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江山行(五):廿八都古鎮

廿八都地居仙霞嶺的高山深谷之中,地勢險要,素有「楓溪鎖鑰」之稱。浙閩贛三省邊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歷史上的頻繁戰爭、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為了「百姓古鎮」和「方言王國」,全鎮千餘戶人家中竟有140多個姓氏及13種方言,民俗風情多姿多彩。長條形布局的城鎮,古建築風貌依舊。楓溪水自北向南穿鎮而過,民居依山傍水,緣溪而建。青山綠水間,黛瓦青牆、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錯落有致,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的風貌。

許多人對這座古鎮怎麼叫「廿八都」感到奇怪。當然,它以前不叫這個名字,古稱「道成」。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江山設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此後就一直沿襲這個名稱。在江山市,至今還保留著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

廿八都鎮地處浙閩贛三省邊界,交通便利,205國道穿鎮而過。鎮轄面積66.7平方公里,10876人口。與周庄、同里、烏鎮等著名古鎮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

廿八都一帶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漢武帝怕一旦造反不好收拾,將當地鄉民都押往外地,成為「人跡所絕,車道不通」之地。11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岭中開闢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最初主要是軍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漸成為商旅要道,溯錢塘江而上的船隻裝載著來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貨到江山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後轉陸路,由挑夫肩頭的扁擔挑往閩、贛。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要到清湖裝船運往金衢滬杭各地。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中轉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整條鵝卵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

然而,隨著上世紀30年代浙贛鐵路和江浦公路的相繼通車,廿八都又因此變得蕭條衰落,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今天,藉助於旅遊業的興旺發達,廿八都又以其獨特的風姿,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朋友接踵而至;可以說,到江山遊客中的絕大多數,都會選擇上廿八都來逛一逛,聚集了人氣、也擴散了名氣。

廿八都鎮的建築依古道兩側而建,長達1公里。北為洵里街,以住宅為主;南為楓溪街,以經商為主。古鎮在清同治年為鼎盛期,光飯鋪酒店就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有40多家。然而更讓人注目的則是這裡的橋、廟、閣等公共建築。

廿八都有大小兩個文昌閣,大文昌閣在鎮北頭,小文昌閣在鎮南端。兩座建築的宏偉和精緻在當地是無人可與之相媲美的。文昌閣一般只有縣治才有,供奉文昌帝和魁星的地方。雖然廿八都人靠經商致富,但內心卻始終無法擺脫"學而優則仕"的情結,他們的願望和夢想早已飛出大山,飛向遙遠的京都。於是同時他們也留下了300餘幅彩繪在大文昌閣的梁、枋、藻井間,用"懸樑刺股"、"衣錦還鄉"來激勵後代。

馬頭牆是廿八都民居最富有表現力的地方之一。它隨屋頂的坡飾層層疊落。般迭落二至三次,每層在牆頭上用小青瓦做成短檐和脊,脊上青瓦豎立排列,盡端處起翹反卷。脊下兩側是短短的瓦瓏,溝頭滴水,一應俱全。這種逐層迭落的山牆當地稱之為{三花山牆}或{五花山牆}。這種馬頭牆形式的山牆最重要的實用功能是防火,以免一家失火,殃及鄰宅,故又稱為{封火強}或{風火牆}。馬頭牆的盡端通過磚疊澀挑出牆面,這疊澀的部位當地稱之為樨頭,也是住宅外牆裝飾的重點,常常裝飾各種各樣吉祥圖案和花飾。

古鎮的雕刻堪稱絕頂的藝術品,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手藝,正所謂巧奪天工。精美的雕刻藝術猶如凝固的音樂。這樣的音樂在廿八都比比皆是,如同一座民間藝術寶庫,不無喧嘩地在此度過了數百個春秋。

轉自微信公眾號:CB-zhihuixiangcun


推薦閱讀:

西行漫記-第六章-貧窮的快樂
脫翁遊記(19):遊江南-昔日鹽都變水口│脫苦海
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道!你去不去?
冬遊記·瞻園行
烏鎮·承載著不該有的熱鬧

TAG: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