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食陽春白雪之味,又品下里巴人之感
「接地氣」這三個字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政府要接地氣,否則就不知道人民之所需,造成無頭蒼蠅亂撞的場面;知識分子要接地氣,否則就會脫離百姓的生活,造成文化斷代現象總而言之,對於普通民眾,我們不能置之不理,要廣泛地參與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去,達到「從下里巴人的生活體會到陽春白雪的藝術氣息」。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每位政府工作人員需要做的。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是依賴這個綱領,才逐漸了解廣大基層人民的訴求與需要解決的方方面面,最後才取得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
還記得兒時的太爺爺講到毛澤東的故事時總是熱淚盈眶。「為什麼共產黨能當全中國的主?就是因為他們接地氣啊!還記得毛主席曾親自和我們一起下田種地,農閑時一起嘮嘮家常。他與我們唯一的不同就是門口有一個警衛啊。。。。。。」太爺爺顫抖的手在空中用力比劃。
過了一會兒,太爺爺語重心長的說;「這條法則不僅適用於政治,還有生活中的各個方方面面,你要記住這句話。」
握著手中的筆,我沉默了。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是否仍在品味著「下里巴人」之情呢?
好像每一位獲得獎項的文字工作者,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凝練出來的。
一部《白鹿原》,是經過多少日日夜夜的鄉村生活,才鑄就而成的呢?
一台苗阜、王聲表演的《滿腹經綸》,是經過多少走街串巷聽到的段子總結而來?
反觀有些文字工作者的創新作品在出名前後甚至大相徑庭。這是為什麼?很顯然,他們在成名後就很少再去基層攝取作品來源,從而少了地氣,讓聽眾感覺味道不在身邊,不是自己身邊所發現的事情了。
難道我們不該「從下里巴人中走進去,從陽春白雪中走出來嗎」?
握筆的手浸出了汗珠。
的確,作為以為稱職的文字工作者,我們要多走入百姓中,從中提取到好的創意再去加工、創造。
接地氣也不是一味趨於俗世,而是深入俗世,從而找到解決的方法,解決的具體措施。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的做到「既食陽春白雪之味,又品下里巴人之感」的生活氣息,從而一步步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腳真正踏在土地,感受到大地的氣息。
推薦閱讀:
TAG: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