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小團圓》——張愛玲

幾天的零碎時間,讀完了《小團圓》——張愛玲的遺作。

坦白說,這部自傳體小說相當一般。可以說差。也許時間倉促體力不濟?(寫作是體力活)或者因為寫自己。張的這部自傳體小說比她的其它小說就沒那麼犀利、細緻。彷彿筆下留情,隔靴搔癢。很多時候霧突突的,有種不明就裡的疑惑,轉折銜接也突兀。整篇小說像個初學者,全無生氣。好在對張從其他的媒體和文章中有大致的了解,這篇小說不過是印證。但看點卻多多。

整片小說的質地還是一樣的灰,意境也一樣的冷。雖然淡漠,看似漫不經心,但是痛卻有力的傳遞過來。你彷彿看見一個單薄的少女在荒涼的曠野中沒有依靠,只是絕望和無助,和無邊迫人的冷。努力前行,孤單孱弱又自卑,幾次想了卻自己,卻依舊撐著。淡淡的筆觸,含量卻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讓人落淚不能卒讀。生的凄涼在張的少女時代烏雲壓頂,永生都不能剔除。

張是極敏感的絕世之人,洞悉世間的一切,不做一聲。很多時候,觸及到底線也是淡,極淡的笑和舉止,卻是千斤之重。所有的淚倒流回去,破碎的心,轟然倒塌的精神世界。一 一淋落,即便如此,即便扭曲。她也不做一聲,倔強地承受著,不屈服。

但張有睥睨世間一切的自信和對冰冷的不屑。這是一個母愛缺失的孩子成年後的痕迹。她是驕傲的,沒有什麼可以打敗她。

張的自信與堅強,在她去美國獨居時發揮到了極致,她老死不相與人往來,為了避不世停的搬家。用她超人般的意志抵住了自身的種種攻擊,將自然與真實進行到底。

在維大讀書時,她以極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全額獎學金。與父親斷絕來往,與母親由依賴信任變成失望。倔強壓抑,用努力沉默對抗恐懼。

書中寫少女時期,母親撇下她去新加坡。放假了,只她一人,本地生都回家了。嬤嬤說不能因為她一個人開著食堂,建議她到修道院去住。看到此處心就痛了:青春期的少女閉塞害羞,何況敏感如愛玲。稚嫩的雛燕要大鳥庇護教授。但她一無所依,我想那時的愛玲除了恐懼更多的是眼淚,但她沒有說。

她寫母親來港看她,住在淺水灣飯店。她每日都去。這次母親逗留的久些,走的時候張去送她。她寫:「動身那天她到淺水灣飯店,下大雨,出差的汽車坐滿了一車人……分外熱烈,簇擁著蕊秋嘰嘰呱呱說笑。蕊秋從人堆里探身向車窗外不耐煩的說,好了,你回去吧!像是說她根本不想來送。她微笑站在階前,等著車子開了,水花濺上身來。「是的,水花濺上來了。她站在那,看著母親的離去,分別就在眼前。如果說失去戀人是心靈的破碎,那麼一個少女的失去母親就是靈魂的破碎。濺上來的不是水花,是整個世界的黑暗與倒塌。她孤苦無依,一個人久了,母親的到來,讓她壓抑黑暗的心明朗了些。但分別在即,重要回到黑暗了。惶惶的如喪家犬。

成長期的少女對母親的需要是性命攸關的。她說那時她幾次上天台想著就這麼跳下去,會是個什麼樣子。

我想張愛玲在現實的無措與自卑都是和她母親息息相關的,是她母親對她隨意的放置造成的——被母親所棄所不喜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無法彌補。

可她活了下來,儘管惶然絕望。卻依然在黑暗荒蕪里開出綺麗的花,成為傳奇。

之後的愛玲,在她進入成年後就是用她洞悉一切的敏感鑄就傳奇。

她幽默慈悲,對人世有著至深的洞策卻不厭棄。有人說張的作品黑暗,我不覺得。她只是把真相呈給你看。比之安妮的一點一點讓人走向沒有光的所在,張的作品只是讓人唏噓,感嘆,像苦咖啡。安妮則像黑暗料理。

張的仁慈在賴雅那表現的淋漓盡致。異國他鄉,身患癌症的賴雅,張盡心的照顧到了最後。並一度因為他擱置了她最愛的寫作。在她早期作品裡對那些苦難的朝聖的人的同情。都顯示著她的仁愛。她愛這個塵世,愛這些塵世里的靈魂。儘管荒涼瑣碎還爬滿了折磨人的虱子,她也愛。那是一種讓人酸楚的大愛:溫柔地看著一切,接受一切包括黑暗,也是好的。最後的人生如她所說,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但在這部小說里,更讓人心碎的是愛玲的弟弟張子善。閱讀行進中,不曾發覺。回芻沉思時,突然就心裂了。

