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性第五章——內向與外向

(前言,感受——支配著人的一切行為。人的所有的行為動機也只是為了獲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驅除不好的感受,這一章的目的是談內向與外向性格,而內向與外向性格也是為了——獲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驅除不好的感受)

什麼是性格?

善和勇氣都是一種念頭,一個再殘忍的人都能產生善念,一個再軟弱的人都能產生勇氣,但這些只能在他們身上短暫存在。但是善良和勇敢是一種品質。品質的本身就是一種穩定持續存在的狀態。所以性格就是各種穩定持續存在的狀態的組合。

性格是怎樣產生的?

所謂性格就是每個人對各種事物的感受模式不同——感受類型、感受強度、感受時間長短的不同。

同一個事物同一種行為,在一個人眼中能獲得好的感受,在另一個人眼中獲得的感受卻很糟糕。有人喜歡吃苦瓜感覺味道好(這是感受)於是總買苦瓜做苦瓜吃(這是行為),有人卻很討厭苦瓜覺得苦瓜不好吃(這是感受)所以從不買苦瓜(這是行為)。不同的感受模式讓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事物有了不同的感受,從而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形成不同的行為和處事方式。從而創造了各種不同的性格 。

什麼是內向,什麼是內向性格?

我們通常談到內向時指的都是內向性格。然而在我看來內向首先是一種狀態,並不一定是一種性格。

什麼是內向狀態——人表現出來的外在狀態如 :安靜、 話不多、 說話不主動、 膽怯、 害羞、面對陌生人就緊張(這些是大多數內向的人共有的舉止特點)這些行為特質我們可以稱為內向 。然而一個內向性格的人他的這些特質並不是什麼情況下都會表現出來,也就是內向性格的人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處於內向狀態。同樣的,因為即使是外向的人,也會在某些時刻或某些場合呈現內向狀態。同樣的內向的人在某些時刻或某些場合呈現外向狀態。所以有的人才說自己是雙重性格,因為在不同的環境狀態下,自己會呈現不同的性格狀態。而我們說的性格就是一個人存在的最持續最穩定的那個狀態。

而一個人最持續最穩定的是內向的狀態,這個人就是內向性格。

什麼情況下內向性格的人不會表現出內向狀態?

一 對待親人時內向的狀態會減弱或消失

二 面對同樣內向的人,內向的狀態會減弱或消失

三 還有面對非常友善溫和的人,內向的狀態會減弱或消失

四 面對熟悉的人,內向的狀態會減弱或消失

內向性格的人面對以上這些人,他的內向狀態都有減弱或消失。

為什麼內向性格的人面對這些人內向的狀態會減弱或消失?答案就是感受

能降低內向者內向狀態的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 :讓內向的人感覺放鬆安全,不用有太多的顧慮或者顧忌。

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內向的人在讓他感覺熟悉的、安全的、放鬆的人面前內向的狀態會減輕或消除。

以此我們可以反向論證——絕大多數的社交難以給內向的人帶來正面感受。

內向的內在原因

那麼反過來我們可以這樣說內向的人在讓他們感覺不安全、 陌生、不熟悉的人面前,會表現出更多的內向特質 。因為這些人在內向的人看來是不友善的。(或者說在內向的人看來這些人是潛在的會對他們做出攻擊的、傷害的、不友善的行為之人)。所以可以這樣說內向的人是一群特別害怕受到傷害的人,害怕負面感受。

也就是內向的內在原因:就是絕大多數社交都無法給他帶來正面感受

—————————————————————————————————————————

在網上看到過心理學上有這樣的一個理論——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外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利後弊」地分析信息。正是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上面的這個結論,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了,一個人不是因為「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而變內向的,相反一個人是因為內向,所以才「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

那麼一個人是怎樣變內向性格的?

一個人表現出內向狀態是因為害怕受到傷害,害怕和人交往會帶來負面的感受,那麼內向的人一定受到過傷害或者內向的人自己個人主觀上覺得自己受到過傷害。當然這種感受可能並不一定是主觀的也可能是潛意識的,所以內向的人自己都沒有主觀覺察到自己害怕受到傷害。

當然一個人性格內向除了是因為害怕受到傷害以外,還可能因為其他因素造成的社交不能給自己帶來正面的感受。

一個人變內向的因素有很多,我只從最主要的一個因素作探討

在很多人看來,性格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根據他們的經驗——那些出生就愛哭不喜歡和陌生人接觸,在襁褓中時陌生人一抱他們,他們就會哭。這些人長大之後都是同樣不喜歡接觸人。這成了性格是天生的最有力的證據。

上面提到的這種現象確實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我們不承認性格是天生的又如何解釋上面這種現象。

接下來我們就是要圍繞嬰兒被陌生人抱著會哭泣這個現象作深入探討。

為什麼嬰兒被陌生人抱著會哭泣?

