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社群的標準是什麼?
作者個人微信:yichaocui,添加時請註明:知乎社群
一、好的社群到底有沒有標準?
什麼樣的社群才是一個好社群?
我想,對於這個問題,廣大的社群人一定絞盡過無數次腦汁,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標準。
然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對社群的評判標準,都太浮於表面,比如說:
活躍度高就是好社群。
活躍和互動應該是大多數社群夢寐以求的東西,但是,很多所謂活躍的社群,往往被閑聊灌水、垃圾信息刷屏,你能說這是一個好社群嗎?
有一套好的門檻群規就是好社群。
是啊,你在社群創建之前就設置了一套一套的門檻進行篩選,如此成員質量該很高了吧?非但如此,你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群規,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這樣我該收穫一個高質量社群了吧?
可現實情況卻是,群成員大多積極性不高,甚至不發言,你能說這是一個好社群嗎?
能賺錢能變現的就是好社群。
且不說如今能變現的社群少之又少,就算是那些所謂已經變現了的社群,大多靠的是收費和賣貨。本人在先前文章中已有論述,這種變現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猶如竭澤而漁,你能說這是一個好社群嗎?
凡此種種,這些所謂的標準都是很隨意很片面的,實際上相當於沒標準,從而無法真正對一個社群做出客觀有效的衡量。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好社群的標準是什麼?
二、能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才是好社群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評判一個社群的好壞,不能簡單用一些表面數據去衡量,而應從社群的本質內涵著手。這樣制定出來的評判標準,才更加客觀,對於社群的運營也才更具指導價值。據此,我認為衡量一個社群好壞的根本性標準是:
能夠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的社群才是個好社群。
怎麼理解?
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一個理論,來自北師大張江教授關於「複雜系統」的研究,我把它簡化為「目的——控制」理論,具體來說就是:
個體通過一套簡單規則的運作,會形成自組織、自適應的去中心化群體,進而會「湧現」出超越單個個體目的的群體目的。群體目的形成後,又會不斷發出指令,反過來對個體進行控制。
總之,個體通過這套簡單規則的運作,往往會生髮出非常複雜的系統。回到社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
群成員通過一套「簡單規則」連接在一起,形成了自組織、自運行的社群,進而「湧現」出了超越單個群成員的社群目的。有了社群目的,社群就能對群成員發出指令形成控制,並通過控制實現社群目的。
同時,群成員在這套「簡單規則」的運作下,往往會創造出巨大價值,這是單個群成員無法完成的。
因此,「能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本質上是完成這個「目的——控制」的過程。如此,方能稱作是一個成功運作了的社群。
為什麼說這才是一個好社群的標準?
眾所周知,目前絕大多數社群,特別是建立在微信群上的社群,都是混亂無序的。而我們知道,社群不是群成員簡單地疊加在一起的,它是有機的,因此必須是有序的。
回過頭來,一個社群如果能完成「目的——控制」的過程,那麼它便能通過社群目的發起控制指令,進而使社群從無序到有序。有序才會有價值,才會湧現出來「1+1>2」的群體智能。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來認真談談社群目的了。
三、社群目的到底是誰的目的?
我們知道,目的是發出指令、實現控制的理論依據、倫理基礎。如果沒有社群目的,任何控制手段都缺乏支撐,必定是無效的,對群成員也就失去了實際的控制力。
不過,我所講的社群目的,它既不是社群主的目的,也不是單個群成員的目的。
在實際的運營中,很多人把社群主的目的當做了社群的目的,比如:
打著社群的旗號做培訓。
甚至可以說,如今市面上零零總總的各種社群,90%都是培訓群。無論是知識分享,還是技能培訓,本質上都是社群主在變現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打著社群的旗號收會費。
如果只把收費當做入群的門檻,倒無可厚非。可是現今很多收費社群走入了誤區,把收費當做變現手段,當做社群目的,動輒幾千上萬。其實,這本質上是社群主在變現自己已有的影響力和勢能。試問,有幾個社群主能做到?