他是這個家族的邊緣人。在這部小說里,愛玲對他著墨不多,但帶出的意境卻觸人心魄。

他是邊緣的,一個永遠擤著鼻涕踉蹌在大人身後的小弟。惶惶的,想看世界又怕被甩下,被周遭吸引著又不敢進入。老是徘徊在一切之外:世界、家族、他人等等。永遠被拋棄。

其實在他一生的潛意識裡,他是個老在哼嘰著離不開大人的孩子。對世界對他人懵懂,對生活一知半解。只能邊緣。

懵懂,無窮盡的懵懂。讓他永遠都處在逼迫中,追逐中,兒時是父親,成年後是世界和對世界的恐懼。

看過他一張晚年的照片,坐在上海的家裡,一張舊的木桌子,四周的家居老而破,居室逼仄狹小。安靜的臉上,一雙大眼圓瞪著,分外的明顯。就是這樣一張略有模糊的照片,那滿眼的懵懂,仍透過紙背蔓延開來,深淵樣。無法言說。

他是壞境的受害者,他沒有張那樣強大的自我,當成長的道路上遇到的阻力時,唯有逆受,連逃脫都不能,最後變成身心扭曲的孩子愛上繼母。

書中有這樣的一段敘述:「乃德續娶的時候想再多生幾個子女,怎麼現在連絕後都不管了?當然自己生於兒子生是人我的分別……」看到這的時候讓人牙關緊咬,滋滋冒冷氣。中國的傳統無後為大,怎樣絕望的父親讓自己絕了後?我不知道在他們父子相處的時間裡兒子是怎樣的忤逆和不孝。但在張愛玲的描述里,張子善並不是一個混世魔王,只是不上進而已,可是生活並沒給他努力的機會,他連正經的學都沒上過,他沒有受過教育。只在私塾背過古書。

事實上他一早就被拋棄了,溺水的人不懂自救。他沒有姐姐那樣的智慧,也不是天才。他平庸懦弱是阿斗——事實也沒有人扶他。即便如此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親事不聞不問,不管不顧,也讓人不能理解。即便現在,兒子娶不上媳婦,對父母來說不僅是焦慮也是恥辱,何況那時。張子善一生都沒有婚娶,只在繼母身邊。

虎毒不食子,但張的父親卻不可以這樣比喻。

這是一個自私到喪失了人性的父親。一個為了金錢滅絕了人倫的父親。

或許另有他因?

書中說:「蕊秋忽然笑道,乃德倒是有這一點好,九林這樣像外國人,倒不疑心。其實那時候有那教唱歌的義大利人……」看得我目瞪口呆……張子善不是他父親親生的?是他母親紅杏出牆的果實嗎?如果是這樣張的母親可以稱為最牛之紅杏。

但即便這樣,我仍然不能理解他的父親不給他娶親的緣由。畢竟在外人眼裡他是他兒子,不爭的事實。

張子善一生都掙扎在自我的邊緣,但一切都是徒勞的。他飄萍無依,抓著茫茫的虛空跟著世界往前跑,停不下來的跑,儘管不願,但被牽扯著。大步小步快步慢步,一直的跑向衰老。四下里人影綽綽卻觸不到,霧氣迷濛中只有虛空——他以為那是兒時的成年人。全身心的跟著,看一眼世界都不能。

在他兒時,就是綁起雙手被牽起的狀態。成年後,綁手的繩子沒了,牽拽的人也離開了,但他已經不能改變了,永遠一付被牽的姿式,儘管掙扎不願,都無濟於事。生命的列車轟轟的,自顧自地朝前開著,急切的擠壓著,無視他的境遇和喜樂。除了被奴役做奴隸也不會做什麼了。當驅逐他的人拋棄他的時候,他無力地愛上繼母,那是塵世唯一可觸的。直到死他都住在繼母留給他的那間小屋裡,瞪著懵懂的雙眼坐在那,最後連羞恥也不復存在,只剩懵懂:一個善良純凈的孩子,看到你不忍落淚。

生命有著無窮的輪迴,如果有來世,但願張子善是幸福的。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 | 如何有效讀一本書 (一本關於顛覆讀書觀念的書)
巴菲特的智慧:正確的大量閱讀
晨間日記的奇蹟
《正能量》讀書筆記
現代人為什麼越來越自我?

TAG: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