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一代宗師"的傾城之戀

何藩先生,一九三一年出生於上海,十三歲收到父親送的一部Brownie 相機,自此開啟了光影之旅。十八歲移居到香港,繼續追尋攝影夢。

何藩先生因拍攝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而聞名。五、六十年代時,在世界各類攝影比賽中得到超過二百八十個獎項。從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連續贏得八屆由美國攝影學會所舉辦之世界攝影十傑的榮銜。成為亞洲最受歡迎的街頭攝影師之一,被譽為「東方的布列松」。

我愛香港,我愛香港的人們。

傾城之戀,朦朧而纏綿

白色的牆,三角形的陰影構圖,一位美麗的女士。「她在想什麼?」

這幅作品取名為《靠近陰影》(Approaching Shadow),其拍攝地點為香港銅鑼灣的英皇書院,作品中的女士是何藩先生的表親。

在 Modernbook Gallery舉辦的讀者會上,何藩先生談到這幅拍攝於一九五零年的作品,稱《靠近陰影》(Approaching Shadow)是其唯一特別設計的照片。

初次看見《靠近陰影》(Approaching Shadow)這幅作品時,我眼前顫動著從簾幕縫隙間透出的一兩道陽光,隱約聽見陳白露最後一聲低嘆:"太陽出來了,黑暗留在後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屋內漸漸暗淡,窗外更光明起來。

這幅作品取名為《夜色降臨》(As Evening Hurries By),拍攝於一九五四年的香港西區。

五十多年了,它仍是我最中意的作品。

當時何藩先生正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讀到北周文人庾信的《哀江南賦》,深深被它感動,乃決定尋找一個在情感、氛圍以及主題人物都如詩中所感受的地方。

我找到了這個地方,去過很多天。手推車,一個回家的男人;煌煌大廈,波濤拍岸,深處無聲;低角度的光線……我的決定時刻,簡直太神奇了!這個情景至今還浮現在我眼前,儘管已經過了半個世紀了。

As Evening Hurries By,「日暮途遠,人間何世?」

這幅作品拍攝於一九五九年下午三時五十分,以三個閑聊的婦女為主題,遂取名為《午後閑聊》(Afternoon Chat)。

何藩先生有很多作品都在香港的中環街市拍攝的,他尤其喜歡在下午三時四十五分到四時,在這短短十五分鐘時間裡拍攝這條樓梯。

我喜歡日落前這段時間,這樣我可以獲得較長的影子。我覺得影子比物體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種抽象的味道,充滿神秘感。

何藩憑此作入選2012年IPA 之「30位最具影響力的亞洲攝影家」。

清晨的市場,賣菜的小姑娘,茫然坐立,若有所思。

何藩先生的攝影主題,多為窮街陋巷小人物的生活,他們的一喜一悲,他們的眼淚和歡笑。

我對他們充滿關懷和同情,想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看到,這些人如何為生活搏鬥。

這些街巷市場亦被何藩先生稱為「The Living Theater」,即「人生舞台」。

當我發現我的主題人物後,我會跟隨他或她到我認為無論地點、光線、氣氛都合我心意時,便拍下我的照片。

這幅作品拍攝於一九六零年,名為《後巷》(Back Lane)。在這條巷子,我們可以看到在玩耍或做功課的孩童、挑夫、照顧弟弟的小女孩等等。

何藩先生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很是迷人。對光線的運用,不僅是讓其起照明作用,更多的是去培養一種情緒,烘托一種氛圍。背光效果或結合煙霧光線來營造戲劇感和氛圍。似乎在講述一個故事,一段關於舊時光的電影老故事。在畫面之外,忍不住腦補,一張張翻看下去,很有看電影的感覺。

在攝影創作過程中,有時我會把真實放在一側,給予觀看者想像的空間。我喜歡觀眾能利用各自的思維與我共同演繹相片的感受。

事實上,何藩先生曾是一名出色的電影導演和演員。

晨光熹微,電車叮叮,黃包車夫彎腰拉車,健步如飛,橫穿軌道,路上行人各走一方。

這幅作品拍攝於一九五八年的香港中環。繁華的街市,竟日奔波的黃包車夫,何藩先生的鏡頭捕捉,不動聲色,卻又溫情脈脈。

我對中下層的窮苦大眾、弱勢群體有比較特別的同情關懷,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直覺。可能受到我讀的很多文學作品如雨果的《悲慘世界》、狄更斯小說或者電影的影響。義大利電影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種悲慘的生活與奮鬥。我很自然喜歡拍這些照片。