首先討論嬰兒的哭泣。一個人為什麼會哭泣?其實主要只有兩種動機,一種是傷心,另一種是害怕或恐懼。那麼顯然被陌生人一抱就傷心這是不合邏輯的。所以嬰兒的哭泣只能是因為害怕或恐懼。

那麼為什麼嬰兒會感到害怕或恐懼呢?

前面第四章《恐懼和膽量》已經討論過了膽量由認知決定。而嬰兒來到世界上不久,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是未知的。所以普遍接受的安全性信息的量有限,他們無法判斷什麼是安全的,所以容易將陌生的事物都歸於危險的。(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長害怕的東西越來越少,就是因為我們的認知提高了)。

那麼每個嬰兒都是來到世界上不久,所以明明同樣的信息量都是有限,但為什麼有的小孩偏向於膽大呢?

雖然我們第四章《恐懼和膽量》前面說過膽量是個偽概念,但是為了表述方便,我們還是用膽量來稱呼,而這個膽量指的是一個人的安全感。膽大的人就是安全感充足的人,膽小的人就是安全感不足的人。

因為人的認知不但取決於接收到的信息量,還取決於我們對信息的處理方式。而那些偏向於膽大的嬰兒,他們普遍都擁有充足的安全感,這導致他們的信息處理方式和膽小的人的信息處理方式比,偏向於把事物看做安全的。而且安全感這種特質是天生的,和遺傳有關。正因為這樣膽量才會被基因遺傳間接影響。也就是說基因決定安全感,安全感再影響解讀信息從而影響認知。所以基因遺傳和膽量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卻有著間接的關係。

那麼這些天生膽量的差異是怎樣影響性格的呢?

答案就是「自我暴露」和「存在感」。

這裡先談談什麼是「自我暴露」和「存在感」

—————————————————————————————————————————

什麼是「自我暴露」?什麼是「存在感」?

什麼是「自我暴露」?

前面的章節我經常提到每個人都無時無刻不在向周圍環境獲取和釋放信息。

簡單地說,有意識的向他人釋放信息就是「自我暴露」。

具體點講「自我暴露」是一個人向他人釋放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讓自己被他人了解的過程。釋放的方式可以是口頭語言,也可以是自己的眼神動作或者是和自己相關的個人信息——比如你的穿著、衣服的牌子、你的居住地址、你的車子品牌或價格也可以是抽象的你的感受、想法、你的個人愛好等等。這些信息都是對你的描述,從而構成他人眼中的「你的形象」,也就是決定他人對你「認同與否」的信息總的來說就是一切構成你的「自我」的信息。

前面提到的——安靜、 話不多、 說話不主動、 膽怯、 害羞。這一切內向的人的行為都是在避免自我暴露。而一切的「內向狀態」實質上都是因為害怕「自我暴露」。正因為任何人都會在意他人對自己「認同與否」,所以任何人都可能會害怕「自我暴露」,所以任何人都可能表現出「內向狀態」。

什麼是存在感?

簡單的講,存在感也是通過認同來獲得的各種感受中的一種類型。

具體來講存在感是通過「自我暴露」在動作言語等信號發出後,獲得了外界的回應從而產生的價值感。存在感是獲得了認同的有效證明,是一個人的份量、地位。所謂的某個人在人前有強大的「氣場」——就是這個人存在感很強。

因為獲取認同是人的天性,而要想獲取認同就必需「自我暴露」所以「自我暴露」是人的天性。所以每個孩子都會表達情緒,都會哭泣,這就是通過「自我暴露」獲取關注,從而取得認同。

—————————————————————————————————————————

自我暴露和存在感的作用?

自我暴露的目的是獲得認同,而自我暴露的作用就是——獲得認同之後,認同所產生的作用。

自我暴露的作用包括了可以讓人更容易獲得存在感,那麼自我暴露先放下,我們先談存在感。

存在感的作用

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存在感的缺失會導致無意義感,也會帶來價值感的缺失。存在感的缺失使自己無法被認同,沒有了認同就沒有關聯性認同就無法使我們建立起與外界的聯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自我暴露時一個低質量的回應會使得我們陷入消極的情緒體驗,例如你帶著積極的態度去和別人交流獲得的回應卻總是輕描淡寫的是「呵呵」,這會讓你有挫敗感而感到失落。或者你和對方握手,當你伸出一隻手時對方並沒有伸出自己的手,你的手停留在半空中,這會讓你感到窘迫難堪。回應的質量有高有低,高質量的回應一般都是讓人感覺獲得了尊重和認同,低質量的回應一般會讓人感到不被認同從而削弱對方的價值感。

