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門孝經,大乘根基

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佛法的基礎。

佛門孝經,大乘根基——《地藏菩薩本願經》。

1.父母深恩,何能償清

父母,這個世界上與我們最親的人,給了我們最寶貴難得的「人身」。

母親懷胎十月,猶如患一場大病,經歷怎樣的苦難與辛酸,才讓我們來到這個世間。

孩子生下,父母又是怎樣一點一滴地照顧、無微不至地呵護。

孩子尿床,父母寧願自己睡在濕的地方,也要把孩子放在乾的地方。孩子感冒發燒,父母就打心裡心疼,恨不得病痛都到自己身上來,只盼著孩子能夠康復。

孩子成長,每一個細微的舉動都牽動著父母敏感的心弦。孩子高興,父母比誰都開心;孩子煩惱,父母比誰都焦急;孩子一旦外出,更是思念不能心安。

孩子成人,父母卻還是放心不下。無時不刻地牽掛,怕兒冷、怕兒熱,寧願把所有的苦痛焦慮擔荷在自己的身上,而生怕自己的心頭肉在外受苦受累。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一輩子,唯有父母一直掏心掏肺、毫無保留地對我們,唯有父母一直不求回報、傾盡所有地對我們好,是父母讓我們領略了什麼叫真正的無私

這份無私的父母恩,真的是我們無論如何也還不清的大恩。

2.世間孝與出世間孝

如何孝養父母?

第一養父母之身:用衣食錢財好好供養父母,有好吃的好用的,首先要想到父母,對於父母的物質生活、健康狀況要照顧到。

第二養父母之心:對父母要畢恭畢敬、和顏悅色,有耐心,多一些陪伴。給父母帶去心安,不要讓父母擔心著急。

第三養父母之志: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要懂得父母的期望,努力工作、好好生活,讓父母欣慰、自豪。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以上三點,都能夠好好地孝敬父母。

======

做好以上三點,算是盡到了世間的孝。

然而,當父母面臨老去的不安,當父母經受病痛的折磨,當父母面對死亡的恐懼,這些「生老病死」卻終究是我們兒女無法代替的,讓人無可奈何卻又不得不面對。

這些,唯有一個方法能夠解決——出世間孝

養父母之智:增長父母慧命,讓父母明了宇宙人生、生死輪迴的真相,發心脫離輪迴。

======

蕅益大師(凈宗第九祖,是印光大師最稱讚的一位祖師)不僅是佛門大德,更是一位大孝子。他曾在佛前許願立誓——願減少自己的壽命和功名,以求母親的長壽。除了立誓,他還至誠懇切地勸母親念佛,希望母親能夠了斷生死,永脫輪迴。

《蕅益大師寄母書》:「……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靜夜深思,真可怖畏……身命無常……遂於佛前立深誓,唯願減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壽……青雲得志,難敵生死……努力念佛,求出輪迴……」

======

記住,真正的大孝——引導父母信佛學佛,讓父母能夠了斷生死、脫離輪迴。

3.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佛法的基礎

,這個字非常非常不簡單。

儒家有「百善孝為先」,《孝經》開篇第一章就講「夫孝,德之本也」。

道家以「孝為人間第一事」,「孝親乃天地第一德」。

佛家則把孝闡述、讚歎到了極致,一切福慧皆由孝字得,一切佛法皆由孝字生,離開孝道,沒有一法可得,孝親是大根大本。

《佛說未生冤經》:「夫善之極者,莫大於孝。」

《心地觀經》:「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

《大集經》:「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父母即是天地,父母即是諸佛。

佛門第一大孝之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釋迦牟尼佛為報答母恩,到忉利天為母說法,講述地藏王菩薩往劫救度母親發弘誓願的事迹。

