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心理諮詢指南

同性戀是不是心理疾病?

1997年,中國新修改的《刑法》刪除了流氓罪,被看成同性戀去罪化的標誌。

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將自我和諧型的同性戀剔除。但自我不接納而焦慮的仍屬治療範疇,儘管留了「尾巴」,仍被看成是同性戀去病化的標誌。這比美國1973年「同性戀去病化」晚了整整28年。

新版《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在制訂之前,有專門的課題小組對同性戀做研究,在對51例同性戀者一年多的跟蹤調查發現,只有6人需要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因此,在新版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比1989年版更加詳細,同性戀的性活動不一定是心理異常的表現,只有由於同性的性行為導致了心理矛盾、焦慮,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的,才被認為是性心理障礙。這樣的規定更加接近世界衛生組織所施行的政策,符合國際精神疾病診斷標準。

《CCMD-3》對性指向障礙的診斷標準如下,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符合「由於自身性傾嚮導致各種異常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學習」的(下圖紅框之內),才會被列入性指向障礙中。除此之外,不論是同性戀、雙性戀,一律是正常的。

為什麼同性戀需要心理諮詢?

同性戀不屬於病態,但是,許多同性戀者過著封閉孤寂的生活,除了在自己內心的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壓力之外,還有來自外部環境的心理壓力。常見的心理壓力有:

1.社會行為規範的壓力,比如正常的家庭、婚姻、戀愛、性別角色、行為規範等;

2.來自周圍人群的誤解、偏見、厭惡和仇視;

3.無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實性傾向,不得不過雙重生活,作兩面人所造成的不適感。

4.找不到理想的伴侶,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及農村的同性戀者。

5.感情和生活上得不到社會支持。

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主要不只是來自內心,而是來自外部;不只是來自痛苦的自責,而是來自對社會規範的恐懼。這類人當中也有嚴重的壓抑和心理不適感,但其根源不在同性戀傾向本身,而在於因同性戀傾嚮導致的社會適應問題。大約有27%的同性戀者曾有過自殺行為。

心理諮詢的目的不是改變其性取向,而是促進當事人自我接納,適應社會,人格的健康發展。

對於完成自我探索、認同自己的性取向,完全接納同性戀的自己,能快樂的生活的個體,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心理諮詢及治療常常是幫助處理的家人的焦慮、抑鬱等問題;

同性戀能不能被改變?

同性戀能不能改變?關鍵要看他們自己想不想、能不能。沒有任何力量和方法可以讓一位不想改、不能改的同性戀變成異性戀。

繼發性的、境遇性的同性戀無需特別干預,隨時可以改。比如,監獄的犯人、長期在海上漂泊的海員,在沒有異性的時候,會用同性戀性行為安撫自己的性衝動,甚至一段時間內可能會迷上一位特定的同性。可一旦回到正常社會中,他們自然會去尋找異性。

雙性戀的人是要看社會環境和人際機遇,遇到了什麼性別的合適的人,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性取向。雖然在適婚年齡他們往往可以隨大流地與異性結婚,但免不了精神或/和肉體出軌,去體驗更有魅力的同性戀感情和不一樣的性愛感受。他們在生物性驅動力與社會道德之間要做出平衡或選擇,有的人自制力比較高(或機會少),僅限於精神出軌,通過性幻想、網路視頻滿足一下;更多的雙性戀人會瞞著配偶,找同性去彌補性取向的那一部分缺憾。

而純粹的、原發(天生)的同性戀是無法改變的。這部分人主要是由於生物學基因的遺傳與變異以及表觀遺傳學的N-甲基化所形成,一般在3~5歲、最遲到青春發育期,自己就有了「異樣」的感覺:不喜歡異性而仰慕、暗戀甚至追求同性。目前醫學科學沒有搞清楚導致同性戀原因,而且許多的科學家,包括醫學生物學、倫理學、歷史學與社會科學家認為,不應該違背生物學本能,做人為的刻意改變,因為唯一可能改變的方法只能是「轉基因」之類的生物工程,而且,生物工程只能針對基因,在精子、卵子結合之前或胚胎早期實施,而不是對已經長完整的人。

全世界早在30年前就達成了共識:同性戀不是犯罪,不是疾病,同性戀只是正常人中的少數,同性戀完全正常。所以,作為一名同性戀,要接受改變不了的生物學本質,接受自己是「正常人」無需也無法改變的事實。絕對不要怕父母傷心或必須為家族生個孩子,而勉強去和異性結婚,更不要為了害怕歧視,而勉強自己隨大流結婚。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同性戀,或是自己是缺乏相關知識,或是屈服於世俗和父母的壓力,與異性結了婚,但沒有一個同性戀因為結了婚而變成異性戀,相反,他們往往在半年到1年之內就會「露餡」——即使對配偶再好,也掩飾不了自己的「性無能」狀態。謊言一旦被揭穿,婚變、訴訟就會發生,可能還會有許多流言蜚語,更加丟面子;即使有了孩子,家庭也難以完整。真是實害人害己!

只要社會更加文明、寬容,只要人們具有了一定的科學素養,就能夠改變對同性戀這一人群扭曲的、陳腐的、不科學的觀念,大家都會心平氣和地活著,管它同性戀、雙性戀亦或是異性戀呢?

哪些情況下需要接受心理諮詢?

1、由於性取嚮導致了持續的心理矛盾、焦慮,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的

2、不認可自身性取向、改變性取向意願強烈的

3、伴有其他心理或精神障礙

4、認可自身性取向,但家人反應激烈,需要尋求心理醫生支持的

如何找到對同志友好的心理醫生?

目前同性戀已經實現了非罪化和去病化,但仍有一部分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由於利益等各種原因拒絕這一觀念,固執地認為所有同性戀都應該治療並且可以被治療。所以甄別醫學理念正確的醫生是進行有效諮詢的第一步。以下整理了國內對同性戀認識得當的心理醫生,供參考。

北京——邸曉蘭,女,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性心理門診主任,中國性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性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劉華清,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教授,臨床心理科主任兼任兒童心理科主任。

北京——叢中,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擅長心理治療與諮詢。

廣州——姜美俊,男,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重慶——郭俊偉,男,西南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

重慶——雷達,男,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

南京——曹秋雲,女,南京鼓樓醫院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心理科行政主任,醫學博士,江蘇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

杭州——尹岩,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杭州——劉義,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

濟南——胡蕾,女,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科主任醫師。

臨沂——石洪增,臨沂市人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聊城——范新剛,男,聊城市中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

長沙——諶益華,男,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西安——師建國,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擅長恐懼症、成癮疾病的治療和心理諮詢。

哈爾濱——徐福山,男,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長於性心理、情感障礙和危機干預。

哈爾濱——陳偉,男,哈醫大一院心理科主治醫師。

伊春——白雲霞 ,女,伊春市第一醫院心理諮詢科主治醫師。

呼和浩特——段黎明,男,內蒙古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醫師。

推薦閱讀:

大家對於 autogynephilia (AG) 這種狀態怎麼看?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也是同性戀,你會怎樣做?
【科普】性陪護,摸索中的公益服務
喜歡上了一個Lesbians女孩,本人男,我該怎麼辦?女生曾有過對象,目前單身(?)?
社恐的同志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TAG:男同性戀 | LGBTQIA | 性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