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無用論者的器材選購文

題圖:Lake Mapourika, Spring 2016

大早上睡不著(其實夜裡也沒睡著),開個坑寫一點東西。

作為一個多年攝影愛好者,並且忍不住學了攝影專業(學完還沒有對此失去興趣)的學生來說,被同學朋友諮詢器材設備問題,實在是正常不過。一些摻雜了個人私貨的觀點,也免不了反反覆復和人推銷。重複勞動總是無聊的,對於進了「創意」行業的人來說其無聊只多不少。那麼,不如在【貌似】高大上的知乎開個雜貨鋪,讓大家隨時能來看看。本文盡量避免知乎風抖機靈編段子,盡量不用數據拍臉,盡量淺顯易懂。之後再寫作,我也會盡量繼承這個原則。

本人不是什麼專家學者,也不混二手器材圈。我能提出的建議,僅限日常使用之類方面。如果想圖情懷(雙反、旁軸、lomo)一類設備,本人才疏學淺,實屬無能為力。本文以「用」為主,適當兼顧「玩」。

大原則如下:一切能出片的設備都是好東西;一切不利於出片的因素都應該盡量避免,包括但不限於便攜性、易用性等等。可有可無的東西,建議盡量避免。

說起器材,在愛好者中多年以來一直有兩派激烈爭鋒:

一派是器材黨,不折騰不舒服斯基主義者。新鏡頭?買啊。新機身?買啊。買買買,別猶豫啊。不體會新技術,怎麼跟上時代,怎麼保證畫質。

另一派則是器材無用論,信奉技術練到家,狗頭出牛片。不管紅圈頭金圈頭,相機後面那個頭最重要;36MP有何用,千二百萬保平安。

雙方從蜂鳥撕到無忌,從微博打到知乎,不問是非,站隊優先。

這下可苦了正持幣待購的圍觀群眾:我這手裡這點錢,怎麼花合算呢?

1. 用途

對於預定想做職業/半職業攝影師的人來說,相機約等於廚師手裡的炒勺,是個生產力工具。這個炒勺能不能擔負的起換代成本,生活支出之類的問題。當然他們也應該不會看我寫的東西,這裡就略過不談了。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您就得好好掂量一下了。這隻炒勺交給您,您一天炒幾個菜呢?

如果您沒有什麼攝影上的追求,一切就是為了隨便拍拍,那麼您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了,這是我常用的第一條:

把這錢換個好點的手機,比如S7和iPhone。

歷代iPhone攝像頭的質量、相機應用的傻瓜程度、成像質量都久經考驗,並且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可。雖然這部相機視角固定,沒有長焦(要掛第三方附加鏡頭),像素不高,但是,你去哪能找一部電話遊戲刷知乎樣樣精通而且只有一百多克的相機啊?加上白天出門拍,晚上回家開電腦iCloud就能看的無縫體驗,別猶豫了,手機才是人類最好的夥伴。(汪汪汪~?)

(插播一條廣告:在朋友圈轉發蘋果把釣魚島標給日本的,請出門左轉找楊教授。)

S7我個人沒有用過,但我可以引用一個前記者+sony經常拉去做講師的用戶:

手機拍照當然買三星S7系列吖 小哥 畫質底子比蘋果好多了 還有RAW給你充分的後制空間

熄屏雙擊home鍵直接快速進入拍照模式 是僅次於鎚子同時按兩側鍵拍照的拍照速度 比一般相機開機速度都快不少 要加上考慮對焦的話 蘋果說真的差三星差不多1個甚至1個半身位了

簡單搜索了一下評測,S7對焦快是因為引入了佳能DPAF同樣原理的雙像素對焦。

如果您想「不那麼隨便」地拍拍,比如花樣自拍,跟拍,順帶加上視頻/直播的話,您要不要試試看大疆出品的Osmo系列?隨著大疆技術進步、知名度提高,國產貨終於也在視頻影像行業有一個品牌躋身精品行列。自穩定雲台滿滿的科技感,毫無學習成本的操作,我覺得大疆就差寫個廣告說「不好玩不要錢」了。

接下來就是數碼化大潮中,不滿足於手裡的拍照手機的入門愛好者。手機不滿意,小DC肯定早被淘汰出局了。

於是就進入了近幾年極其熱烈的爭論之一:微單 vs 單反,選誰好?