「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

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報答一切父母恩,就是因圓滿了大孝而成佛。

佛法自始至終,就是說一「孝」字。

4.談一談「佛無妄語」

在談地藏王菩薩與《地藏經》之前,有必要先談下「信」的問題,因為這個非常重要。

佛教中的「根性」不是談天資聰慧什麼的,就是談的「信根」。

佛法非信不能入。

信為道元功德母。

信,非常非常關鍵。

一定一定要深信、堅信、凈信一條——佛無妄語

昌臻法師(1917-2009,曾任教於成都文殊院,樂至報國寺前住持,很親切的一個老人家):「佛,絕沒得假話。大家想一想嘛,一般社會上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都不說假話。你說佛那種境界,王位都不要,他會說假話嗎?」

比如說孔子、老子,這種聖人肯定不會講假話嘛。這位印度王子,榮華富貴不要,王位不要,放下一切,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財色名利都不要,還會貪求什麼嗎?也沒任何必要來騙人嘛。

其實他發自內心地勸化眾人、講經說法,真正目的只有一個——願眾生離苦得樂。

(大家不要把佛菩薩神化,佛菩薩也曾是普通人,他們與我們唯一的不同就是「覺」與「迷」,覺悟的人即是佛。也不要把佛教當作一門高深玄妙的宗教,佛教不難,就是一門教育,教導我們破迷開悟。)

這位印度王子苦修六年,尋求了脫之道,最終在菩提樹下深入禪定,破盡無明,看清了宇宙人生的本質,覺悟成佛——釋迦牟尼佛。

佛不是神,佛只是覺者,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將他所了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告訴眾人,希望眾生都能夠覺醒,都能夠離苦得樂。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經,就是當時阿難尊者記下的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內容,相當於「會議記錄」。

======

李連杰:「我就發現2500年前有一位王子,他具備了我們人類心目中最理想的狀況……他還是痛苦……原來生老病死他解決不了……他苦行六年,找到了一個真正快樂的方法……在2000多年的人類歷史上,影響了很多的人,這些人里有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不會所有人都是迷信者,他們一定在尋找著什麼東西……」

======

後面要進入正題,講佛門第一孝經,在前面這裡啰嗦了幾句,只是想告訴大家:

不要把佛經當成神話故事看,堅信一條——佛無妄語。

5.《地藏經》,非常重要

《地藏經》講孝,是佛門第一孝經。

而孝道,是所有佛法的基礎,是大根大本。

所以《地藏經》是修學必讀,是基礎中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

======

凈空法師,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第一部經一定是講《地藏經》,「……修學大乘的基礎……說一切經都沒有說《地藏經》重要……無量的法門都建築在這一個基礎上……它是大乘當中最重要的經論……」

夢參老和尚(現102歲)不遺餘力弘揚《地藏經》,他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圓滿講解「地藏三經」(《地藏經》《占察經》《地藏十輪經》)的法師,且苦口婆心地講過很多遍,這位百歲老人每早起來便先誦一部《地藏經》作為日課。

======

歷代祖師大德皆非常崇信、重視《地藏經》,竭力弘揚。

蓮池大師(凈宗第八祖,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說此經是「救末法之凶年,是經豈可少耶」,專門撰《地藏經》序,勸贊流通。

蕅益大師(凈宗第九祖,前面提過的大孝子)一生奉事地藏王菩薩,讚歎弘揚。正是《地藏經》把他引入佛門,「得聞本願尊經,知出世大孝,乃轉邪見而生正信」。蕅益大師居九華山甚久,自稱「地藏之孤臣」。(蕅益大師還專門作了<占察懺>。)

印光大師(凈宗十三祖,近代佛門泰斗級人物,「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創立弘化社,留下的《印光法師文鈔》被譽為「小藏經」)尤儘力弘傳流布《地藏經》,刊印數萬冊,普勸至心讀誦 ,「經之利益,莫能宣說」。

弘一法師(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不僅是佛門宗師,還精通詩詞書畫,「長亭外,古道邊……」就是他在俗時作的)最為推崇地藏王菩薩,懇切弘揚地藏法門,「誓作地藏真子,願為南山孤臣」。他在聽講《地藏經》第十三品時,情不自禁放聲大哭,因被佛菩薩的大悲心感動,至情流露。