打著社群的旗號賣產品。
正如我先前文章所說,這是把社群當渠道,本質上是社群主在變現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如今很火的網紅電商社群,以及各種營銷群,其實都是在完成社群主的目的。
這樣做的後果是,有可能群成員不買賬,自然積極性就不高,最終無法實現社群目的。
另一方面,有的人把單個群成員的目的當做了社群的目的,比如:
把社群當做人脈渠道。
進群瘋狂加好友,社群成了群成員所謂拓展人脈的地方。
把社群當做發泄渠道。
社群成了群成員發泄情緒、無意義吐槽的地方。
這當然也有不良後果:社群將失去控制,陷入混亂,最終有可能毀滅社群。
說到此,社群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所說的社群目的,是群成員通過一套簡單規則,相互互動,相互交流,進而自發湧現出來的、高於群主和單個成員的一種目的。
通俗來說,社群目的是群成員在相互交流碰撞中達成、並且一致認同的共同目標等。
在具體實踐層面,社群目的可分為:
>>>>1.商業目的這與普通的「產品從B端到C端」式賣貨不同,而是從一開始就基於社群收集群成員需求,通過股權眾籌、產品眾籌等方式讓群成員參與進來,打造符合用戶需求的品牌或產品。
如果運作得好,甚至產品本身就是共同的社群目的,比如我們熟知的小米社群。>>>>2.非商業目的我認為社群更為本質的目的在於交流思想,實現「1+1>2」的群體智能湧現。當然,這裡的交流思想,不是簡單的「分享+討論」,而是每個群成員都能利用簡單規則完成簡單任務,自主創造內容,進而迸發出高質量UGC。
值得注意的是,社群目的一旦湧現,它將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無論是社群主還是群成員,個人目的的改變不會引起社群目的的改變;就算有部分群成員退群了,社群依然會自動發出指令,自我維持,添加新的成員加以補充,繼續朝著共同的社群目的而前行。
社群目的的變化只會發生於群成員的相互交流互動中,而不會靜態地裂變。這也是很多社群可以利用淘汰制剔除舊成員,並不斷吸納新成員的理論依據。
當然,你盡可以把社群主或單個群成員的目的當做社群目的,不過,這肯定會限制社群的自發展,群成員也無法在簡單規則的作用下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社群將缺乏豐富性和多樣性。而這,本質上已不再是我所認為的社群了。
四、實現社群目的的保障——控制
我們知道,要想達成目的,群體必須有序,要實現有序,必須對群體滲入控制。所以說,控制是達成社群目的的保障。
1. 簡單規則——社群實現控制的手段
現實生活中,實現控制的手段多種多樣,比如:
國家要實現有序,採取的是國家機器手段控制;
軍隊要實現有序,採用的是命令和紀律進行控制;
企業要實現有序,利用的是一套組織行為學進行控制,具體來說,就是薪酬,績效,股權等等。
社群要實現有序,應當採取什麼手段進行控制呢?
我認為,如果要對社群成員形成控制,必須採取一套「簡單規則」。
如果說控制是實現目的的保障,那麼規則就是實現控制的手段。
本文已多處出現了「簡單規則」了,到底什麼是簡單規則呢?簡單規則有何巨大能量?
我們先來看一個螞蟻的例子:
螞蟻由於體型弱小,視力不佳,在覓食活動中,每隻螞蟻只能完成非常簡單的任務。它們的行為規則也非常簡單:從蟻巢出發,見到食物就折返,同時沿途釋放信息素以吸引其他同伴。然而,就是這麼簡單的行動,使得螞蟻找到了食物和巢穴之間的最短路徑。
原來,螞蟻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有的走了直路就發現了,而有的走了彎路才找到。由於螞蟻釋放的信息素揮發很快,導致長通路沒有短通路有吸引力。於是,越來越多的螞蟻能通過越來越短的路徑到達食物處,而那些比較少螞蟻走、信息素淡的路徑便慢慢被放棄掉。由此,一條從巢穴到食物處的最短路徑出現了。
這就是通過簡單規則的控制,讓個體相互作用,相互互動,形成有序價值,從而爆發群體智能的偉大之處。
而對於社群來說,簡單規則的核心是一套發言機制、議事規則。它固化了群成員間的配合方式,告訴群成員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社群不像國家和軍隊,可以採取暴力手段控制,也不像企業,可以靠薪酬控制。這是因為,社群成員之間是弱關係連接。
因此,我所說的對社群進行控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強制性措施。而是通過「簡單規則」,群成員形成自組織自運行,自發產出高質內容,從而實現社群目的,並且湧現巨大價值,達到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由此也可以看出,通過簡單規則對社群進行控制,與「去中心化」組織的核心是一致的。
2. 如何設定「簡單規則」