可以說,一個人絕大多數的正面感受,都是由存在感衍生出來的。

導致存在感缺失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一個人沒有存在感,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沒有發出信號或者很少發出信號、發出的信號質量不高。

具體表現為,不積極表現自己,比如不說話,就算說話言語也很少,說話的聲音不大,說起話來軟綿綿沒有力度。而內向,不自信,社會地位低沒有話語權,善良怕傷害別人,這些都是做什麼都猶豫都是不積極釋放信息暴露自我的原因。

②在接收到信號後對方回應不積極,回應的質量不高,甚至不回應。

對方不回應是因為缺少對你的顧忌

比如可能是在對方潛意識裡你的地位很低沒有話語權所以沒有對話資格——所以對方歧視你、輕視你、不重視你。

存在感對個人成長的作用

成長環境中沒有獲得回應的嬰兒在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時,會採取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贏取關注。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童年缺乏愛和關懷,其實就是,在某些人的幼年時期,自己發出的信號沒有人去給予回應,或者回應質量不夠好,不夠及時。長期以往,需求只能被隱藏,卻無法消失,幼童對於外界的回應要求會越來越低,自己也越不越不傾向於向外界表達自己,不做自我暴露。因為缺乏對別人回應方式的學習,自己也不會有效回應別人,人際關係一般也會糟糕。一個完善人格的養成,有一個關鍵就在於人早期生命的存在感的滿足。

一個沒有存在感的人是怎樣的生活狀態?

和人一起出去 大家並排走在一起,你蹲下系個鞋帶,抬起頭來發現她們已經說說笑笑走遠了。

吃飯的時候你好不容易插上一句話,卻發現自己的話總是沒人接沒人理。

和別人一起遇見長輩你和長輩打招呼長輩沒有回應你,和你一起的人沒有和長輩打招呼長輩卻主動和他談起來。

別人總是向你尋求幫助,但當你需要幫助時沒有人回應你。

總之就是永遠被人忽視,不被人在意、在乎。

那麼再回到自我暴露的作用這個話題

自我暴露除了可以讓人更容易獲得存在感外還有其他認同所能帶來的作用

例如適度的自我暴露可以減輕我們的孤獨感,增進信任感。

自我暴露還能夠使人們獲得群體身份和歸屬感,特別是關於負面經歷的自我暴露,如果你在一群人中暴露了自己的負面經歷,同時被這個群體接納,你就會對這個群體產生獨特的歸屬感。

——————————————————————————————————————

天生膽量的差異為什麼會因為「自我暴露」和「存在感」而影響性格?

一個嬰兒如果天生偏向於缺乏安全感,那麼他就更容易把事物看成不安全的。所以他們會盡量躲避陌生人,如果有陌生人抱他們,出於害怕和恐懼,他們就會哭泣。(這一哭孩子就可能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籤)而這一系列的行為會降低抱他的人的存在感(逗孩子,孩子一哭,逗他的人就覺得這孩子不好玩),會讓抱他的人失落、沮喪、感到挫敗,久而久之抱他的人會不再願意抱他。同時也會增加嬰兒不被認同,被排斥的幾率。

而那些安全感充足的嬰兒,接觸起陌生人來更積極。所以能及時回應接觸他的人。所以關注他的人得到的反饋更好。這就增加了安全感充足的嬰兒被認同的幾率。

同樣的,當膽小的嬰兒感受到周圍的人都不關注他或者排斥他,也會降低他自己的存在感。就這樣越不暴露自己就越沒有存在感,越沒有存在感就越不暴露自己。而因為膽小不去接觸陌生人所以他生活的範圍比膽大的嬰兒更窄和外界的接觸就少,這阻礙了他的認知使他更容易膽小,害怕的東西就比別的孩子多。漸漸的嬰兒成長為幼兒,他的內向狀態也越來越多。

但這還不足以使嬰兒成為內向性格,因為這時他們還只是面對陌生人時接觸不主動,還沒有到迴避社交的狀態(例如那些四五歲的幼兒雖然表現得很內向,但是還是努力的去融入小夥伴中,不斷的尋找玩伴,也就是他們還是很渴望和人社交,渴望融入群體)。真正形成內向性格是在孩子長期脫離對他教養的監護人的熟悉的生活環境,比如開始上學步入社會之後,(只是大多數時候是如此,並不絕對)一個人走向社會就會接觸到更多的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這需要孩子更多的自我暴露。顯然對總是處於內向狀態的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孩子會常常得不到認同,還會被不認同(不認同就是排斥、孤立、貶低、傷害)。這會導致孩子自己對自己的不認同(就是自卑)。自卑的存在會讓孩子逃避社交,因為遠離社交就可以遠離別人的不認同,也就可以避免負面感受,所以孩子就變成了內向性格。

由此可知膽小和內向 、膽大和外向,相互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只是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一個缺乏安全感膽小的孩子,如果能通過教育及時的被干預,是完全可以變外向的。

——————————————————————————————————————

內向的弊端?

