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焱時評:中國式幼兒教育的《餘罪》

本文轉載自 微信公眾號:張焱時評

這不是一篇影評,內容跟最近網上比較火網劇《餘罪》,是指覺得這個名字比較適合中國式幼兒教育的現狀:大部分的教育多餘了,給孩子以後的成長余留了沉重的壓力,根據「物質守恆」定律,多出來的溺愛和灌輸式教育,自然就會導致孩子另外一方面的不足!

雖然不是影評,但既然借用了人家的名字,就忍不住想說兩句,主要還是因為這是一部我比較喜歡的網劇(當然我只看了第一季,第二季要收費!),不是因為劇情,是因為裡面的一個角色:「DXJ」大胸姐!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她的確「很胸」!在這不含好色的成分,是覺得在這個角色裡面,少有的女主沒有把兇器作為炫耀的資本,而是拼能力、拼情懷,這讓我聯想到現在的創業者和創業團隊,動不動就拼「乾爹」、拼背景、拼資源,少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情本身,尤其是那種動不動就拿情懷當噱頭的創業者,會讓我感覺如同消化不良引發的胃部逆向蠕動一樣不舒服。浮躁的創業環境下,多幾個「DXJ」的創業者,會更讓人感到欣慰!

言歸正傳

網上有一句話總結中國式教育總結的很到位:幼兒園的孩子在學小學應該學的知識,小學學中學應該學的知識,中學在學大學應該學的只是,而這幫孩子到了大學,最應該學的就是幼兒園需要學習的知識!

那麼大學生最缺乏幼兒園需要學的什麼知識呢?

是非觀、自理能力、自我保護意識、社交和家庭觀等等,這幫孩子,除了知識和被愛好的技能,太缺乏融入社會的能力!而這一點,最應該在孩子幼兒園時期建立起來的!

不是沒有家長認識到這一點,就像創業項目對於資本的追逐一樣,有些情況下資本對於創業者就像興奮劑,別人都用你不用,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多數的家長被主流的教育觀推著往前走,我也是其中的一個,我清楚孩子在這個階段需要什麼,但往往別人的孩子都在學,你的孩子另類,在老師和整個傳統教育觀念裡面,就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帶上「差勁」「不良」的標籤,不融入主流,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有很大的風險。這才是中國式教育最大的悲哀!

主流的家長價值觀,給了孩子太多的溺愛和期待,巴不得在孩子幼兒園時期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熟讀三字經,精通加減法,大多數的家長因為孩子被技能而感覺到驕傲,感覺自己的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這些溺愛和暫時的光環就像大胸姐胸前的兩個脂肪團,別人看上去很美,只有自己知道是一個多麼沉重的負擔(當然這話如果是大胸姐自己說,一定會被其他女人給拉黑)!

互聯網最大的屬性就是「查缺補漏」!我們看到大多數互聯網相互的成功,都是基於市場出現漏洞、痛點,基於這些問題,互聯網的創業者就會嘗試著去補充。對於未成年教育這個版塊出現的這麼嚴重的痛點和漏洞,當然互聯網創業者不會放過,這也是我喜歡和特別關注互聯網創業的根本原因!

遠了不說,今天主要聊聊關於彌補幼兒社會性體驗教育行業的四個成都本土的踐行者,四個創業項目各有偏重的方向,但都屬於中國「自然教育」的先行者。

陽光起跑線

創始人70後,創始人是自身媒體人,創業的源動力來自於為人父母的親身感受(有些時候就是有些有情懷的人不願意被不正常的「主流價值觀」帶著走向黑暗,所以努力分期「反抗」)。項目致力於青少年運動體能培訓,擁有良好的媒體資源,和左右四川電視台《陽光起跑線》欄目。

成長大本營

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同樣是自身媒體人(與陽光起跑線創業者有共同的淵源)。主營:春秋遊、親子活動,由最初的QQ群發展而來,客戶比較穩定,走中端親民路線。

上面個創始項目,都是基於情懷和自身體驗,努力改變現狀和彌補不足的創業者,做事紮實、穩健。

下面兩個項目除了情懷,改變痛點和迎合需求的決心和野心更大,在這個領域更有互聯網項目發展的特點:

琥珀親子游

2015年9月被評最具投資價值項目。2016年3月日訂單突破3萬,4月成為全國首家月客流量超10萬的親子平台。

琥珀是典型的平台模式,通過整合自然教育所需要的上遊資源,快速佔領市場。

探途

探途教育成立於2014年,主要創始人80後。2015年以自己組織活動帶隊為主營,16年1月同時新成立趣探途玩網路公司和戶外活動兩家公司,16年3月趣探途玩平台上線,目前規模約50人,估值5000萬。探途算是真正立足「自然教育」領域的發展模式,寓教於樂,在充分發揮孩子們玩的天性之外,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和性格的養成。探途的目標是整合所有優質的親子教育示範基地,做最大的自然教育線上線下平台。

互聯網是一個低門檻的創業場,但是互聯網創業的成功確實非常艱難和痛苦的過程。我相信不久的將來甚至現在正在發生更多的有情懷的創業者在中國幼兒教育行為和習慣的改善和優化中努力踐行,這是一個真正利國利民、利人利己的事業,同樣是創業,我更期待有更多的創業者在這個領域獲得成功!


推薦閱讀:

【認真想】不用著急,慢慢來
為什麼現在的女孩都不願意和男生一起奮鬥?
早熟是不是一種悲哀?
閩江學院轉專業容易嗎?
什麼樣的創新才是最好的創新?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