宣化上人(禪宗溈仰宗第九代祖師,俗姓白,人稱「白孝子」,創立萬佛聖城,將佛教傳入西方的先驅之一)看的第一部佛經就是《地藏經》,開始學佛的時候,天天跪著讀誦《地藏經》。「《地藏經》是特別重要的,我們應該盡心竭力去講解、書寫、印刷、流通。」

======

《地藏經》是基礎,然而很多人輕視基礎,覺得《地藏經》很簡單。

千萬千萬不要小看《地藏經》。

《地藏經》是講「事」,文淺易懂,但是,這些簡單的事相中蘊含著非常深的佛理。

現流通的《地藏經》前面常印有<覺林菩薩偈>,這個偈子是《華嚴經》最核心的見地,為什麼要把這個偈子印在《地藏經》的開頭?

明海法師:「《地藏經》大家不要小看,它講了很多事相,但是這些事相裡面所透露出來的境界、透露出來的見地,與《華嚴經》無二無別。」

蕅益大師:「誦《地藏》直同《華嚴》。」

而且,此經是講在法華之後、涅槃經之前,依古德判教,判在法華時(佛講經的五個時期之一),是大乘當中之大乘,包含了如來所證的全部,圓滿至極。

6.地藏王菩薩,諸佛之師

《地藏經》第一品:「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單是這一句,就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地藏經》,十方無量諸佛通通來,一個不少!

從來沒有哪部經典能夠有這個現象。

講《華嚴經》《法華經》,出席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已。

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只得十方諸佛讚歎,沒有出席。

唯獨這部《地藏經》,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通通來集!

您可知道地藏王菩薩的慈悲與威德,您可知道此經的殊勝與重要。

======

釋迦牟尼佛告文殊菩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連文殊菩薩用神力都數不盡的這些諸佛菩薩,皆是地藏王菩薩久遠劫來,已經度化、正在度化、將來度化的。

所有這些諸佛如來,全都是地藏王菩薩培養出來的。

您可知曉,這位老人家是何許人也?

他是諸佛之師!

7.地藏王菩薩,最孝順的一位菩薩

《地藏經》第一品講,久遠劫前一世,地藏王菩薩做婆羅門女,她的母親因經常謗毀三寶(謗佛謗法謗僧會造很重的業,因為這是斷人善緣、慧命),死後墮在無間地獄受苦。

婆羅門女晝夜憶戀,為知母生處,變賣了所有的家產,全部用來供養先佛「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被其誠孝所感,遂指點她知母生界的方法。

婆羅門女於以念佛力,來到地獄。無毒鬼王告之:她的母親因為她布施供佛的大孝行,三日前已脫罪生天(天為六道之一,六道即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因她的至誠孝心和竭盡布施功德,不但其母得脫地獄,無間地獄中的所有罪苦眾生,當天俱得解脫。

婆羅門女「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

注意,這裡有兩個容易忽視的問題:

1、婆羅門女只是救度母親,為什麼無間地獄的罪苦眾生俱得解脫?

2、婆羅門女為什麼會由一念至孝,而發出救度一切眾生的弘願?

答1:因為地獄裡面的罪苦眾生,都曾是她母親。這有點難以理解和接受。

照常理,那些罪苦眾生與她有緣甚至是她過去世父母,這種可能性極低。但是,無量劫的六道輪迴,流轉了數不盡的次數(輪迴很苦),而她每一生都有父母,當一個小概率事件被無數次地重複,則概率無限趨近於1,轉變成必然事件。

所以,婆羅門女救度母親,無間地獄中的罪苦眾生,無一不曾做過她的母親,俱得解脫。

《楞伽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

《梵網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答2:有了上面的鋪墊,這個回答就很容易了。因為婆羅門女「悟此事已」,她也了悟到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所以不只救度此生母親報今生恩,她還要孝順過去無數世的父母,報過去世所有父母的恩,於是發弘誓願——度一切眾生。