做為一個個體,不存在內向與外向。內向與外向的存在是基於人作為社會動物,需要去與其他個體交往互動而言。

所以內向的所有弊端,都不是體現在個體自身上,而是體現在與其他個體交往互動中,由交往互動引發出來的弊端。

因為內向會使人害怕自我暴露,從而不對外釋放信息。而認同的基礎就是信息,一個人要獲得他人的認同就必須對他人釋放信息,所以內向的人不容易讓人認同。

同時每個人都是渴望得到他人認同的,而他人有沒有認同你是通過反饋通過回應來體現的。所以每個人在自己釋放信息之後,都希望他人能給自己反饋,而內向的人不對外釋放信息,所以別人難以從他這裡獲得反饋,別人就難以感受到內向的人對自己的認同。既然你不認同我,自然你讓我不爽了,我反過來也不認同你。所以內向的人容易讓人不認同。

前面說過,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會導致內向,同樣內向會進一步促使人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變膽,變自卑(降低自我認同)。膽小又使內向的人接觸的環境和信息相對較少,會容易導致認知不足或錯誤。

內向的人不做自我暴露,不向外界釋放信息,導致別人無法了解他。所以內向的人容易被人誤會,造成良好人際關係的缺失。(例如內向的人不隨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別人會說他架子大高傲。內向的人,當別人和他打招呼,他可能回應不積極,別人因為內向的人不回應而不滿。)

當人們不了解一個內向的人時,如果有某個人對內向的人不友善,就會利用內向的人人際關係不好、又不被人們了解這一點,挑撥他人來敵對內向的人。所以內向的人就容易被人說壞話,被中傷、被孤立。一個被孤立的人就沒人支持,所以內向的人容易沒地位。

內向的人被孤立、被中傷、沒地位,自然就是內向的人容易受傷害。一個經常被人傷害的人就會變得敏感,所以內向的人一般都容易變得敏感

一個人是怎樣變敏感的?

我們對任何事物的判斷都是來自於經驗,來自於我們過去的和當下的認知。

例如一個人經常用手指關節骨扣你的頭,那麼當這個人伸出手向你腦袋靠過來時你自然會以為他是來扣你的頭。而當別人對你也做這樣的動作時,你同樣容易認為別人是來扣你的頭。一個人在人群中說話時不時看向你,而你知道他們在說你的壞話。當其他人也這樣在人群中說話,時不時看向你。你根據經驗就容易判斷為他們同樣是在說你壞話(事實是對方可能並沒有說你壞話)。當一個人頻繁的被人傷害之後,如果別人的行為舉動和傷害你的人相似。你也會把這些可能並不是傷害你的行為判斷成是傷害你的行為,人就是這樣變敏感的。

總之內向的人會因社交上的困境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或弊端。

——————————————————————————————————————

以上只是最主要的多數人的內向性格的形成過程,但內向性格的形成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遇到了重大的人生挫折(毀容或者殘疾)導致被不認同,從而導致一個人的嚴重自卑,於是害怕被他人不認同,從而逃避社交。

總之,內向性格的形成,是因為內向性格的人主觀預期社交不能讓他獲得好的感受,或者只能讓他獲得不好的感受。

外向性格的形成正好和內向性格相反,因為外向性格的人主觀預期社交能讓他獲得好的感受,或者能讓他避免和驅除不好的感受。

所以內向與外向性格的形成都是為了——獲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驅除不好的感受。

不只是性格,人的一切行為模式都是因感受的引導而形成的。

某種行為模式給人的感受越好,人對這種行為的預期就越大,越認為之後自己做同樣的行為會獲得正面反饋,人的這種行為模式就越固定,人越喜歡處於這種行為模式之中。感受越不好,人的負面預期越大,人對這種行為模式就越排斥,越想遠離這種行為模式。


推薦閱讀:

被人誤解應該如何應對?
你願意為合群犧牲到什麼程度?
ENFP與其說是一種特定的人格,還是一種比較粗糙、教化程度不夠、自我要求不嚴格的還需要進化的人群描述?
是什麼讓一個人越來越淡定?
父親為什麼讓我敬酒?

TAG: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