先上結論:買微單。

對於愛好者來說,顯然出門旅遊以「游」為主,而不是背著一堆設備徒步拉練。單反重量比微單不知高到哪裡去了,整個系統更不必說。俗話說遠途無輕載,增加一份重量就是增加一份痛苦。反覆幾次,你只怕再也提不起興趣拿相機出門,回到手機拍拍拍的路子上。

而照片質量也沒什麼可說的;畢竟許多職業攝影/攝像師都拿起索尼A7系列創作了,單反在小DC面前尚可裝逼的優勢蕩然無存。

但是我還要提個醒。

微單雖然號稱「微」,實際上可一點都不微,其體積和重量相比手機仍然是驚人的,你根本不可能把一個雙鏡頭的微單系統像iPhone 7+一樣裝進口袋(更別說加上電池、充電器和取景器)。有個女生買了NEX5之後問,你們怎麼做到天天把相機掛脖子上的?我出門掛這個都覺得要死了。

這還用說,肩膀和脖子的勞損一直是(使用背帶攜帶相機的)攝影師的職業病好么。

終於到了最後一類,想成為業餘攝影師的人,和不差錢的高燒黨。

我想不出什麼好推薦的,畢竟這些人一般也都愛上攝影不是一天兩天了,不會對自己想買什麼毫無主意。如果對參數之類不確定,我們倒是可以討論討論。

對於業餘攝影師來說單反的某些優勢(對焦、續航、可靠性)終於可以抵消重量帶來的劣勢,從而成了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

高燒黨那就買買買就好了嘛。

我這裡主要想嘲諷一類段子,就是M9拍私房模特不識貨的那一類。

誰特么拿徠卡M9拍商業人像啊,99.9%是騙炮的。

畢竟旁軸機器沒有保證工作效率的自動對焦,連精確對焦的機制都沒有,取景還帶視差,「我用M9幹活」講給同行聽也就傻子才會信了。靠編段子自我高潮,真的可悲。

2. 預算

小錢錢……啊,真是個殘忍的話題呢。

但是,不談預算的推薦都是耍流氓。不同的人消費能力不同,我掏兩千費力你掏兩萬費力他掏兩百萬都能不眨眼。這都沒有什麼對錯,用夠用論強行鄙視買得起好設備的人,無非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罷了。

買什麼手機非我所長,反正偷懶不想研究就隨大流水果三星,想研究的也自然不用問我,網上有諸多手機的評測可以參考。

我就專門說說,已經有個拍照/攝像不錯的手機,但還不滿足,準備採購第一台相機的情況。

先上結論:有錢上Sony全幅,圖情懷玩富士,實在沒錢奧巴松下m4/3。

根據不在坑位,不謀坑政的原理,相比另外幾家廠商實在是不成器的尼康1和佳能m系列非常不建議入手。佳能M5之後(終於塞進了DPAF)大大提升了值得購買的檔次;但畢竟剛剛一代,後續如何有待市場驗證。同理可知,沒跳進4/3系統的坑,就最好不要往裡跳,畢竟萬一欲求不滿,更換一個系統是非常麻煩的。

m4/3開發之初的目的是縮小相機體積,進而減輕相機重量。問題是,相機並不是只有鏡頭+感測器組成的。鏡頭上附加的光圈、對焦、變焦機構,機身上的取景、屏幕、握把、按鈕、轉盤都是有個最小尺寸限制,一旦過小,要麼嚴重影響使用手感,要麼拖累系統性能,最後說不定還不如用手機拍起來方便。這導致了Micro 4/3系統的一個尷尬之處:相比135全畫幅相機,4/3系統把感光器件面積縮小到了1/4,但很明顯相機的體積不能也縮小1/4;實際上EM-1為了操作性,其體積比A7R II還要大一點,甚至和尼康D500也未見明顯優勢:

EM-1 Mark II: 134 x 91 x 69mm

A7R II:127 x 96 x 60 mm

D500:147 x 115 x 81mm

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吹的起m4/3系統小巧便攜……只不過奧林巴斯畢竟幾十年前就上了賊船,現在再想下也下不來了。

