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隨大流的醫院實習報告

鋒利的柳葉刀切開皮肉容易的像刀入水乳。

站在器械車旁邊的我屏住呼吸,凝視著鮮紅的血液溢出傷口、粘附刀片上。鮮血呈現的潤澤的光度如同抹在麵包上的草莓果醬,並一度漫過視野肌理。

清理術野暴露不正常的組織,接著下一刀:尖銳、毫不猶豫。

無菌衣下一滴汗沿著脊背滑下,刺激使我收回了注意力。下意識舔舐嘴唇方才注意到因長時間用口呼吸的導致的口乾舌燥。我連忙閉上嘴,潮濕的口罩黏在嘴上帶來些許涼意。

無人注意我尷尬的小動作,護士和醫生都忙著自己的職責。

這是一場眼科的小手術,主刀不緊張,護士也是。我只不過勉強起到了遞器材的作用,老師卻很耐心的講解下刀的手法和病結。

患者只是局部麻醉,躺在手術台上百無聊賴應該也在豎著耳朵聽吧,除了偶爾的疼痛會讓她微微抽動,她有時也會發出提問。

「不嚴重吧?」

「有點緊張…」

從病歷來看她只比我大3歲。臉上蒙著無菌鋪巾無法看見她的表情,卻可注意到她的手握緊又鬆開。老師友善的講解似乎也是面向我們兩人,並不時詢問她的感受。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儘管中途有幾次小出血,老師的處理既恰當又迅速,倒是我這個旁觀者在一邊徒冒汗:無論看過幾次手術,對手術會出現意外狀況的擔心從未消失。

手術結束的很順利,患者慢慢起身向老師道謝後便離開了。

離開手術室後我看到了門外等她出來的家屬。他們圍住她問長問短。

我知道患者大多對醫生寄予厚望,也毫不意外會聽到千篇一律的對話。

「感覺怎麼樣?」

「都挺好的……」

「那可真是太好了。」

手術比較常見而且風險很小。或許正因如此而令人麻木,從而使接下來的話語與此對比鮮明而令人印象深刻。

「其實我一直都挺疼的,感覺麻藥後期就有點過了。」

「那你咋不跟大夫說?!」家屬的語調突然拔高。

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但因為葯不是我配的因而無從回憶,只能接著聽下去。

「麻醉藥好像用少了…先前在老家也是,人家後來告訴我用的比正常多。」

「忍著幹啥?說啊。」

「這不尋思手術小一會兒就完事了嗎!」

他們的說話聲遠去了,我還站在原地,低著頭凝視著地上光潔的瓷磚。

我又想起了她攥緊的手。

作為治人病痛的醫者我們只能設身處地,肯定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作為動機之一會研製更高效的麻藥、發明傷害更小的手術法。然而這種對麻藥有抗性的患者在眼前的確實出現的確令我震驚:雖然訝異,但明白這合乎常理。

從醫生的角度,意外就如同墨菲定律,只能規避。

從患者的角度,意外是未知的副產品,只能承受。

但這位抗麻藥的患者的狀況顯然並非意外。

從表面來看患者是為了避免追加麻藥的各種麻煩,實際上她放棄了她作為患者的正當權利:這種行為的背後是患者與醫護間關係的疏離。

她並非個例,此外正面稱讚醫術背後抱怨收費的現象十分常見。

從抱怨和疏離的本質來看是雙方信息的不對等。

醫生面對大量患者、各種相似的癥狀,進而做出的診斷只是針對患者狀況的一個均值。

患者面對掌握醫學知識的醫生,開始便會因信息的差距而表現尊敬,隨著交流的推進和醫生的素質差距會改變,態度也會轉變。

患者和醫生的衝突作為人類交際衝突的一種,從醫生這一職業誕生之初就沒停過。扁鵲有六不治,《養生密旨》也有十不治的說法。

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贏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除此之外追溯兩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也曾發出誓言:

「我要遵守誓約,矢忠不渝。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並作為終身的職業。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我要竭盡全力,採取我認為有利於病人的醫療措施,不能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藥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尤其不為婦女施行墮胎手術殺害生命。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泄露。如果我能嚴格遵守上面誓言時,請求神祇讓我的生命與醫術得到無上光榮;如果我違背誓言,天地鬼神一起將我雷擊致死。」

唐代張思邈在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大醫精誠》中寫道: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葯,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除了作為醫者的職業素養和對生命的敬畏,我們亦可感受這些前輩都懷著一顆平常心。

面對因為自己因掌握『獨門』技藝或是扭轉生死的能力而登門求助的患者,他們並沒有就此高人一等,僅是憑著熱忱和同情進行盡心的治療,並因此得到相應的報酬。

儘管當下醫生質量良莠不齊,醫患關係的嚴峻也不單是這一因素造成。

但雙方的差距卻是衝突的源頭。

諸如信息和收入的差距會產生溝通的盲點,處理不當會引發矛盾進而產生衝突。

回到本例抗麻藥的患者,她對自己的家屬已經明確交代了自己沒有說明的前提,因此避免了可能的衝突。但目前並非每一次治療後,患者的不滿都能得到切實解決。

醫患雙方的溝通在改善不信任的關係中至關重要,因此建立合適的隨訪制度、將患者進行恰當的分流,提升治療質量、降低醫生壓力勢在必行。


推薦閱讀:

聰明的女人,從不抱怨
中國式「機場成功學」,雞湯不能停啊
負心多是讀書人
揭開真實的醫療黑幕:觸目驚心!
關於未來的競爭,年輕人讀書的一些思考

TAG:醫患矛盾 | 醫學生 | 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