度眾生,即是度父母。

度父母,即是度眾生。

所以前面講過,孝,這個字非常非常不簡單,一切佛法皆由孝字生。

孝,行至大圓滿,即成佛。

(關於地藏王菩薩為什麼不成佛,後面談。)

======

《地藏經》第四品講,久遠劫前一世,地藏王菩薩做光目女。她的母親因為「唯好食啖,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計其命數,千萬復倍」而墮在地獄受極大苦。

(《大智度論》:「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楞嚴經》:「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死死生生,互來相啖……」

「肉」這個字的寫法,就是「人吃人」。)

這一世的光目女並未親歷地獄,也未曾了悟到那些因果道理。

只是,當她得知母親在地獄受非常大的苦,以及下一世的短命報時,這個孝子悲痛欲絕、心如刀絞,何忍自己最親的人承受這樣的折磨。

光目女純粹為救度今生母親,於佛前發下弘願——「若得我母,永離三途……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

這是何等的至孝,除了地藏王菩薩您,還有誰能夠為母親做出這樣的孝行——

自己入地獄,換母親生天!

8.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這,是地藏王菩薩的本願。

本願就是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從未改變,從不退轉。

每次想起這個弘誓大願,

我的靈魂都會為之震憾,為之顫抖。

這是何等的慈悲,

這是何等的豪壯,

能夠發出這樣的深弘誓願,

能夠這樣悲天憫人。

地藏王菩薩,

如此苦的地獄啊,

而您,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如此多的眾生啊,

而您,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藏王菩薩,

眾生何時才能度盡 ,您要何時才成佛。

「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其願尚有畢竟……」

而您,

悲切救度眾生的誓願卻無窮無盡!

地藏王菩薩,

我們何德何能,您不成佛來救度。

地藏王菩薩,

我們何其有幸,能承蒙您的恩澤。

地藏王菩薩,

再美的語言也形容不出內心對您的崇敬,

再多的話語也表達不出對您深深的感恩。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9.《地藏經》,利益非凡

《地藏經》第十三品,釋迦牟尼佛告虛空藏菩薩:

「……見地藏形象,及聞此經,乃至讀誦……得二十八種利益:……衣食豐足……聰明利根……畢竟成佛。」

(大家不要覺得誇張,因為地藏王菩薩的功德與威神實在是太大,後面詳談,並且他與我們「閻浮提」緣分極深,所以能夠稱名讀誦得到的利益真的是不可思議的。)

其它的利益暫且不談,著重談下第二十八者。

這,是《地藏經》的終極奧義——畢竟成佛。

======

成佛,不難。

前面就講過,不要把佛菩薩神化,佛與我們唯一的區別就是「覺」與「迷」。

《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蕅益大師<占察懺>:「我及眾生,自性清凈。一實境界,諸佛體同。」

印光大師<地藏經序>:「眾生之心,與佛無二。」

只是我們在六道中不斷流轉,自性被貪嗔痴遮蓋,

回歸清凈自性,你本就是佛。

======

成佛,也不簡單。

關鍵就在一個字——信。

你能不能做到堅信、凈信、深信?

前面講過,佛無妄語,佛無妄語,佛菩薩那麼憐憫慈悲,不會欺騙我們。

還有前面提到過的那麼多的高僧大德,皆崇信深信且弘揚《地藏經》。

他們不為自己牟辦點利益,他們是真正無私、慈悲的,他們只是把好的東西分享給我們,他們只是不忍眾生苦。

所以真的懇請您,一定要深信、堅信、凈信——佛無妄語。

讀誦《地藏經》,畢竟成佛。

10.地藏王菩薩,威德浩如虛空

《地藏經》中文殊、普賢、普廣、觀音、虛空藏這些大菩薩皆在會中「利樂有情問」,全是為了弘揚、讚歎地藏王菩薩的威神與功德,第十二品世尊還特別囑託觀世音菩薩流布《地藏經》。

地藏王菩薩的功德與威神到底有多大?

