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飲食文化在果阿的交融
《知·食——印度》精彩內容
上一篇:從新食材的引進,看葡萄牙的殖民統治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知·食——印度??|題記】
在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隨著葡萄牙人與印度妻子的密切接觸,日漸印度化的不僅是男人們的服飾裝扮;還有來自葡萄牙美味的發酵麵包、誘人的雞蛋蛋撻、精美的香甜蜜餞……都開始帶有濃濃的印度風味。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飲食文化交融深入之處,是在一個家庭的內部……
【葡萄牙人的印度化】
長居印度的葡萄牙人被成為casados:商人、金錢經紀人、商店主和工匠。他們有的是為了發家致富被吸引到印度來的,也有在印度娶妻生子已經定居的士兵和水手。大多數casados的妻子,要麼是改信基督教的印度女子,要麼是葡萄牙父親和印度母親的混血兒。由於與印度當地人親密接觸,這些casados已經接受了許多印度風俗。
男人們摒棄了長及膝蓋的緊身長筒襪,改成穿一種叫做坎達勒的馬褲,或緊身上衣配絲綢寬腳褲,或者把褲子垂到腳踝處。在當時的歐洲,人們幾乎不洗澡,換乾淨的內衣前會用一件舊的亞麻內衣擦拭全身。而印度的葡萄牙人變得異常乾淨,他們每天至少洗一次澡,時常更換內衣。女人們如廁後也會洗澡,這些都是歐洲人少有的習慣。
女子大多身著薄如蟬翼、幾近透明的印度服飾,腰間和裙上圍著細鏈飾,光腳或穿著色彩艷麗的拖鞋。她們恪守閨訓、出門時帶著面紗,據說妻子們整天嚼著萎葉果,用甜香的香水和檀香來擦浴身體。
在道德上,葡萄牙人接受了購買奴隸的惡習,奴隸們像羔羊一樣備受欺凌,奴隸中的少女甚至會被強姦之後再賣掉。在宗教上,他們已接受了印度教妻子對於純凈觀念的行為;比如喝酒時他們會將酒杯舉到高處,不用嘴去碰酒杯,也絕不會濺出一滴。這種技巧能確保他們不會接觸到其他人的唾液。這種行為與他們對待奴隸的方式相互對應,著實是一種有趣的表現。
大多數葡萄牙人的後代,由印度母親按印度方式撫養長大。女人們喜愛米飯,而不願吃麵包;她們寧願用手吃東西,而不願用勺子。招待客人也保持印度風俗,男女分席,先伺候男人吃飯,再自己吃剩餘飯菜。來自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生約翰·佛賴爾覺得,她們不願與客人同桌吃飯的行為會讓人不悅,但還是對她們的烹飪手藝由衷讚歎。美味可口的腌芒果、精緻細膩的肉食,各種湯羹和燉肉不僅易於消化,也讓人在津津有味中獲得美妙的飲食快感。像大多數移民一樣,來自葡萄牙的男人們也將葡萄牙的家鄉菜引入印度。在葡萄牙與印度飲食相互交融中,出現了眾多美味的食物。
【食材菜肴的融合】
葡萄牙的飲食文化受多種因素影響。伊利比亞半島出產小麥、豬、羊、橄欖油和各種葡萄製品。葡萄牙當地的烹飪食材,結合了眾多文化的食材和配方。猶太人和摩爾人從近東引進了大米、杏仁、石榴、柑橘和糖,歐洲人在亞洲的香料貿易帶來了黑胡椒、丁香、桂皮等重要的調料;哥倫布航行後引進了美洲的新奇特產,如番茄、土豆、玉米、腰果和火雞。眾多食材和烹飪技藝在葡萄牙融合出一流美味的佳肴,比如用丁香、桂皮、黑胡椒、藏紅花以及少許醋慢煮,再用碾碎的杏仁調製成濃稠湯汁的燉雞。