  • 3k-5k

Micro 4/3 系統的松下和奧林巴斯低端產品套機。其實也沒什麼好談的,畢竟低端產品,目標只是比手機強一點,看預算找價格買就是了,兩家許多鏡頭也是通用的。

  • 5k-7k

個人傾向於選擇索尼的A系列微單。

  • 7k-10k

這個區段很尷尬,上全畫幅不夠,APS又有點不甘心。

我當然知道夠用黨這個時候會跳出來說,普通用戶APS夠用了。確實,大不一定美,大還意味著重量高。但是問題是這錢花了……如果多花了三五千沒有什麼提高,你會不會覺得有點虧呢?說不虧的你買個EM-1可好?你又未必樂意。

一個選擇是看上去比較偏門的富士,外觀有情懷又文藝,圖像處理和鏡頭製作上富士也一點不虛。不然的話個人仍然推薦索尼的A系列微單。

  • 10k+

到了這個份上,再不上個全畫幅,真是對不起圍觀群眾。而全畫幅微單也只有Sony A7一家,別無分店啦。

順帶補充一句,全畫幅單反的套機,加上其它需要考慮的附件,大概需要準備15k-20k左右。

拍出一萬多大洋買奧林巴斯EM-1 II 的,請讓我叫你一聲勇士。我不是說這相機不好,這相機除了感測器小之外沒什麼缺點;只不過能堅持這樣挖m4/3系統坑,而且一步挖到最深處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放寬心,至少你還沒有成為烈士。

  • 一些其它冷門的類型

除了這些可換鏡頭相機之外,各家廠商還提供了一些不可換鏡頭、但是使用大型感測器的機器,例如適馬使用神棍感測器的DP系列,索尼的黑卡RX系列,佳能的G系列。個人不是很看好這類相機的前途,因為不可換鏡頭並沒有明顯地縮減系統的體積,也沒有換來更長的續航。即使選購,也是作為備份機的用途更加合理一些。

Foveon雖然初看照片極為驚艷,適馬鏡頭也越來越出色,但DP2實際使用中RAW只能拍七八張(然後電池就沒電了),好用的ISO實際上只有100,都註定了這相機根本不是給正常人用的。2016年適馬推出了可換鏡頭的SD系列,但是用腳想也知道Foveon固有的缺陷(相對於拜爾陣列感測器)在當下技術根本解決不了,所以仍然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索尼的RX系列性能一直非常出色,當然價格也與此相匹配。其中最低端的RX100售價也不亞於同規格感測器的m4/3系統,最高端的RX1更是超過了一干比較老的全畫幅單反。至於你覺得是蔡司的T*更值錢,還是可換鏡頭吸引力更大,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我個人不推薦第一台相機從RX系列開始。

出於相同原因,我也不推薦佳能的G系列。

3. 屁股

不要笑,我一講你就明白我在說什麼。比如激進派器材黨的知名理論之一,是「數碼化不利於嚴肅創作「。此等神論的出發點在於,既然屁股可以指揮腦子,器材當然也可以指揮腦子:膠片比數碼貴,所以用戶就會珍稀機會,所以拍攝就認真;手動鏡頭比自動鏡頭麻煩,所以用戶就預先構想機會,所以拍攝就認真;暗房技術比電腦PS麻煩,所以用戶就注重前期,所以拍攝就認真……要我說,這些人就是吃飽撐的給自己沒事找事,或者是實在是拿不出作品,用自己「拍照認真「找點場子回來。

您喜歡馬車有情懷,可以;但您不能攔著大家坐高鐵吧?坐個高鐵就不懂出門的精髓了么?一邊承認人的作用,一邊否認人的作用,還要把自己一派視作正統,照著這個邏輯推論下去,怕是能推出大眾識字寫字不利於文化傳承?大家只要幹活就好,趙老爺們會替大家思考的?

