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真相》讀後感第一發——科學思維的重要性

2017-03-31 三少 三少的魔鏡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微信公共帳號: 三少的魔鏡(seeU523)無需授權即可轉載,甚至無需保留以上版權聲明;轉載時請務必註明作者

閱讀指南

如果你試圖在裡面學習醫學知識,那你會很失望。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在當下的時代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好醫生,科研與臨床究竟是怎樣的關係,醫生為什麼一定要做科研,或者至少要具有科研思維。今後無論是在學習,科研,臨床工作中,這都是一本值得我常常拿來細讀並認真思考的書,它想要告訴我的,是如何通過錯綜複雜的充滿不確定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從這個角度看,醫學確實像是風險投資,整合信息,概率推測,做出選擇。

真理往往是簡單,而又是不那麼簡單的。這本書只有70頁,作為具有醫學基礎的人可能讀完根本兩個小時不到,但是它包含的東西卻是值得在實踐中不斷反覆重讀思考的。它充滿了科學研究的辯證思想,表現出一種嚴謹的科學工作態度,一種不斷鞭策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生活態度。

我為什麼這麼著急就寫出來這篇感想,又為什麼叫第一發,因為我太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更早地知道這本書,這樣就可以和我一起學習,而這本書又有太多值得深思地方,具有反覆閱讀的價值!所以我就非常表淺籠統的介紹一下這本書以及我一些當下的感受,其實這裡有太多的小點都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因為時間倉促,這些感受很可能包含著種種偏見與誤解,所以我更希望你可以自己讀一讀原書。

這本書分為了三部分,介紹了指導作者臨床及研究生涯的三大思考法則。正如本書一開頭赫敏那句話,學習魔法是為了做好事!這本書也始終在傳遞這一信念。

這本書的三個關鍵詞:先驗知識。反向思維。偏見。三個部分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先驗知識 」更具有普適性,「反向思維 」更側重對科研思考,而「偏見 」更側重對於臨床的思考。但每一部分又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1.先驗知識。

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具有預知能力的知識,可以指導決策,預知決策結果的知識,有時候我們喜歡稱之為直覺。先驗知識不是一種確定性的知識,而是各種信息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最終能知道決策的一個龐大集合。醫生在為一個病人做診斷時,幾乎不可能只憑藉一條確定性的標準來得到結論,這是由醫學裡諸多未知所決定的,所以面對一個病人,經驗豐富的醫生總能知道該問哪些問題,該收集哪些信息,最終得到一個具有最大正確概率的診斷假設。作者在這裡提到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從觀察的事實中獲取知識的原理。我覺得這就是對先驗知識最好的定義。

醫生所有的決策都是在計算條件概率,醫學生都知道所有的檢測都具有假陰性和假陽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單單憑藉一個檢查結果去診斷疾病,也是為什麼老師一直在強調收集病史的重要性,增加更多的參數,才能輸出正確概率更高的假設。是的,醫生下的每一個診斷,其實都是一個假設,只是更有經驗或者更牛的醫生的假設正確概率更大,而這是由醫學原理的不確定性導致的必然結果,醫學的結論不能套用一個確定的數學公式得出百分百正確的答案。

作者文章里引用了伏爾泰的一句話:「醫生們,是這樣一群人,他們開他們知之甚少的葯,治療他們知之更少的疾病,使他們完全不知的人痊癒」。這句話確實誇張了些,但道出了醫學最大的特點:充滿未知的不確定性。對於醫生,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無奈,而唯一能夠引領我們最大概率接近真相的就是這些先驗知識。

2.反向思維。

作者舉了幾個科學發展史上那些「例外 」引發的變革,正如作者所說「每一種『例外』都代表我們有了一次去改進對疾病的理解的機會」最讓我震動的是癌症科學家David Solit通過一份「單例病人個案」發現了基因與腫瘤細胞的易感性二者之間的關係。這裡面最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維方式,當大多數人把焦點聚集在藥物失效原因的研究上時,他獨辟新路,把焦點聚集在藥物奏效的原因上——不是通過詢問那些落入「山谷」的病人,而是去問那一兩個爬出「山谷」的病人(文中原話)。當我們陷入一種困境一籌莫展的時候,或許換一個角度會更容易追蹤到問題的本質。

另外,作者在這裡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將臨床視為調查研究的探針,用臨床資料服務於科學研究。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臨床工作者也應時時保持科研思維的原因,沒有醫生可以確保決策的百分百正確性,每一個醫生更應該把自己視為一個科學研究者,通過對臨床資料的整合思考去矯正醫學中那些難以捉摸的偏離。

3.偏見。

什麼是偏見,就是那些自以為是真相的假象,而偏見產生的原因就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而醫學是充滿了未知的為什麼的,所以也是最容易形成偏見的。

作者舉了一個醫學生都知道的卻非常觸目驚心的例子,就是根治性乳腺癌的手術居然足足持續了八十多年才被推翻,「外科醫生對根治性手術的邏輯和優越性著迷,他們不情願讓這類手術接受測試。 」所以,這期間一共有100000~500000位女性接受過根治性乳房切除術。多麼可怕的數據,所以如果你不時刻記得問「為什麼」,你很可能懷著一顆溫柔的心卻成為了一個幫凶。最早帶領推翻根治術的Bernie Fisher說:「除了上帝,其他人只能用數據取信於我們。 」正是這種看似無情的態度,拯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不再受到無謂的傷害。

面對生命,醫生以及科研人員需要更深度、更縝密的理解,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因為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錯誤、例外往往是冰山一角。

醫學充滿了不確定性,充滿了未知,正如作者所說,醫學是最年輕的科學,這些法則是試圖讓純粹的知識與實際的知識和解。但最年輕的科學同樣也是最人性化的科學。「醫學,可能是我們正在做的最美好、最精細的事」。共勉!

忽然發現每次發一篇文章都會給自己更多的要求,所以我也要謝謝閱讀的你,因為你,我才有不斷成長的動力。

這個公眾號的誕生是為了給你以幫助,也是為了和你一起成長,所以如果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或經驗歡迎指導,請多多賜教!三少會努力發乾貨,請把你想知道的與醫學或者學習相關的問題,統統告訴我,三少盡量不負你望!歡迎轉發!


推薦閱讀:

住院醫師寶典(實用)
我是醫生,我拒絕
女子上午生二胎下午死亡是怎麼回事?
請問什麼樣的血型不會得癌症?
風濕病的疾病診斷有哪些?

TAG:醫學 | 科學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