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需要為親自撫養自己的孩子感到羞愧——致全職媽媽們
今天朋友發來一篇文章《做全職媽媽是沒有追求的人生》,看完生氣的不是內容,而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一個完全沒有當過全職媽媽,搞不好連媽媽都還不是,號稱「高度職業化的女性」,會突然對一個和自己無大關聯的群體「愛之深責之切」??看起來更像是鬱悶無處消解,想通過對另一個群體的攻擊來平衡心情。
可是你真的只有這條路來證明自己過的有追求嗎?
那個群體的人活該為你的幸福感當陪襯?
01 開口下判斷之前,你真看到全部了嗎?
開始之前我想說一個自己的故事:某一天我正在健身房跑步,一扭頭看到一個30多歲的男人站在健身房門口,旁邊還站著一個老太太。老太太從包里掏出一條毛巾,給男人細心的墊在背後,男人則一動不動的站著,一副習以為常的樣子。
媽呀,這就是傳說中的大齡媽寶男嗎?要不是跑步機速度越來越快,我實在顧不上了,真想馬上掏出手機拍一張發朋友圈。
當我終於喘著粗氣下來,突然發現旁邊緊挨著的跑步機以非常慢的龜速運行著,有人正在上面走,一瘸一拐,他的半邊身體明顯是中風了。
這正是剛才那個媽寶男。他是來做復建的,老太太只不過是來幫助生病的兒子。當下我真是羞愧難當。
不過這還沒完。當我回家把這件事告訴老公,他馬上說:哦,我有印象,就是那個每次來健身還帶著老媽的人,什麼?你說他中風了?我說怎麼那麼奇怪呢。
我老公是每天去健身房的人,至少見到那男人3次了。人的注意力就是這麼回事兒。
從那件事之後,我就知道對自己並不掌握全貌的事情,輕易的下臆斷是件多麼愚蠢的事。
02 荒謬的證據並不能幫助自圓其說
回到那篇文章來吧,作者貌似理性的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證據和一個微觀的證據來證明:當全職媽媽這事兒毫無意義。
宏觀的證據是「(很少全職媽媽的)法國人在親子關係和獨立人格上沒有明顯的問題,而產生大量全職媽媽 的日本社會中,這些也暫時沒有什麼明顯優勢。」
好吧,先謝謝你好歹使用了「暫時」、「沒有什麼明顯的」這樣的修飾詞,說明你自己心裡也知道這話有多麼的沒根據。但是還是不得不提醒你,你是想比較各國人民的優劣嗎?你確定有可能比較出一個結果嗎?當年希特勒是干過這事兒的。
微觀證據就更逗了,說一個德語系的高材生在家當了三年全職媽媽,回去找工作時受阻,因為「言談木訥無趣,她興奮的東西仍然是育兒的那套」。要這事兒是真的,那隻能說明這姑娘求職方向搞錯了好不好,她去母嬰網站的海淘選品部看看,看有沒有人嫌棄她「木訥無趣」?明明是你嫌棄她。
03 結論是否先入為主是可以從遣詞造句中看到的
結論一:全職媽媽會把自我和孩子綁在一起,互相吞噬。
所以如果你是個全職賣挖掘機的呢,你會把自我和挖掘機綁在一起,也互相吞噬嗎?
但凡投入點做事的人,都會把自我和做的事情攪在一起,人就是他身邊所有關係的總和,這很正常的。但是投入的養育自己的孩子就叫吞噬,投入的賣挖掘機就叫幹事業?這什麼道理。
結論二:全職媽媽會無止境的和孩子抱怨自己的犧牲。
放心吧,那些像作者一樣覺得帶孩子是在犧牲自我的人,是絕對不會當全職媽媽的。
結論三:是日復一日的輔食和便當盒重要,還是一個優秀的自我實現的母親更重要呢?(我替你們惋惜)
你這麼看不起日復一日的事情,那我只能祝福你這輩子只做大事不幹小事,一出場就光芒萬丈。
好吧,不抬杠了。
04 我真正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這世界總有很多聲音告訴我們,你應該這樣做,你應該那樣做。生活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不應該是那個樣子的……但你得知道這種聲音背後隱藏的是什麼,要麼是期待大面積煽動情緒獲得自己的利益;要麼是用踩別人來平衡自己的心情,或者尋求自己群體內部的認同(一群人同時說一個人的壞話,這群人突然就團結了)。
總有一個套路在等著你,你要是信了,你就傻逼了。
越是觸摸到生活本質的人,就越是不會說這樣的話。不僅是修養,而是他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光鮮外表下的暗流,以及暗流中的機會。
做同一件事情有一萬種看待的角度,幸福感只由自己大腦的前額葉決定。在旁邊嘰嘰哇哇的,哪怕看起來再聰明,高跟鞋再高,都讓他們滾蛋。
全職媽媽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工作,但好處和機會總是藏在麻煩中。最直接的,育兒是一個亘古不變的剛需市場,沒有誰比真正體會過這裡面所有酸痛苦辣的人,更能抓住市場的機會。你抓不到是你需要補充技能,而不是嫌棄厭惡自己正在做的事兒。
沒有人需要為親自撫養自己的孩子而感到羞愧。
推薦閱讀:
※糗事百科的快樂就是要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概念是源於什麼心理因素?
※你有沒有過連續聽一首歌成千上萬次?
※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虛榮心?
※怎樣避免父母自身缺點在這一生中影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