「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大到連佛都說不盡——「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尤不能盡」,「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

大到連我們都決定不敢相信——「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

《地藏十輪經》:「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為求所願,於一百劫這麼長的時間來供養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這些大菩薩,不如一頓飯的時間來供養地藏王菩薩。

為什麼?

因為地藏王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他與我們緣分極深(還有一位菩薩與我們緣分也很深,大家都很熟知的——觀世音菩薩),

更是因為地藏王菩薩成就他累生的誓願以來,時間太久、功力太深厚、誓願太堅固宏偉!

11.地藏王菩薩,代理佛

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之前,這一段漫長黑暗的時代里,地藏王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一切眾生的重任,他是代理佛!

《地藏經》第二品:「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第十三品:「……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

第十三品:「……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

第十三品:「……落在惡趣……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

釋迦牟尼佛在滅度之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囑託地藏王菩薩,一定不要讓眾生墮入惡道受苦,一定要讓六道眾生悉使解脫、離苦得樂,就像一個臨終的老人,放心不下自己的子孫,諄諄地告誡,反覆的叮嚀,真是慈悲無盡、用心良苦。

地藏王菩薩也「涕淚哀戀」,對釋迦牟尼佛言,只要眾生有一絲一毫的善根因緣,他都想盡辦法救度,護持到底,絕不讓他們墮入惡趣。他反覆地安慰釋迦牟尼佛,「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地藏經》第二品:「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第四品:「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以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第十三品:「……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往昔弘一法師就是聽到第十三品放聲大哭,別人問他為什麼要哭,他說你念念第十三品,看看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

佛菩薩是怎麼對我們的呀,佛臨走的時候,放心不下末法弟子,害怕我們受苦受罪,反覆地囑託叮嚀,如母憶子,慈悲無盡。

12.堅持讀誦

一定要讀誦,一定要堅持。

讀誦《地藏經》的利益前面講過,要堅信佛無妄語。

我也以自己人格,以自己的親身體會擔保,堅持讀誦,真的真的是有很多好處。

但是你讓我講這個是怎麼作用的,我也講不出個所以然,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有很多超越我們認知的存在,還有很多我們無法理解解釋的事物。

只是我願意去嘗試,願意去做,後來發現讀誦確確實實有很大的利益。

想像、討論蜂蜜的味道是得不出結果的,嘗了才知道

《楞嚴經》:「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南懷瑾:「聲音對人體有神妙的作用,音聲秘密的最大重心是音聲與人體氣脈的關係。」

凈空法師:「讀經是修行的基礎、是修行的根本,大家千萬不要輕視。念經是戒定慧齊修。」

======

關於堅持,以前寫過一篇文章。

堅持兩字最難,也最可貴。

大巧若拙,堅持是最笨但也最有效的方法。

堅持,是一股非常非常可怕的能量。

世間難事,唯堅持不破。

只要你堅持,就正在發生著變化,只是有時你看不見。

堅持的力量,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

記住,堅持讀誦。

13.關於《西遊記》

怎麼突然要談《西遊記》?

因為《西遊記》中有個特別的地方——唐僧的形象。

第十二回,「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

除了手上是托的紫金缽盂,唐僧的形象跟地藏王菩薩的形象幾乎一模一樣。

地藏王菩薩是顯出家僧人相——光頭或是頭帶毗盧冠,身披袈裟,持九環錫杖,托如意寶珠。

吳承恩把唐僧的形象塑造得與地藏王菩薩如此相似,不知有沒有什麼深意或者伏筆。

(以前去羅漢寺、華岩寺的時候,我還納悶,怎麼到處都是唐僧的像,後來才知道這是地藏王菩薩。)

《西遊記》裡面還有些有意思的細節。

第一回,大聖的師父居住的地方叫「斜月三星洞」,也就是「心」。

第十四回,大聖打死的六賊,是眼、耳、鼻、舌、身、意。

第五十八回,能夠分辨真假美猴王的只有兩位,一位是佛祖,而另一位,就是地藏王菩薩。

不過小說畢竟是小說,不可太較真,但裡面也有些有意思的東西。

======

說到西遊記,提一下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十三歲皈依佛門,二十八歲隻身一人遠赴天竺求法。