印度南部出產稻米,還有小豆蔻、胡椒、丁香等香料。歐洲人拉爾夫·費奇曾對胡椒藤做過詳盡的描述:「胡椒藤就像常春藤,要順著樹或者杆子攀緣而上,才不會腐爛。剛摘下的胡椒是綠色的,經過太陽曝晒就變成黑胡椒。」各種香料使醬汁變得粘稠。與此同時,阿拉伯商人從非洲引進帶有酸味的羅望子,海岸邊的椰子林出產的椰子汁是許多醬汁的基本材料,而碾碎的椰子可以增加粘稠度。這兩種烹飪風格結合起來就產生了果阿菜的特殊風味。
【麵包甜點的創新】
印度南方人會製作未經發酵的小麥薄煎餅,但更愛吃碾碎的米和兵豆發酵後製成過的鬆軟大米麵包。這種麵包可製作成不同的種類,有的鬆軟膨脹、吃起來會扎扎作響,像油炸圈餅的黑綠豆餅(idli);有外焦里嫩、浸在小豆蔻椰子汁中的艾帕姆(appam);還有薄薄的、裹著不同辛辣蔬菜餡料的都薩(dosa)。
但印度的葡萄牙人依然特別懷念經過發酵的小麥麵包,這不僅僅是源自食物的味道,更是由於這種食物是16世紀歐洲宗教的象徵;定居點的葡萄牙人有非常多的天主教傳教士,而小麥麵包是唯一可以慶祝彌撒的東西。
在印度沒有酵母,葡萄牙人卻依然堅持製作這種麵包。聰明而富有創造力的果阿廚師,巧妙地用棕櫚酒來發酵生麵糰,做出最美味的歐式發酵麵包。有硬殼的白麵包圈,內里鬆軟的麵包(burbuleat),以及香甜的牛奶麵包(pao de lo)。
葡萄牙麵包師還把蜜餞和小麥麵包介紹到印度。他們最擅長做的是麵粉糕餅,一種是用牛奶(或杏仁奶)、雞蛋、水果、魚、骨髓裹上餡餅皮製作的、16世紀歐洲最受歡迎的歐洲甜品dariol;一種是令印度人感到新奇的,芳香誘人的雞蛋蛋撻。印度甜食通常是等煮沸的牛奶凝固後,加碾碎的兵豆、酥油調製,再用小豆蔻增香調味。
葡萄牙麵包師很快將麵包技藝,傳給了自己的印度妻子,她們很快便學會製作精美的蜜餞。在孟加拉,葡萄牙人將蜜餞技藝傳給了佛教徒穆格人,他們很快便成為了熟練的麵包師和蜜餞師,向喜愛甜食的孟加拉人出售香脆的糕餅和香甜的蜜餞。印度食物的品質,曾被法國人弗朗科斯·伯尼爾聲討;但這些美味的糖果,卻又得到了他的認可。
葡萄牙蛋糕中的歐洲食材在印度難以找尋,果阿廚師聰明地用當地食材替代。比如,用椰子汁代替鮮牛奶或杏仁奶,用酥油代替新鮮的黃油;棕櫚葉樹汁做成的粗糖,代替歐洲的精鍊食糖;由此,果阿蜜餞雖然源自葡萄牙的蛋糕和麵粉糕餅,但卻具有鮮明的印度風味。
以貝碧嘉(Bebinca)為例,把椰奶、雞蛋、粗糖調製的麵糊,薄薄地鋪在器皿上焙烤;再一層層加上去,直到形成一層層烤薄餅的樣子。要是能放在用椰子殼做燃料的土爐中烘烤,帶著煙熏的味道就更加奇妙。貝碧嘉後來由葡萄牙人傳到了馬來西亞,再傳到菲律賓時就省卻了費功夫的蛋糕層。等傳到夏威夷,卻搖身變成了夏威夷布丁(haupia)。一道料理就像玩遊戲似的,每經過一個地方,便有一次改變,最後竟然變成了與原本完全不同的東西,實在是有趣。
推薦閱讀:
※印度作為一個印度教為主的國家,他們的大多數國民如何看待泰姬陵?
※氮氣和茶葉結合,大吉嶺紅茶原來可以這麼好喝
※華服魅影阿格拉 | 印度 · 目的地
※印度首富孟買市中心27樓豪宅告訴你什麼叫有錢,房價再高也阻止不了土豪
※幹了這碗恆河水,來世還做印度人 | 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