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李先生前些日子才從鄭州回到北京的家,結束了一個多月的送女兒上大學陪讀的生活。作為一名「新晉」大學生的老爸,高大健碩的李先生回京以後出現了如下癥狀: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走過的父女就閃淚花;時常發獃,無論居家還是會友總是心不在焉;手機寸步不離,總盼著接到女兒的電話,但是電話真的來了又不知道說些什麼,「吃得怎樣、睡得好不好」問了一遍又一遍……(11月16日《中國青年報》)
李先生和女兒這樣的父女關係在我國很具代表性,也很容易被解讀為父女間感情深厚,這誠然不錯,可是,從教育的視角看,又難免使人感到隱隱的不安,不曉得在父愛的感情拖累之下,已是成年人的李先生的女兒是否也像老爸那樣,獨自面對全新的學習生活和今後的人生時會陷入無所依靠的心靈掙扎。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剝離,而後者意味著子女的獨立。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煉,並逐步獨立起來。
和西方的父母相比,中國的父母溺愛者居多,包辦替代者更多,這也不讓孩子做,那也擔心孩子做不好,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小的時候,想幫父母做點家務,家長要麼怕孩子太累了,要麼怕孩子耽誤了學習,要麼怕孩子會受傷,反正啊,只要孩子學習好就行了,其他一切事情家長包辦了。更有家長代替孩子到學校打掃教室,甚至還有家長安排保姆到學校幫孩子剝雞蛋這樣匪夷所思的新聞出現。在孩子自理能力可以得到很好鍛煉的一個又一個成長階段,溺愛型的家長一次又一次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可是,等到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由於獨立生活能力欠缺,成為啃老族,父母又往往責怪孩子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殊不知,一個無能的孩子往往是為人父母者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
需要指出的是:做父母的學會放手,並非對孩子的事不管不問,而是有智慧、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逐步獨立,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決定的後果,在相對比較安全的範圍之內,讓孩子得到更多的鍛煉。無論如何,孩子不會永遠活在父母家庭的庇護之下,他們終究要成為獨立自主的人。也許這個過程中會有失敗挫折,但是成長本來就是一個嘗試、受挫折、再嘗試、取得成功的循環往複的過程。如果父母怕孩子失敗,不給孩子練習的機會,他們的翅膀就永遠硬不起來,永遠也飛不出父母的窩。父母讓大一新生自己到學校報到註冊,就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畢竟與社會相比,學校里相對比較安全,在學校里學會獨立思考、自己處理日常事務、自己適應新環境,孩子會迅速成長起來,以後出了校門更容易適應社會。
其實,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依戀情結太重。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經常聽到大學新生家長說:「孩子剛開始一天一個電話往家裡打,但是很快就變成我們打電話過去找他,他在學校里朋友多活動多,幾乎沒有空打電話!」孩子長大了,獨立了,不那麼需要父母了,做父母的難免失落。可是,為人父母的要意識到:對孩子真正的愛不僅在於情感的付出、關心和照顧,更在於主動割捨,給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因為,孩子並不是你的私有物品,他終究是一個社會性的獨立個體。所以,別剝奪孩子各種鍛煉的機會,而是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得到鍛煉,早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才。
推薦閱讀:
※我的心受傷了,一直沒好
※孩子長大了,但是和父母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怎麼辦
※有時候,我還挺想我爸媽分開的。
※父母為什麼喜歡催婚?
※什麼時候,你才能練就超級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