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姑奶奶
女人爭吵時常怒目喝道:「姑奶奶長這麼大,還沒吃過這樣的虧。」
女孩和人開玩笑時:「喝豆汁兒怎麼了?你家小姑奶奶就好這口兒」。
老家兒有時會因為女兒做錯事兒而嘆道:「我的小姑奶奶!你也不看著點。」
在北京,姑奶奶有倆意思:
對長輩的稱呼
爺爺的姐姐或者妹妹,叫姑奶奶。如果姑奶奶已經出嫁了,旗人,娘家孫子輩的稱其為姑太太。
對女孩的稱呼
對所有的女孩,都叫姑奶奶。老一輩的叫老姑奶奶,(有時,也管一輩份中最小的姑奶奶叫老姑奶奶)。少一輩的叫少姑奶奶,小一輩的叫小姑奶奶。
這個「姑奶奶」強調的不是輩分,父母可以管女兒叫姑奶奶,兄嫂可以管妹妹叫姑奶奶,所有娘家人都可以稱本家族嫁出去的女兒為「咱家姑奶奶」。
對姑奶奶的誤解
早年間,旗人的風俗,姑奶奶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家裡,誰都讓著姑奶奶,來客人的時候也不必避開,還可以出去聽戲甚至拋頭露面,所以姑奶奶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代名詞。其實,每個女人都是姑奶奶,嫁到婆婆家就不是了,回娘家還是。
因為尊敬姑奶奶的風俗,延伸了姑奶奶的不好惹,所以才有現在說的「別惹那個姑奶奶……」其實是一種誤解。
姑奶奶地位高
清時習俗,沒有出嫁的少女地位非常尊貴,無論何人,都得尊其一聲「姑奶奶」。特別是大戶人家,更是對自己家裡的「姑奶奶」遷就、放縱、嬌慣。姑奶奶地位高起因有三。
1、旗人的女兒都可以參加選秀,沒準今天的格格就是明天的娘娘呢。
2、父親在外,母親主內,姑奶奶幫著母親當家,自然能幹厲害,當家又管事,誰不怕?
3、清末開始戰亂,男丁都上戰場了。姑奶奶當家,承擔起撫養弟弟妹妹或給老人送終的責任。所以有姑奶奶三十多才嫁人的。
據說,清時北京城南一帶的茶樓、酒館、戲院、都有姑奶奶的身影,而且男女混坐,毫無顧忌。清時北京有諺語云「雞不啼,狗不叫,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就是說的這種景況。
旗人家的「姑奶奶」照樣享有漢族女孩所沒有的「不規」特權。漢人家未婚女孩講究「大門不出」,而京城普通旗人家,卻時興「姑奶奶」外出採購。
姑奶奶透出的溫情
逐漸的,「姑奶奶」也成為一種習俗。不管旗人和漢人,老北京人對女兒都稱呼為姑奶奶。這一聲稱呼中透著疼愛。
「姑奶奶回來啦,姑奶奶快進屋。」父母臉上滿是笑容,女兒在婆家是兒媳婦,回到娘家永遠是姑奶奶,永遠是父母膝下的嬌嬌女,嫁出去的姑娘不是潑出去的水,身後永遠有疼愛女兒的父母,有一個兄弟姐妹和諧幸福的娘家。
推薦閱讀:
※在網易工作是種怎樣的體驗?
※特朗普能在北京收穫什麼?
※85後的芳華
※一個大理人的回家路
※北京有哪些有特色的運動(晨練)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