這類屁股決定腦子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攝影論壇里由來已久的CN大戰,只要對面品牌做的都是錯的。當尼康全家相機1200像素的時候,一群人就各種辯論1200萬夠用;當尼康一下竄到3600萬的時候,之前雙方粉絲的立場突然轉換,佳能用戶撿起了夠用論拚命維護2000萬像素的1Ds和5D III;當索尼帶著NEX系列攻城略地的時候,兩家又突然團結一致來撕微單到底有沒有前途——這精分的場面何等令人不忍直視。如果你買相機最終就是為了加入這場毫無意義的大混戰,那我還是勸你不要浪費生命吧。

作為一個溫和派器材無用論者,十分確信的一點是,不論你手中拿的器材價值幾何,決定最終拍什麼的依舊是你,相機可不會替你按快門。你可能會因為器材所限錯失機會,但你更會因為看不見想不到錯過機會,還會因為技術不到位實現不了自己的想法。與其花時間在網上撕逼,你哪怕對著夕陽感慨一下人生,還算對你拍照有點貢獻呢。

剛剛步入一個新圈子的時候,各種信息繁雜又難辨真偽,最容易讓新人誤入歧途。

能不能早日走過這個階段,學會忽視那些噪音,就看造化了。

4. 腦子

人是很能高估自己的熱情的。只要想想自己有多少三分鐘熱度沒堅持下來的興趣、健身、減肥,等等等等, 你就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可能沒有足夠大的熱情達到自己在攝影上的目標。如果你大幾千塊花出去,只用了那麼三五次,你要不要重新考慮下買點好吃好玩的什麼的。

當你終於進步到開始考慮「怎樣能拍的更好一點「,注意不是「更好看一點」的時候,你就算在攝影藝術上開始入門了。「好」照片的標準從古至今(其實也就幾百年)一直在變動,而「好看」的取向總是類似的。時至今日,當代藝術和後現代藝術蓬勃發展,各種表現形式(聲音、圖像、雕塑、影片、裝置……)都只是「工具」,作為一個作者原初意圖的載體,剩下的則由讀者去做個人角度的闡釋。

為了不離題太遠,我會考慮以後專門寫文來閑聊當代藝術中的攝影。

5. 配件

當下相機價格高度透明,網上報價唾手可得,這也導致相機分銷商利潤有限。於是,不那麼值錢的配件方面則成了各個相機店賺錢的手段之一。

我簡單地聊一聊那些可有可無,新用戶一般不必立刻購買的配件。

  • UV鏡

這東西簡直已經成了某些奸商的搖錢樹。數碼時代的感測器對紫外線並不敏感(相比膠片),過濾紫外線的作用已經接近於浪費,加上(相機店推薦給你的)比較一般的UV透光率不理想,還會在前組和UV之前多次反射生成鬼影+炫光(夜景尤其明顯),不能更花錢買罪受了。蜂鳥佳能區知名的老版主撞針一直寫反對大家給4000塊以下的鏡頭配任何UV,我基本是同意的(實際上我所有的鏡頭都是裸奔的)。高檔的UV當然影響會小一點,但是無論如何比不上沒有這一層額外的玻璃。

固然UV多少有個保護作用……但是,我這所有鏡頭都全程裸奔之後,也不過三年前偶然摔過一支小小白……在沒有鏡頭蓋的情況下鏡片毫髮無損,只是輕度損傷了螺紋。反倒是更早時候(大概5年前)裝著UV的1740(單純鏡頭,沒有機身)掉在地毯上UV就直接破損,折騰了近一個月才輪上放假回家,取下卡死的接環。不要作死,你的器材就已經足以安全很多,不必指望這一片薄薄的玻璃。

您下次再買鏡頭的時候,是不是就考慮一下別再多搭上幾百從js手裡買個UV了呢?

鑒於我朝某些城市空氣質量堪憂,這類城市(比如我大河北省除了承德和張家口之外的所有城市)常年在外面跑的貴重鏡頭可以考慮加裝一片UV,以減少附著前組和進入鏡頭內部的灰塵量,並降低清潔難度。但是這片UV,請在可靠的地方多方比價之後購買一片夠好的,千萬不要盲目聽信js推薦,並且經常檢查鍍膜與劃痕。

如果需要前往沙漠一類的高灰塵環境,你回來很可能需要找官方維修拆解鏡頭進行清理,這裡就不討論了。

繼續引用朋友對貴重鏡頭的UV使用意見:

