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的焦慮折射出的是濃重的市場型人格

(一)蔣方舟的焦慮不是她一個人的焦慮

近日,由竇文濤主持的《圓桌派》吵翻了朋友圈,兩位公眾人物徐靜蕾和蔣方舟的談話引發了大家大量的關注,在《圓桌派上》,40歲的徐靜蕾淡定自在,無拘無束,活的瀟洒有魅力,而28歲的輕熟女蔣方舟焦慮困惑,對自己身為大齡單身女青年的狀態頗多怨念和不滿,甚至用自己「不夠性感","被挑選","不夠有性魅力"等詞語形容自己,並表示自己在婚戀市場上屢屢相親,屢屢被拒。

我想蔣方舟的焦慮不是她一個人的焦慮,蔣方舟在婚戀市場上的困境也絕非她一個人的困境,這種困境折射出的其實是大部分中國人心中的成功意識和鄙視鏈規則,一種在市場上大家都默認的交易秩序,而蔣方舟抱怨的也無非是在男權市場上,社會對細腰大長腿的估值過高,因此自己沒有被合理估價的不滿。

可是問題在於,蔣方舟們,即便你有細腰大長腿,你就真的會從此幸福快樂嗎?

蔣方舟們的問題在於:不會自愛,不認識自己原本的自己是什麼,而是把自己當成一系列標準的產物。

她們善用標籤給不同的人,比如"才女",比如"細腰大長腿",比如"衰老",標籤的添加

是為了方便的歸類,方便的排出優劣好壞,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鄙視鏈,比如上圖中的蔣方舟對衰老的認識。

按照世俗中國對女性的定義,似乎衰老確實是一件加速貶值的事情,一旦衰老,一個人似乎就一無用處,滑向了鄙視鏈的低端。

蔣方舟雖然貴為女性作家,拋卻她懂得的那些知識和文學,似乎她實際的思維跟我們小老百姓沒啥兩樣----那些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

所以蔣方舟的焦慮也絕非她一個人的焦慮,她代表著中國絕大部分人的焦慮,她在婚戀市場上的困境也等同於大部分人在各個方面的困境,他們背後其實是折射了一種愈來愈多的具有某種人格類型的人。

我把她們叫做市場型人格 的人。

(二) 市場型人格的人

那麼,什麼叫市場型人格?

就是其對自我的定義完全遵循了社會市場交易法則而形成的人格,會根據其在社會市場的交易法則去衡量自身,完全內化社會對人優劣等級的劃分原則,潛意識認可各行各業的鄙視鏈秩序,默認這種規則,並且用這種規則全面要求自己。

一句話,具有市場型人格的人就是按照成功學定義自我的人,除了成功的那些衡量條件,一個人對自己沒有其他的自我認識。

市場型人格的最大特點是用那些市場化讚許的特點去定義自己,而對那些市場不接納的自身特點予以排斥,並希望自己能改正,以換取更大的資源,從而成功。

市場型人格的人最大的生活動力是成為在社會市場上成功的人,這是他們自我價值感的來源,但遺憾的是,一旦他們發現自己離這個距離差距過大,或過於遙遠,就會陷入自我懷疑的困境,認為自己不夠好,沒有價值,是失敗的人,從而陷入巨大的抑鬱和焦慮。

市場型人格的人內心充滿各種等級規則,他們追求的是比別人更好的優越感,不能享受事物原本的意義,只認可事物的社會價值意義。他們遵循社會市場領域裡的排除原則,從而充滿奮鬥精神。

直到一天,他們發現,自己成了那個需要被排除的人。

(三)市場型人格的人與幸福背道而馳

當一個人用成功去定義自己的時候,他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力不可支,內心的資源完全被消耗。

本質上成功是一個無止境的東西,這樣全心全意的去追求它,總有一天會走不下去。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過度的用外在的標準去定義自己,往往與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有關。通常情況下是父母對成功有著巨大的渴望,而孩子被當成實現這一渴望的工具。從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孩子灌輸進了成功的種子和其他的社會規則,從而讓孩子把這些內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認為自己存在的價值便是追求成功。

當然不能不提我們的教育,80後,90後經受了嚴重功利化的教育,比如中考,高考,分數的排名,大學的排名都在強化這種等級觀念,似乎排名天經地義,優勝劣汰天經地義。

生命的向度被單一的價值衡量所取代。這確實是當前中國所有人面臨的普遍精神現狀,和他們唯一學會的認可自我的方式。

所以發展到一定階段,有那麼多的人跳出來呼喊,焦慮,抑鬱。

因為我們從來沒把自己當人看。

現在我們承受不了了。

(四)所有的不幸福都源自於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在中國,被愛,被尊重確實是一件需要被證明的事,如果條件達不到,好像根本沒資格取的愛和尊重。

而市場化人格完全內化了這種標準,把外在的審判變成了內在對自己的審判,我們的內心是一個充滿著不公、歧視、鄙視甚至欺負霸凌等各種暴力的場所。

按照市場化人格的思維邏輯,其內心心理活動一般如下:我如果在社會市場上處於價值低的一方,我就是失敗的人,不值得愛的人,表現為:如果我學習不好,我就不配被人看重;對女人來說如果我沒有細腰大長腿,我顏值不高,那我就不配得到男人的愛;對男人來說,我沒房沒車,我就不配談戀愛;就居住在北上廣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北京戶口,我就是個北漂,一個loser。

有沒有發現,我們對自己是如此的殘忍?

各種我不配,我不配,我必須,我必須。

我們竟然是我自己歧視 鄙視的對象。

就差自己暴力自己了。(其實一些嚴重的自殘行為跟這個原理一樣,是源於個體內化了不好的標準)

我猜蔣方舟們一路都是社會標準的優勝者,從沒吃過苦,因此從未反思過這套價值標準的壞處。

我想她們也一路鄙視過很多人,只是現在這套標準終於到了捆綁自己的時候,繩子勒的越緊,需要反思的動力就越大。

當一個人發現一個外在標準的壞處的時候,痛到極點,就會自動扔掉這套標準,重新審視它的合理性,從而重新尋找並建立一個真正的自我。

這也是當前絕大部分抑鬱症、焦慮症患者所面臨的問題。

而後更改後的人生,似乎也是努力追求成功,但他們的動力已經截然不同。一個是需要不停的證明,不同的證明,證明不了我就焦慮,就抑鬱的自我。

另一個是我就是我,我不需要證明我值得愛,我自己會愛自己。我也追求成功,我也追求認可,但一切建立在我樂意,失敗了也不難為自己的基礎上。

當扭轉了市場化人格的時候,你們也許就修鍊成了徐靜蕾的狀態。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作者並註明出處。

更多文章,掃碼關注工業時代的月亮。


推薦閱讀:

如何從科研產生的焦慮抑鬱情緒中自我修復 (親身體驗篇一)
焦慮症心理分析:對刺激過於敏感
緩解抑鬱焦慮的十二字要訣
焦慮症心理分析:擔心工作做不完
斬殺心魔

TAG:焦慮症 | 緩解焦慮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