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操作中清明覺知!

有一天到一個學生的診所去逛逛,看見他的推拿師傅在處理病患,看得我目瞪口呆的。因為他手下的師傅們都是他自己訓練出來的,而且做的手法表面上看起來都和我教的一樣。

有一天到一個學生的診所去逛逛,看見他的推拿師傅在處理病患,看的我目瞪口呆的。因為他手下的師傅們都是他自己訓練出來的,而且做的手法表面上看起來都和我教的一樣。

為什麼我看的目瞪口呆的呢?雖然用的都是我的手法和想法,但是卻都似是而非,好像初學國語的外國人講話,好像時國語又聽不懂。這套手法單外表像時沒有用的,如果每個步驟不能將所要展開、攤平、歸位的組織結構確實做到,有時不僅沒有用,反而將原本有而尚堪用的平衡破壞了。因為將張力略分散雖有暫時的治療效果,但時間略長終究時無用的。

我問學生為什麼他們做成這樣你都沒有糾正沒有盯緊呢?他答道所有的要點注意事項我都說了啊!將他數落了一頓,我自己也在反省,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大腦知道和我們能做之間的落差為什麼會存在?在我教學的過程中也常遇見這個棘手的問題,要如何才較容易解決呢?

仔細反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和運動中使用肌肉的方式,才能比較明了其間的差異。平時我們的動作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比如說拿起杯子喝水,拿起筷子夾花生,接一個拋過來的球,站在梯子上換天花板上的燈泡,端一碗滿滿的湯走路等,我們很清楚我這些動作的目的,在執行這些動作中,我們已經很習慣所有肌肉的使用細節,額能輕易放心的去完成它的原因,在於我們所要對待或處理的對象是不會變的。比如說筷子不會忽然變短,茶杯不會軟掉,燈泡不會忽然脹大縮小,碗里的湯不會突然蒸發一半,拋過來的球不會在空中忽然加速或減速。意思是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在操作的過程之中,每個動態都是已經設計好了,我們可以去放心的執行,其中的變數不多,端湯在手保持平穩腳走穩,夾花生在對準花生重心兩邊,接球在肌肉的運用速度,喝水就是計算到口的角度距離,只要考慮好其中的變數,我們就能放心的執行,因為其他如我前面所說的變數是不會出現的。

但在我所教的傷科手法中,一直強調在操作中要有(清明直觀)覺知,時時覺察到病人身上的所有變化,如此在治療時才能真正較有意義改變病人的結構。人身體的結構被筋膜的包裹,環環相扣,互相牽扯,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調整局部必須要隨時兼顧全身的動態,必須保持局部結構和全身筋膜系統的平衡,於是我才發現出借弧的平衡張力而調整結構,如此才能保證系統張力平均,沒有硬擠壓而至筋膜滑移,使局部雖看起來較順卻整個系統歪跨的情況。

這樣子的方法,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的身體是不斷在改變的而治療者在操作過程中,為了保持弧的圓順和張力的維持,是必須不斷的改變病人身體的整個姿勢,而治療者也必須一直改變體態和位置,以維持弧的張力和圓順。這樣子的方式並不同於前面所述的接球、端茶和夾花生。因為被操作的客體是一直變化不定的,為了要維持我前面說的弧,操作者這個主體並不能一直維持著原先大腦所設定的肌肉操作程式,所以主客體是一直在變動互動中的。

因此直線的牽引都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筋膜滑移,也使得這種操作過程中的結構歸位,常只是筋這個問題牽涉太過深廣和太多細節,當然不是可以全部如此一概而論的,這裡做這種總結式的為沒有達背我們使肢體的習慣。

而我所使用的手法,一般被稱做柔性手法,主要外在的區別在一個於沒有使用瞬間的頓挫之力,從頭到尾都是維持一貫的緩慢柔順牽引旋動,完全沒有瞬間加速,但卻能使被操作者的結構照著操作者所製造的張力弧(內陷或外凸),重組整個結構系統,並保持系統筋膜張力的一致性。在這個過程中,要讓被操作者維持著張力弧,是需要有三個點的支撐(兩點才能成線,三個點才能成體),才能讓病人在放鬆狀態下完成操作者所需要的姿勢,而隨著弧的加上過程(需完全伸展才能拆散結構並重組),支撐的點的位置必須不斷的挪移換位,而操作者的身體也必須隨之而動才能不斷的製造出維持張力弧的那三個點。因此這和日常動作不同指出在於整個操作過程,使一個不斷的在重新設定動作程式的過程,沒有任何兩個時間點,操作者被操作者使維持早完全相同的狀態上的。有這個念,一定要完成,客體是沒有自主權的,沒有被尊重為一個又自主可變的又機體,只是一個不會變的被操作的棋子而已。剛性手法某種程度就是在這種意念下被執行的,被操作的病人的軀體和肢體,就在醫者的意志下被執行著瞬間扳動、拉扯、扭轉著。肢體的結構書案件達到醫者所要的狀況。

而柔性手法,操作的醫者當然對於被操作的病人有想要改變的企圖,有想要達到的改變和重組的結構,但是對於醫者而言,這只是一種戰略的設定,在實際調整的過程中,戰術使不斷在調整的,隨著病人結構中黏連、僵硬程度不同,使須要充分尊重病人身體,才能完成張力弧的製造的。而線的轉折扭曲使可以以外力強迫其自然呈現的(尤其使在一個自由意志的病人身上)。所以柔性手法的操作醫者是要引導強迫其自然呈現的(尤其是在一個自由意志的病人身上)。所以柔性手法的操作醫者是要引導病人進入我們所要的弧面系統,給他支撐點,讓他放鬆才能順勢展開弧面,這過程中客體是要不斷配合,隨時做改變的,而操作者有終極目標的,但在操作中不能有主觀意識強加在被操作者的身上,他有自己到達張力弧的路徑和方式,必須絕對尊重,因此在醫者在操作中,是要放空去感受那互動的。借用金剛經中的話來說,治療中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借真諦說俗諦,知者不必識笑!)下一刻的變化,接受並因應,如此才能在動作中,時時保持清明,看見病人身體上所有的病化。

所以在傷科中要有清明的覺知,對於肌肉的運作和思考方是須要拋棄原有的習慣,而這並非一簇可就的,另外在心念上要拋棄動作中的我執,拋棄我立刻要它變成如何的想法,耐心靜觀等候下一刻的變化,如此才能在動作中,時時保持清明,看見病人身體上所有的病化。

推薦閱讀:

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康復治療
【足踝康復】崴腳後的踝關節康復,咱們還得接著說
康復師設立獨立門診必定是大勢所趨!
【體態糾正】我-不-要-O!型!腿!
兩個腰椎康復的有效動作,動作演示

TAG:康復治療 | 康復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