從螞蟻覓食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簡單規則」對於社群來說,本質上是一套社群活動的流程與方法。它不同於群規,也不同於繁複的互動技巧。它是社群活動的一套基本機制,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我們在設定規則時也必須遵循這些特點:
>>>>1.「簡單規則」是每個成員都必須執行的在螞蟻覓食中,每個螞蟻都必須遵循覓食規則,才能最終找到最短路徑。在社群活動中,每個成員也必須遵循「簡單規則」,才能達成社群目的,湧現巨大價值。
>>>>2.「簡單規則」是每個成員都很清楚的螞蟻對覓食規則是本能反應,「簡單規則」也必須內化到每個成員的思維中,成為思維和行動的習慣。每個成員不但要清楚,而且是條件反射式地做出反應。
>>>>3.「簡單規則」必須可衡量、可記錄顧名思義,「簡單規則」必須簡單清晰,群成員在執行時,能夠方便被衡量和記錄,到底是遵循了還是違背了規則。
螞蟻的覓食規則就是簡單可衡量、清晰可記錄的,畢竟對於有沒有發現食物並折返(是否執行了規則),所有的螞蟻都可以立即做出判斷。
而諸如「每個成員都要有良好的意願」,「每個人都要憑良心行事」等,這就不是可衡量可記錄的規則。
>>>>4.「簡單規則」應具有互動性螞蟻通過釋放信息素達到互動,社群的「簡單規則」也應該能夠促使群成員達成互動,傳遞信息,交流想法,表達情緒,等等。在這種相互作用下才能實現目的,湧現價值。
>>>>5.「簡單規則」應保證每個成員的獨立性螞蟻在覓食活動中,並沒有一個發號施令的leader。在社群中,單個成員在執行簡單規則表達想法、做出行動時,也必須是獨立的,而不應受制於群內的KOL。這樣才能保證湧現出來的價值具有無限性、多樣性。
因此,我所說的「簡單規則」,與所謂的群規有著本質的區別:
群規是針對群成員的限制性準則,它規定群成員「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類似於一個企業中的員工手冊;
「簡單規則」是社群的流程性保證,它指導群成員「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類似於一個企業中某項工作任務的具體流程。
在一個社群中,不準閑聊、不準打廣告,這是群規;每個群成員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完成某個任務,並對任務作出評價,以甄選最優答案,這是規則。
相比之下,規則比群規對於社群的成敗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規則是群成員的發言機制、行動指南,是促成群成員自組織自運行的動力,是社群生產內容和產品、創造價值等的根本方法和基礎模式。
總之,社群必須通過控制才能實現目的,而「簡單規則」則是社群實現控制的手段。無論是入群門檻、群規,還是互動技巧等等,它們都是無關乎根本的一些輔助運營技巧,真正決定社群成敗的,是其內在的運作機制,即「簡單規則」。
五、評判社群好壞的四個具體維度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能夠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的社群才是個好社群,這是評判社群好壞的唯一標準。
要想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我們必須對社群進行控制。
但是這種控制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通過一套「簡單規則」,群成員形成自組織自運行,社群能夠自我維持。如此,社群方能湧現出群體智能,創造巨大的價值。
我們把這個標準進行拆分,於是便得到了以下四個具體的評判維度:
是否有一個一致認同的共同目的
是否實現了對社群的有效控制
是否有一套簡單可執行的規則
是否實現了社群運轉的自組織和高質量
這四個維度使社群主在評判一個社群時,可以做到客觀有效、真實可行。如果我們對一個社群的好壞有了把握,那在今後的社群運營中將變得更加的有針對性和有方向感。一句話,它能讓我們做到心中有數。
事實上,社群就像一個微型企業。企業有自己的發展目標,並且有一套工作流程。它既能讓企業有序運轉,又能促進員工間的有效配合和能力發揮,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基本模式;
社群則通過內容、門檻、群規等將成員連接在一起,在此基礎上湧現出了社群目的,並通過控制來實現社群目的。由此便自然而然產生了一套「簡單規則」,它既能保證社群的有序,又能促使群成員釋放能量,創造價值,讓社群真正持續發展,發揮巨大威力!
推薦閱讀:
※社群定位--餐飲老闆社群營銷模型
※把社群當成產品,聊聊銷售的4種策略(附案例)
※Scalers: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說明馬上要漲價了
※手機品牌社群指數月榜:華為、小米、榮耀等國產機佔據7席
※【短篇訓練營】第一期順利開營了!
TAG: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