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的中年危機急救指南

最近一篇叫《男子在深圳有兩套房有輛車 卻焦慮得夜晚睡不著》的文章在朋友圈裡戳中了無數中產階級家庭的心。好幾個同事群一併都在聊這件事兒,大嘆該文章預示了我國中產階級「出來裝,遲早要還的」宿命,氣氛相當慘烈。

文章講述了一華為員工,有車有房,兒女成雙,本以為從此王子與公主將在城堡里過上幸福的一生,豈料卻因裁員而一夜暴「窮」的勵志故事。

不了解的同學不妨先聽聽主人公的自述吧:

我2001年本科畢業,工作一兩年上的研究生,然後到的深圳某知名通信公司,到現在將近十年。老婆和我都是農村出身,家裡沒錢支持,2010年辛辛苦苦攢點錢在坂田買了套二手房,當時大概是120萬,每個月房貸6000元。11年生了個兒子。  16年政策放開,響應國家號召,又生個女兒,因為我要經常出差,還在國外研究所待過一兩年,家裡父母孩子沒人照顧,老婆不得不辭職照顧家。  15年底深圳房價大漲,手裡正好有小几十萬餘款,考慮孩子以後要上學,大家也認為房價有國家托著,只會漲不會跌,又在關內買了套五六十平米學位房,總價300多萬。  首付不夠,第一套房找人抵押弄了70萬,湊在一起付了首付,貸款260萬,月供17000。70萬的抵押貸一個月也要七八千。  全家就我一個人在掙錢,拿到手的工資錢兩萬多,不包括獎金和分紅,因為兩套房貸加上抵押貸就三萬了,獎金就用來補貼家用,日子過得緊巴巴。但想到自己深圳有兩套房,心裡也會安慰很多。一般分紅大部分用來購買股票了,現在持有十大幾萬股票。  前段時間公司要安排出國,當時考慮家庭條件去不了,後來HR就找我談話希望主動離職,看現在的樣子不離也很難,公司總有理由讓你離職,不行打個C就末尾淘汰了。  與其鬧來鬧去的離職,不如舒舒服服的好聚好散,而且至今也沒發現誰鬧著就不被離職的。其實我績效還不錯的,也得過多次A,因為我深知,農村出來的孩子,不努力就更沒出路,我能走到今天,是公司給我們創造的機會。  最近也在網上投過簡歷,我們這三十大幾年紀,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企業也不要,面試機會也很少,少數小公司面試過,基本月薪也是稅前不到兩萬,稅後房貸都不夠,有的還看不上我。  我們在大公司,自我感覺水平不錯,視野開闊,但和人家一交流,明顯有很大不同,人家小公司我們這年齡的,即使不是高管,基本產品從前到後啥都懂,軟硬體,結構啥都能做,我們則只能做自己擅長一段,真正讓我們做出產品需要很多配置協助,小公司也養不起我們這樣複雜的玩法。  目前看只能把學位房賣掉了,但眼下比較麻煩的事情,現在深圳二手房交易十分低迷,學位房也不好賣,急著賣的話350萬可能只能賣300萬,還了貸款雜七雜八的剛好沒有了。  最後就十幾萬股票離職可以換幾十萬,離職補償已經在前年兌現了。這幾十萬隻能湊活償還一套房的抵押貸款。  就算把學位房300萬賣掉,幸運地找個稅前兩萬稅後一萬多的工作,剩下6000的房貸,加上兩個孩子上學,養家,完全入不敷出,何況稅前兩萬的工作也不好找。現在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和老婆都覺得愧疚,夜晚也輾轉難眠。  今天這個局面也不怪公司,十年來在公司獲得的收益已經超出社會平均水平很多,企業成本壓力同樣很大。我們農村出身,能在深圳生兒育女有房有家已經不錯,當然還有個標誌307。  這麼多年來,我時時鞭策自己,從來不敢懈怠,能加班就加班,能早去就早去,領導一點不滿,就緊張好多天,生怕丟了工作,可到頭來還是不得不離職,入不敷出。  那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是我不努力么,是企業給我的待遇不好么,還是房價帶來太高生活成本?

這個故事之所以惹人同情是因為雖然華為男的步子跨的是有點兒大,但他每一個選擇似乎又都在情理之中。所以當他最後發出振聾發聵的那句「那是哪裡出了問題呢?」的時候每一個中產階級自己都能夠感到,絲~~~背後涼涼的。

讓彼得爸爸帶你一起,徒手拆解一下這部悲劇。

什麼?從來沒做過家庭財務報表?!

