點發展石油、芳烴、尿素、甲醇等化學原料產業、精細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化學製品產業和能源交易產業。

  醫藥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中醫藥、黎葯、南葯;醫療設備等產業。

   低碳製造業。重點發展汽車製造業、綠色食品加工業、新能源新材料業、新型網路製造業、遊艇製造和海洋裝備製造等產業。

   房地產業。重點發展棚戶區改造改善本島長居型居住地產、經營性旅遊地產、度假旅居型地產、商業地產。建立持續穩定健康的房地產產品供應體系與住房保障體系。

  高新技術、教育、文化體育產業。重點培育高新技術、特色娛樂產業、文化旅遊產業、文化節慶會展產業、影視製作產業、新媒體與創意產業、體育休閑產業和對外文化貿易產業。

    省級重點產業園區類別。根據產業發展規劃,資源和區位條件,結合現狀建設和遠景規劃設立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包括旅遊產業園區、高新技術及信息產業園區、臨空產業園區、工業園區、物流產業園區和健康教育園區共六類產業園區。

   七、基礎設施(五網)

    1、路網:

    任務目標。推動全省「海陸空立體化交通系統」的一體化互聯互通。

    進出島交通設施:

    航空:形成「南北東西、兩干兩支」的機場布局。

    港口:推進「四方五港」建設,整合全省港口資源。

    鐵路:改造升級現有粵海輪渡設施;力爭開通動車輪渡,實現海南高鐵與全國高鐵聯網。

圖5 海南島綜合交通規劃圖

  島內交通設施:

    鐵路及城市軌道。形成以環島高鐵為主骨架,既有西環鐵路為輔助,地方專支及特色鐵路為補充的鐵路網格局。

    幹線公路。形成以「田字型」高速公路為主骨架、「三縱四橫」國省道為主幹線、環島濱海旅遊公路及其它國省道為補充的幹線公路網路。

    旅遊交通設施:

    郵輪、遊艇及內河旅遊設施:重點打造環海南島遊船游線、三沙郵輪旅遊線、環南海郵輪旅遊線。開發南渡江、文昌河、萬泉河以及三亞河的內河旅遊航運。

    旅遊公路。建設環島濱海旅遊公路,串聯全省主要濱海旅遊資源。

    2、光網:

    任務目標。按「一年補短板、三年達先進、五年要領先」的目標,實現我省網路強島建設取得突破性發展。

    三網融合。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工程,開展「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網基站和通信線纜通道的共建工作,打造「數字海南」。

    信息網路設施。構建海南省「三縱三橫」的網格狀幹線傳輸光纜網路。推進信息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在海口和三亞重點規劃兩個共建共享的省級信息樞紐;建設海口、三亞、臨高三大出省光纜通道;建設重點城市數據中心和近海覆蓋重要基站。

    3、電網:

    任務目標。建設全島智能電網系統,完善電源與輸配電網路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電網服務水平。

    電源結構。構建以清潔煤電、核電為主力電源,以燃氣和抽水蓄能為調峰電源,以可再生能源為補充的電源結構。

    線網設施。加強海南電網主網架結構建設,同時建設聯網二回工程,加強與大陸主幹網聯接;實現全省「雙迴路跨海聯網、雙環網沿海覆蓋、三通道東西貫通」的電力主網架格局。

    4、氣網:

    任務目標。逐步提高全島燃氣普及率;實現管道天然氣覆蓋全省市縣城區。

    供氣氣源。重點開發海上氣田,建設瓊粵天然氣管線、洋浦LNG接收終端和海南LNG倉儲轉運中心。

    氣網建設。2020年,建設完成文昌、瓊海、萬寧、陵水至三亞的高壓天然氣管線,建成環島高壓天然氣環網,配套燃氣門站和高中壓調壓站建設;2030年,建設環島天然氣管道向中部市縣城區的延伸,實現定安、屯昌、瓊中、白沙、五指山、樂東、保亭等城區的管道天然氣供應。

    5、水網:

    任務目標。構建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三大體系。

    水網連通。規劃三大河流連通工程和三條跨界河流連通工程,同時布局五大扇形水網建設,並同步配套建設管理網和信息網,實現「三網合一」。

    灌區建設。把灌區骨幹渠系節水改造、末級渠系建設、田間工程配套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統籌考慮,優化全島農田灌溉體系。

    設施建設。推進紅嶺灌區工程、海口市南渡江引水工程、邁灣水利樞紐工程和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整治、重點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建設、澇區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和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完善供水保障體系,推進供水排水水廠及配套管網建設,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成效,完善大中型水庫庫區和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主要江河湖庫水文水資源監測能力建設。

   八、公共事業

    1、醫療服務:

    基本建立由省、市(縣、區)、鄉鎮(社區)、村四級醫療衛生機構組成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一小時三級醫院服務圈。完善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實現全省「一小時三級醫院服務圈」全覆蓋。

   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城市以區域醫療中心、專科醫院為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門診部、診所等為補充;農村以市、縣級綜合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構建城鄉醫療服務體系。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以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龍頭,五大區域重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區域依託,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基礎,加快推進疾控體系建設。構建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衛生監督等公共衛生服務,以及精神衛生、皮膚性病等專病防控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2、文化體育事業:

    優化全省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的空間布局,海口、三亞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標誌性文化設施和服務平台;東部地區市縣做大做強文化事業,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中西部地區市縣繼續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

   省級文化體育設施。在海口、三亞布局服務於全省的省級文化體育設施;在瓊海建設國家南海博物館;在五指山修繕省民族博物館。

  市縣文化體育設施。按照國家標準,建設布局科學、規模合理的市縣文化體育設施。

  鄉鎮(街道)文化體育設施。重點建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三室一場一路徑」體育健身設施。

  行政村(社區)文化體育設施。重點建設行政村(社區)綜合文體活動中心和便捷的體育健身設施。

    3、教育事業:

    到2020年,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全國中等偏上水平,。加快推進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實現縣(市、區)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加快調整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結構,著力推進熱帶海洋學院、旅遊大學、教育產業園區建設等教育重點工程,繼續擴大學前教育規模,適度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加快擴大國內外合作辦學規模。

    重點發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民辦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素質教育和特色文化教育。

    4、科技事業:

  凝練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在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環境、醫藥和健康、生物和現代農業等領域,凝練實施一批體現海南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

   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構建科技管理平台,制定科技計劃和資金管理辦法,完善科技計劃管理統籌決策和諮詢機制,建立項目管理機制,強化資金使用的監督評估。

    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立科技報告制度,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建設一批技術轉移轉化平台。制定促進省屬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辦法。

  優化整合基地和人才專項。優化科研平檯布局,支持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和能力提升。支持科技人才和優秀團隊的科技創新和服務工作,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發展眾創空間,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大學科技園區等科技園區建設。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三亞大航海會獎旅遊會議公司,來三亞旅遊找我就對了,嗯。微博:@李可為-三亞會獎旅遊


推薦閱讀:

驚!護照上面有這個章你就出不了國啦!快來看看你有沒有!
安昌古鎮
從萬花筒中望眼俄勒岡的春意 | 「不期而遇」九號作品
颱風過後,十一還能去廈門玩么?
旅行中應該做點什麼,才能不負時光?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