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金融業的未來是新寡頭的天下

悅濤:財經界德藝雙馨的相聲演員,對新經濟最有洞察力的人。

更多財經解讀,請關注公眾號悅濤:shenzhenjingji

順手推薦一本書

前幾天去銀行辦事,跟櫃員姐姐聊了幾句:

櫃姐:對公賬戶,每家支行每天只能開70戶。

悅濤:蛤?

櫃姐:因為人行就那麼多人,忙不過來。

資料交不上,只能限開戶。我們行都這樣,不知道中農工建怎麼辦。

悅濤:這些人工處理是比較辛苦哈。

櫃姐:線上線下業務轉換期比較亂,自動化還處理不了。

但是相信將來可以。

悅濤:那你們會輕鬆很多。

櫃姐:我們會失業。

悅濤:呵呵

櫃姐:真的,已經做好準備。

這是金融業新舊秩序轉換中一個櫃員的感受。

衝擊已來,連櫃員都做好準備了。

畢馬威的報告:到2030年銀行及其服務可能「消失」,類似siri的人工助手將接管客戶的生活與金融服務。

花旗的報告:未來十年銀行業裁員30%。

因為海量數據在互聯網上的流通和運算能力的提升,新金融對舊秩序的碾壓已經開始。

今年初,胡潤聯合小銅人金服發布了首屆新金融百強榜

這張榜單最終只選入50家企業。但大致可以看出新金融產業格局:互聯網、金融業和其他各路資本同台混戰。

其實未來的新金融,沒有百強,也沒有50強。活下來而且稱得上「強」的,不會超過3家。

決定新金融的三個東西:數據處理、信用識別和風險定價。

新金融巨頭,不但要掌握流量入口、獲取數據,還要精準匹配到企業和消費者ID,之後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最後獲得信用識別和風險定價能力。

互聯網的殘酷在於它是比線下更為壟斷的生態,一將功成萬骨枯。

金融業會形成新寡頭,其他人不是百強,只能算小強。

對金融的鬆綁從溫州開始

因為近年來的金融鬆綁,是為了盤活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

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和民間金融最活躍的地方。

以前,溫州盛行的是地下錢莊,這些錢莊,哺育了活躍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溫州產業鏈。但2005年之後,投機收益逐漸大於實業,溫州資本跑到全國去炒房炒錢,最後在大本營把自己炒崩了。

2011年,溫州債務危機之後出現大量中小企業跑路潮。銀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迅速抽貸。

民間金融畢竟不是銀行,資金成本高、周期短,追債急。有福能共享,有難不同當。

歷史上溫州金融危機發生不止一次,每次都死而不僵,春風又生。但越往後殺傷力越大。

溫州式金融危機路徑一般如下:

有機會,也有錢→實體和投機並重

實體衰落,有錢→拋棄實體炒資產

泡沫吹大,缺錢→高利貸

泡沫破裂,跑路→金融危機

機會和錢都沒了→債務型通縮

溫州民間金融的歷次高潮和破滅,到2011年這次,驚動總理。

政府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民營經濟要麼渴死,要麼高潮死,不是個辦法。

還是得給它們一個陽光、穩定、可持續的融資體系。

█ 中小企業在持續缺血

這個任務之所以要通過金融鬆綁來解決,因為傳統的金融資源,尤其是中國銀行業的貸款,8成以上都流向了國企、地方政府和房地產。

因為銀行業的辨識力停留在三大塊:政府信用(國企、地方融資平台)、土地信用(地產、按揭貸)和資本信用(上市公司)。

對實體經濟信用已經沒有辨識能力。

農行董事長周慕冰今年8月說: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優質企業已經不貸款了,主要發行債券,或者通過股市融資。而好企業的存款也越來越少。」

但需要貸款的中小企業仍然資金饑渴。只是因為在銀行眼裡這不是優質企業,實際上代表銀行沒有對這部分企業的信用識別和風險定價能力。不敢放貸款,不知道以什麼樣的利率放貸款。

