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夢想用彩繪玻璃重現敦煌壁畫,她在南法閉關五年

旅法彩繪玻璃藝術家 林敏

玻璃,

透明而神秘,

冷峻又熱情,

堅硬而脆弱,

這就是人性的寫照——林敏

彩繪玻璃投影我心

14年前,一個纖瘦的南方女孩,因為一本《梵高傳》,從廣東來到陌生的法國,踏上留學之路。 她,叫林敏,她的彩繪玻璃藝術之路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南法的夏日十分炎熱,高大陰涼的教堂,是林敏避暑和尋找靈感的去處。

在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會為了彰顯神權的偉大,在各個教區興建恢弘的教堂,教堂窗戶超出日常比例,陽光照射著工匠們用心血堆砌的彩色鉛條鑲嵌玻璃畫。

斑斕的光影射進大殿,時至今日都給人一種撼動心靈的神聖美感。

林敏對玻璃的熱愛產生於令人嘆為觀止的歐洲哥特式教堂。陽光透過五光十色的玻璃鑲嵌畫投影進她的心理,就像來自天國的寶石,讓她再也無法轉移視線。 「如果我們的敦煌壁畫也用玻璃表現出來,會是什麼樣?」林敏在心中默默自問。 不久後,她報考了法國教育系統唯一的彩色鉛條鑲嵌玻璃專業。

滿手傷痕的出師之路

學習玻璃鑲嵌,首先要克服對切割玻璃的恐懼。未經過打磨的玻璃異常鋒利,為了保證切割弧度的精準,整個玻璃切割的過程中不能戴保護手套。

林敏已經數不清她被割破過多少次手指,只記得十幾年來切割過的玻璃,有20000多塊。

學生時代的一件由270多塊玻璃拼嵌而成的作品,讓她的雙手貼滿創可貼。也正是這件作品,磨鍊出她的精湛技藝,從此沒有任何切割弧度能夠難倒她。

在高冷的藝術世界裡靜心修鍊 鉛條鑲嵌玻璃畫,這樣一個歐洲人幾乎當作壓箱底的傳統工藝,經常要用鐵具加固裝框支撐,切割,描繪,燒制,拼合,這需要很好的體力和耐心,通常是壯漢的專利。

時至今日,這一行也只有師徒制的嚴格傳承,全法國獲得國家資格認證的傳人,只有寥寥幾人。 而在這個幾乎和熊貓一樣珍貴的種群里,從此,有了一個嬌小的中國南方女孩的身影。

林敏的作品

畢業後,林敏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她搬離了人煙稠密的城市,在巴黎市區100公里外的小村莊,安置下她的工作室。 5年時間裡,林敏切割燒制了幾千塊玻璃,試驗了各種門窗、鏡面、屏風、雕塑和燈具作品。

這些付出慢慢給她帶來了回報,各種展覽給她打開了市場,也為她贏得了同行和客戶的認可。

形式創新唯匠心不變

在神權沒落,人文興盛的近代,歐洲傳統的鉛條鑲邊玻璃畫,在題材上變得更加多樣化,在功用上也更強調工藝美學服務於日常生活。

於是,鏡框、門飾、燈具都成了林敏創作的主題,即使是單調的酒瓶,她也要點綴上豐富的圖案,讓它變成美麗的掛飾。

唯一不變的,是繁複的燒制上色工藝、精確的切割弧度和一種帶著近乎宗教般虔誠的工匠精神。

聖神開爐見證悲喜

玻璃開爐的瞬間是林敏生命中的神聖時刻,它霸道地支配著林敏的情緒,能讓她欣喜,也可以將她拉入失望的谷底。 2009年1月的某日凌晨2點,林敏在工作筆記中寫道:「這是第19次燒制試驗」。此時,她正緊張地守在爐前,進行著《荷塘月色》的燒制。

這是一件複雜的作品,單單繪製一隻水鳥,就用了3天的時間。開爐後,看到玻璃裂成碎片,林敏的眼淚奪眶而出,止也止不住。

在玻璃中感悟人生

熔爐里摻進百般色彩,陽光下折射萬種風情。玻璃這種物質似乎天生就是人類和陽光之間的信使,泄漏著秘境般的天國世界傳遞給人間的美麗密語。 「玻璃,透明而神秘,冷峻又熱情,堅硬而脆弱,這簡直就是人性的寫照。」林敏如是說。 畫畫、種花種菜、做彩玻實驗、修理工作室,這是林敏現在的日常。

她的生活雖平靜,卻不平凡。


推薦閱讀:

如何做一場讓父母主動買單的「親子活動」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美之極點!
她開了三家不同風格的民宿,把別人的情懷都種進了花里
前方無路何處走——脫屌絲之路04
來做一個香氛小公舉:)

TAG: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 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