大家看好了,我要給華為男體檢了,哦不,是給他們家做財務體檢。為了達到通俗易懂的傻瓜級效果,我們只留下收入和支出這兩項。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從10年買首套房可以看出,此時華為男家庭的現金流是相當堅挺的。

「結婚不買房,就是耍流氓。」房貸減去原先房租,支出項略有升高,但好歹房子是自己的了,這筆投資沒毛病。

生完娃立馬把車給供上了,人生走向巔峰指日可待。從15年全家還有幾十萬結餘可以看出,雖然支出在不斷增長,但收入的漲幅應該也不差。

這一年是個分水嶺,因為華為男做了一筆月花費25000的「投資」,這讓他的家庭支出以光速追趕向他的家庭收入。

這一年更為刺激,增加了一份育兒支出的同時,竟然失去了妻子的工作收入。這一選擇直接導致了收支平衡到達很很緊張的地步。

偶買噶,杯具了~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這份財務收支表裡,整個家庭是如何一步步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增添了家庭總支出,直到入不敷出的境地。

到底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

我們經常會混淆資產和負債。比如華為男「想到自己深圳有兩套房,心裡也會安慰很多。」就是非常典型的隨意將房產當做資產購入的例子。

要弄明白資產和負債的區別,記住這兩句話就夠了:會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是資產,會把錢從你口袋裡掏出去的是則負債。

同樣是房產,如果房租大於貸款,那麼就是資產。如果貸款大於房租,或者乾脆沒有房租(自住房)那麼暫時你最好還是將其視為負債比較合理。因為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將吸走你的收入所得,並且誰又能夠拍胸脯說,不動產在出售交割時一定會獲得利潤呢?(華為男出售學區房,將會承受小額損失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教訓。)

小心剛性支出!

所謂的剛性支出,就是指那些一旦產生便無法終止的支出。它不像投資,你可以通過狠抽自己500個耳光然後贖回來挽救局面。所以每個家庭都應該經過深思熟慮再增加剛性支出。

在這個案例里,華為男最冒險的消費在我看來並非是買了學區房(畢竟任何投資退一萬步講都是可以止損的)而是生了二胎。羅伯特清崎曾說過:孩子在精神上固然是一筆財富,但在財務報表上呈現出來的是絕對的負債。二胎的選擇還直接導致了——妻子這個核心勞動力的報廢。大大增加了整個家庭的財務風險。

看不見的風險。

當妻子成為全職太太,全家的收入僅剩華為男的工資,外加每月的固定巨額支出,全家都沒有意識到如此的收支結構早已到了崩潰的臨界。華為男被辭退的結局可以算是幸運了。試想一下,如果此刻發生在華為男身上的是意外或重疾,對這個家庭來說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對任何的家庭或個人來說,賺到了錢,第一件事先別急著花,審視一下里里外外萬一哪兒出了幺蛾子,目前的財務結構能否應付。試著未雨綢繆,儘早的學點兒投資,股票,基金,網貸或銀行理財產品都行,增加家庭工資收入之外的「財務性收入」。如果條件允許,為創收主力和其他家庭成員購買意外和醫療保險,也是進一步控制風險的方法。

無論如何,預留好家庭準備金。

什麼是家庭準備金?就是一旦當所有收入來源終止,仍能夠讓整個家庭繼續維持運轉的資金,一般來說這筆流動資金為6個月的家庭開支較為宜。這筆錢你可以放在餘額寶里,或者其他的投資組合中,細節就不在這兒具體展開了。

家庭準備金,是家庭財務面臨危機時最後的緩衝系統。如果華為男的家庭存有這樣一筆準備金,他就無須著急著將學區房出售,耐心等待適合的買家出現,從而讓這筆交易實現盈利,同時也可以更從容冷靜地挑選當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給整個危機預留出足夠的糾錯空間。

夢醒時分,樂觀前行。

人生有時候很像投資理財,沒有永恆的增長,曲線總是波動的。所有泡沫的幻滅,無論是經濟的,國家的,還是個人家庭的,其本質都是:本就不存在的願景,此刻回歸到了現實。

縱觀華為男的故事,會發現整個過程中,家庭其實並未遭受實際的資產縮水,所有投資也談不上什麼豪賭后的失敗。讓他產生強烈失落感的,很大一部分是因過分美麗的預期造成的。

正像麥兜說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們時常因美夢而高興,也為失去一份虛幻的美夢而神傷。這樣真的沒意思,一點兒意思也沒有。

所以彼得爸爸真的很想對華為男說:只要別後悔生了孩子,讓預期回落到理性,並在財務上迅速止血,無論房車,該賣趕緊。人生嘛,重整旗鼓,又何嘗不值得期盼呢?

若是經過一番調整和耕耘,來年能收穫這樣一份財務收支表,華為男,幸福也沒那麼遠嘛~


推薦閱讀:

中產生活的11條特徵,你中了幾條
3個故事和一則新聞引發的……
聽說新中產要逃離北京?慢走,不送
新中產們正在拋棄宜家?
一個中產家庭的掙扎與救贖!資產保衛戰

TAG:中產階級 | 中年危機 | 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