不少朋友說何藩先生的作品匠氣十足,缺少了像一把大鎚敲擊人心的震撼力,好似製作精美的好萊塢流水線大片。在南薰看來,何藩先生的作品更多的是細水長流般的溫情,他忠實地用攝影去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觀感,他的某些理想、某種寄望,也因這份忠實為香港保存了五六十年代時期的珍貴影像資料。其實這裡已經涉及關於「美是什麼」的問題,這個一直會是colourdrunk致力探討的問題。

東有帆船,西現航母,微波泛起,山色有無中。

這幅作品名為《東西相遇》(East Meets West),拍攝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正處於遭受身份認同危機的敏感時期。何藩先生的作品真實地重現了老香港風貌。

香港是一座迷人的城市,老香港尤其讓人眷念。當我在五六十年代拍攝她的時候,感覺與她心相通,情相融。

小思在散文《香港故事》中稱其為「朦朧個性」,說不清道不明,愛恨交纏,即使遠走他鄉,也時時在心頭。

「傾城之戀,朦朧而纏綿,這是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

戴頭巾的少女,雙手托腮,目光獃滯,與建築工地上的勞工們幻影交疊。

這幅作品攝於 1949 年,再創作於 2012 年,其溶解了兩張1949年拍攝的照片,重疊兩個時空,營造出了戲劇效果。

大家若非萬不得已,不要拋棄舊底片。它們可能是一個寶藏。因為今天你在底片上看不到的東西,十年後因為成長了,人生哲學改變後,你可能對同一影像有新的看法。

何藩先生很愛讀書,在文學名著、音樂、繪畫、電影中,他能汲取很多的靈感和啟發。何藩先生尤其稱讚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要比很多導演的蒙太奇效果更精彩。

我是從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這兩句得到靈感的。我在想像可能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臉,心裡在惦念戰亂里失散的、渺無音信的愛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經天人永隔。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

Forgive me not,勿忘我。

上文引用的何藩先生之談話內容,整理於多個英文訪問,也有部分中文訪問,其中英文部分由南薰主人翻譯。

香港攝影三部曲

《昨日香港》(Hong Kong Yesterday)、《生活劇場》(The Living Theatre)與《何藩:香港回憶錄》(Fan Ho: A Hong Kong Memoir)構成以香港為主題的攝影三部曲。三書由Modernbook出版。

《昨日香港》(Hong Kong Yesterday)是何藩先生的第一本影集,彙編在50年代和60年代香港拍攝的獲獎照片。

《生活劇場》(The Living Theatre)是何藩先生的第二本影集,彙編展示老香港不同側面的獲獎照片。

《何藩:香港回憶錄》(Fan Ho: A Hong Kong Memoir)是何藩先生的第三本影集,重溫過去的時光,將以前未公開的作品進行局部縮放、剪裁,又用蒙太奇、疊印等方式將相片拼湊組合,將原本的寫實作品增加戲劇性。

後記

今早做飯時分,看到朋友發來的一條鏈接,打開一看:

「2016年6月19日,著名攝影家何藩,因肺炎惡化在美國加州聖荷西的醫院病逝,享年84歲。」

這是開玩笑的吧,可這個消息得到了上海M97畫廊負責人的證實,M97畫廊是何藩作品在中國內地的唯一代理商。

……

何藩先生是攝影師外,也是演員和導演。對我而言,我只看過他的攝影作品,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寫過,也為此開了colourdrunk的公眾號,只因為他的作品讓我感受到有一種來自東方而又有思考的美。

何藩先生是我對美思考的啟蒙者。

《何藩,"一代宗師"的傾城之戀》是我的第一篇攝影札記,也藉此機會感謝何藩先生的啟蒙之恩。

「謝謝!」

「Forgive me not,勿忘我。」

<END>

專欄其他文章:

卡蒂埃-布列松與他的「瞬間世界」 - 知乎專欄

聖拉扎爾火車站背後的故事 - 知乎專欄

Wonderful Time In 1839

安德烈·柯特茲與《摩敦》的空間塌陷 - 知乎專欄

?

微信公眾號/微博: ColourDrunk

文章版權歸ColourDrunk所有,任何組織、機構、及個人不得擅自轉載或二次修改。轉載或合作請聯繫我們。??:colourdrunk@126.com

推薦閱讀: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動畫電影里被忽略的小細節--穿衣美學
上帝的視角下我們的星球
漢字是把握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維度。
賈靜雯為什麼耐老?她43歲的媽比90後的你們還顯年輕!

TAG:攝影 | 藝術 | 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