銀行-政府-國企-土地-資本市場,這是一個中小企業融不進去的領域。中小企業得到的只有一大堆應收款(大企業拖欠的賬款)。

█ 傳統金融解決不了中國經濟的風險定價

實際上需要貸款的企業何止千萬。數據在誰手裡?互聯網巨頭手裡。中國金融業的信用中介已經換檔。

銀行業手中空有百萬億資金,但沒有能力從中完成信用和風險辨識。

然而互聯網巨頭手中的用戶、數據、交易、渠道話語權,正在一點一點地被開發和強化。

中國社會最欠缺的信用體系,將通過線上來完成。屆時銀行業手頭的資產,是沒有價值的。

阿里騰訊這些互聯網金融,一出生就沖著信用通道的搭建,而不只是單純的渠道商。在獲得海量用戶和交易數據的基礎上,他們有對數據集納、處理和轉化的能力。

未來的金融業,與傳統銀行的攬儲大戰完全不同,屆時真正掌控話語權的不是資金量的堆積,而是埠、通道、數據和服務。

傳統銀行業雖為國之重器,too big too fail。但是不能為中國經濟換檔轉型提供支撐,一樣會淪為被去產能、去槓桿的產能過剩行業。

所以今年上半年,四大銀行裁員2.5萬人。歐美也一樣,2007年以來的近十年間,歐美銀行業僱員數量從最高點減少73萬人。

本質上,傳統金融業解決不了新經濟的風險定價問題,也就越來越缺乏信用交易能力。

█ 新金融不是貼個牌子就能玩得轉

悅濤不看好大部分新金融企業。因為它們不具備:1、數據獲取能力;2、數據處理能力。

這兩年互聯網金融的星火燎原,也讓大部分人對金融缺乏基本的敬畏心理。

國家對金融業的鬆綁,有兩個含義:

1、針對民間開放,意味著有金融專業能力的人和資本可以來玩玩;

2、針對互聯網。金融線上化、智能化、自動化,提高資本流通和配置效率。

拿出悅濤在開頭說的三個要素:數據處理、信用識別和風險定價,大部分互金平台仍然要倒閉。

不是所有的新金融企業都要有互聯網巨頭的能力,但至少要有基本運作能力。一些平台的錢吸得太快,也放得太快。其興也勃的,其亡也忽。

即使對互聯網平台型企業來說,有流量入口不代表有交易場景,也不代表有足夠豐富的數據,有數據之後不代表有強大的運算能力,最後還要轉化成信用識別和風險定價之後的資管能力。

樂視金融總裁王永利所說「支付是基礎、交易是核心、資管是方向」,是對的。但怎麼在樂視生態里把這三塊串起來,也不是容易事。

所以,就連自帶流量的互聯網巨頭都未必能玩得轉金融,那些沒有資源基礎、沒有專業能力的人,是看不到未來的。

█ 新金融的未來:沒有百強,只有寡頭

這場新金融革命,之所以是必然,因為國家要給中國經濟的資本流通解決風險定價問題。但傳統金融業已經完不成這個任務。

信用交易能力、數據處理能力、風險定價能力,傳統金融業不是在強化而是在流失。

必須要靠更活躍的民間資本和互聯網科技業來改變。

玩錢當然刺激,所以大佬和小弟紛紛進場;但是玩錢也最危險,因為行業風險和政策監管遠高於其它行業。

第一屆胡潤新金融百強榜選出的50強,包括了P2P網貸、互聯網支付、互聯網保險、互聯網銀行、眾籌等12個細分行業。P2P網貸最多,佔15家。

這其中,有阿里、騰訊、平安這些巨頭,也有很多是純通道業務,談不上在數據和信用上的競爭力。未來一定、必然會洗牌。

就像曾經的互聯網門戶,以為自己牛掰哄哄滴佔領了信息流,最後發現自己是在信息的最末流。真正的信息流量,是跟著用戶行為走的,不管搜索,還是社交。

就是阿里和平安這樣的巨頭,雙方對新金融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別。

平安系的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去年說:過去這幾年我們做了20筆貸款,所以有很大的資料庫、很多客戶的行為,可以去判斷風控模型的準確度。

他覺得:至少要有5萬筆貸款,才是可驗證的風控模型。所以中國P2P平台只有兩家夠格。

然而在馬雲眼裡,陸金所又是渣:螞蟻金服已經為超過260萬家小微企業累計發放了6000多億貸款。

馬教主覺得:做互聯網金融的基本必備條件:1、數據能力;2、基於數據的信用建設能力;3、基於數據的風控能力。

一個現實標準是:保障「兩三分鐘放貸」還不出事。

然後在馬雲眼裡能做到這點的新金融機構「幾乎沒有」。

悅濤覺得吧:新金融這塊蛋糕,是互聯網經濟最後一塊、也是最大的蛋糕,未必一家通吃,但必然是寡頭壟斷、其他人打工。

就像現在的互聯網生態:一花開後百花殺。

小平台做好小事情,別逞強。


推薦閱讀:

乾貨分享 | 想學金融?這30個網站你需要天天瀏覽!
貝因美衰敗大揭秘:禍起價格戰搶市場,三年三換董事長,現金流暴減15倍
免費送的POS機能用么?(告訴你不為人知的刷卡秘密)
凈利潤激增1626%,首旅如家存量整合的魔力在哪?
格力困境:被逼出來的多元化,越努力越失敗

TAG: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