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差越來越小 售電公司怎麼賺錢?
北極星輸配電網訊:廣東省9月份的集中競價,最終結算的平均價差僅為3分7厘,已經有售電公司開始虧錢了。近日,廣東電力市場流傳了一份《廣東電力市場交易基本規則(試行)》(徵求意見後修改稿),雖然還沒有最終定稿,但是裡面信息量巨大。規則越來越細,競爭越來越激烈,之前人傻錢多速來的模式不可持續,廣東售電市場放開不到一年,售電公司就已經無法靠最原始的價差來盈利,應該說市場變化之快出乎大家意料。
那麼,售電公司未來到底靠什麼賺錢呢?售電公司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原始價差,那到底競爭什麼呢?仔細研讀廣東新規,我們會發現裡面有些核心變化,慢慢引出了售電公司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而且是未來可以區分出售電公司高下的核心能力:
一、售電公司及電力大用戶在月度集中競爭交易日的2個工作日前申報次月用電需求、次月需求增量
申報日期提前了,未來估計會越來越提前,因為越早知道未來,越能指導好現在。這樣對負荷預測的要求提高了,每個電力大用戶如果都要自己做精準的負荷預測,無疑是不經濟也不太可行,因為電力不是大用戶的主業,所以用戶會更依賴於售電公司;擁有配電網的售電公司更有優勢,傳統的電網用電負荷預測直接可以借鑒,而且準確度很高。所以,總的來說,對於售電公司來講,雖然有挑戰,但是總體來講是機遇。
二、對於電力大用戶、售電公司,採取月結月清的方式結算偏差電量
沒有了年內滾動,偏差電量的把握就非常重要了,售電公司之間的核心能力競爭-數量風險的掌控就尤其重要了。假設大家的價差都差不多,但是某一家售電公司對於偏差電量掌握得特別好,他就勝出了,因為他成本最低。甚至有可能這家售電公司因為偏差電量掌握得好,他就不再把偏差電量的考核轉嫁給用戶,用戶就會紛紛轉向選擇這家用電條件最優惠的售電商。
三、偏差電量扣罰核算
電量用多了,偏差部分按照月度成交價差的正值結算。比如說,你當月市場電量為1000萬度,你實際用了1100萬度,用超了100萬度,成交價差-0.03元/千瓦時,則這100萬度電正常交付電費以外,另需扣罰100萬度*0.03元=3萬元。
電量用少了,偏差部分按照月度成交價差正值的2倍結算。比如說,你當月市場電量為1000萬度,你實際用了900萬度,用少了100萬度,成交價差-0.03元/千瓦時,則這100萬度電需要扣罰100萬度*0.03元*2=6萬元。
而且,規則里未有任何關於浮動區間的說明,之前允許售電公司5%以內浮動,大用戶3%以內,都不打算給了?所以說,負荷預測有多麼重要,可見一斑。
從電量的層面來講,近期售電公司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兩個風險管控能力的競爭:數量風險和價格風險。數量風險就是對於偏差電量的管理,核心就是負荷預測。價格風險就是同樣的電量,你在什麼時間、什麼交易品種等選擇上,總購電成本是多少?你都有哪些套餐、什麼時間等選擇上,總售電收入是多少?同樣的電量,不同售電公司的總購電成本和總售電收入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個核心能力會立馬區分出售電公司的高下。價格是供需關係的集中反映。需,就是負荷預測,不但是用戶的用電負荷預測,更有參考意義的還有當前就比較成熟的電網用電負荷預測,不但是電量的預測,更是負荷曲線的預測,因為價格是有時間屬性的,這樣你就知道,應該在什麼時間、什麼品種、什麼價格、交易多少電量了。供,就是發電產能,包括所有火電機組的產能、新能源的產能、以及水電核電等產能。火電機組的產能就是當前火電機組開機方式,新能源就是風光功率預測和受限的電網通道。所以,說道此處,忍不住打個小廣告:早在今年初,圖跡就已經為發電企業提供了未來七天的用電負荷預測曲線以及當日的超短期負荷預測曲線,為發電企業向電網調度爭取日內實時電量提供了有力幫助。最近圖跡又上線了針對大工業用戶的日用電量預測模型,包括酒店、商場、水泥、化工等大工業用戶推出了時間序列、支持向量機、神經網路、生產計劃和綜合預測等多種模型。另外,我們還可以推測出全國所有火電機組的開機方式以及風光新能源發電能力預測。所以,對於負荷預測、發電產能預測,我們不但可以吹牛逼,我們還有大量發電企業用戶來證明圖跡不僅僅是吹牛逼。
文章出自北極星輸配電網,網站地址:電力市場-北極星輸配電網
推薦閱讀:
※別再被太陽能產業的繁榮忽悠了, 國內單晶硅能做到才幾個9?
※2017電力改革飛速發展 2018增量配網或將成熱點
※電能到有機物-火星救援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