不畏生死,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

八百里蒼茫沙漠,水袋卻被打翻。禍不單行,又在一望無際的戈壁中迷路,孤伶渺小地置身於此,那是一種怎樣的絕望和悲涼。五天四夜滴水未進,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

高昌王欲強留他長期為國講法,玄奘法師絕食三日,這是撼不動的西行之志。

七千尺天山,狂風暴雪,飛沙走石,任他千磨萬擊,這是搖不動的取經之心。

……

十九年時間,五萬里行程,一百一十個國家。(這是何等的毅力與堅持。)

帶回經論657部,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

回長安後,立馬組織各地高僧著手翻譯。

「三更暫眠,五更又起」,玄奘法師這樣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十九年

共譯出佛經75部、1335卷。

公元664年二月,圓寂於長安玉華宮內。

大家現在所熟知的《心經》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地藏三經」中的《地藏十輪經》也是。

我想我們都應該牢記以上這些數據,它們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它們背後是嘔心瀝血與弘法利生的精神品質。

感恩玄奘法師,不畏生死,帶回如此多的佛教經典。

取經不易。

好好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經書。

14.空、苦

母音老人:「人生如朝露,轉瞬即逝,壽命無常。縱殫精竭力,辛勞一生,亦毫無所得,最後只落得個空苦、悲切與失落憂傷的情懷抱憾終去。真太冤苦,太不值得。」

======

在這個忙碌、浮躁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容易,壓力堪多、煩惱不斷,

但是也懇請您抽幾分鐘時間,暫時放下壓力與煩惱,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我們終將面對的——死亡。

人生其實很苦短,真的。

這並不是教人消極,而是讓我們真正地思考,真正地去面對。

思考死亡,會促進我們覺醒。

======

我們現在特別在意的錢財名利,在死亡這兩個字面前,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求來的一切,在死亡時,卻帶不走一毫一滴。

認真地思考一下,對於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

人一生最最重要的事情,不過兩個字——生死。

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

但這最重要的事,卻少有人重視。

======

電視、報紙上以及我們周圍,時常看到有人因病或是因難逝去,相信我,他們也曾與我們一樣,把生命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死亡很遙遠。

生命無常,死亡並不遙遠

它是如此真實地存在,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是幾十年後,或者幾年,亦或者幾天。

不要等到死亡突然來臨的時候才手忙腳亂,不要卧在病床上的時候才感慨一切皆空。

我們得先了解死亡,認識死亡,直面死亡。

為死亡而準備,向死而生。

======

死亡並不是結束,死亡也並不可怕,

我們有靈魂,有「阿賴耶識」,

死亡是換一個軀殼,然後繼續輪迴。

只是,輪迴很苦。

======

人世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沒有誰跑得掉,無人不苦,即便是有短暫的快樂,也很快被痛苦湮滅。

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罪苦更不用說,特別是地獄道,簡直苦不堪言。

即便是享樂的天道,也還有五衰,也還有行苦。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

無始劫來,我們就在六道裡面不斷地流轉,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或上或下,或沉或浮,不停歇地體嘗各種辛苦,一直泡在苦水裡變得麻木。

======

世間苦、三界苦、六道苦,

眾生皆苦,苦是真諦。

所以說死並不可怕,

生才可怕,

因為這又是一個輪迴的開始,

而輪迴,太苦太苦。

======

我們要如何才能解脫痛苦?

了斷生死,脫離輪迴。

如何了斷生死、脫離輪迴?

2500年前,那位印度王子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推薦閱讀:

現在還有人讀完大正藏嗎?
你知道佛系女友嗎?那來看看佛系之家吧!!
佛為什麼說觀無常會升起厭離心?無常跟厭離感覺關係不大?
如何用佛法理解事與願違?
佛教為何要膜拜偶像?

TAG: | 地藏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