(買前)確認口徑然後買同口徑B+W、保谷超薄鏡一枚 如果是索家可以買索家自己的藍標UV N家也可以去買N家的UV,帶著UV去買鏡頭 隔著最後一層包裝袋確認前後組情況良好之後 拿出袋子第一件事就是擰上UV 除非破損 全壽命不拿下來

要用別的片子 在uv前面擰

但是我要補充一點:他是職業攝影師,器材使用強度和範圍一般普通用戶是達不到的。

  • 儲存卡

所有使用快閃記憶體的儲存設備,比如SD卡、優盤之類,都有類似的問題,就是假貨太多。即使商店賣給你的不是假貨,如果沒有足夠了解價格行情,也可能吃虧不少。

CF卡價格差異很大,速度水平差異也很大。假貨雖然不像SD一樣滿天飛,但你不能說就絕對沒有。

就我在各地器材店逛的感覺而言,儲存卡類最好帶著相機回來慎重研究一下再從京東之類有售後保障、便於退貨的地方購買(我也不太推薦天貓/京東非自營),也可以在買相機前先買好儲存卡,然後帶去試機。

  • 三腳架

架子一直是個有爭議的配件。重型三腳架雖然效用好,但是攜行不便,重量較輕的三腳架在大風天穩定性又往往不夠,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根本不值得花錢,甚至對於愛好者來說三腳架也常常可有可無。加上與前述配件的類似問題,商家可能把差的說成好的,鋁合金的吹成xxx的,普通牌子吹過曼富圖的,不知深淺盲目買下很可能被坑。有些人可能會推薦迷你三腳架,我只能說這個見仁見智,畢竟不貴。但我一般在這種情況都是直接按在地上拍的。

另一個替代選擇是自製豆袋。

  • 氣吹、鏡頭筆、鏡頭紙之類

這類東西在淘寶上到處都有,相機店出售的往往較貴(比如鏡頭筆翻一倍司空見慣),而且使用頻率很低(實際上可能一個月用不到兩三次,空氣污染不重的地方一支筆能用近一年),不必著急購買,除非您買相機是為了拍火鍋店(此時請務必購買便宜的UV鏡以降低維護和使用成本)。

必須向諸位強調的一點是,鏡頭上的灰塵不會影響成像。這和透鏡成像的原理有關,但總而言之並沒有必要頻繁清理灰塵,除了拍攝逆光場景之前——被照亮的灰塵會在照片中留下明顯的亮斑。

  • CPL(圓形偏光鏡)與漸變灰、中性灰濾鏡

CPL是在拍攝玻璃、水面等有嚴重反光時常用的濾鏡之一,也在風光攝影中用作壓暗天空之用。這是個很有用的濾鏡……但它也只是個濾鏡的使用頻率。實際上,沒有CPL,你遠遠不至於活不下去。我的一片CPL自買至今已經兩年半,實際上鏡的次數=0。雖然偶爾確實會遇上大反光場景,發現沒有CPL而不得不放棄,但是發生的頻率太低以至於下一次根本想不起來把它裝進包裡帶出門。

漸變灰和中性灰濾鏡在風光攝影中出鏡的頻率要相對高一些。鑒於他們給你造成的麻煩說不定要超過能帶來的驚喜,我還是把這兩個濾鏡放在了不要著急購買的類型下。這兩個濾鏡的問題主要在體積和開銷上。

為了通用性和易用性,漸變灰和中性灰鏡一般採用插片式的濾鏡系統,需要使用相應的鏡頭接環和支架。濾鏡為了不給鏡頭造成黑邊,面積一般都很大。這樣玻璃濾鏡就會有易碎的問題;樹脂的濾鏡雖然不易碎且便宜,但是耐用性相對又差,在中國北方這類塵土較多的地方使用的時候,很快就會布滿劃痕,就像樹脂鏡片的眼鏡一樣。

再加上高檔濾鏡的價格十分驚人(好玻璃從來不便宜),配齊一套濾鏡系統的價格比低端的相機還貴,一開始不明深淺的用戶真的慎重為妙。


推薦閱讀:

外星人:「手機攝影~小洲行!」
教你用手機,拍出高級范兒美食照
膠片相機和單反相機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環球旅行攝影如何攜帶器材?

TAG:攝影 | 相機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