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腳的教育

近日被一則廈大女研究生滿嘴「惡臭你支」的社會新聞刷屏了,精日、精美、精歐、精韓現象的大量存在,不得不說是中國教育的失敗。

西方有一句諺語:「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我不知道我們現今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反正滿眼看到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點亮的是滿滿的自我為中心和濃濃的功利主義。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成功,人們往往看重的是考了多少分?掙了多少錢?亦或是做了什麼高層或高官?學校如此,家長如此,社會更是如此。

北大某教授曾回憶起讓自己大跌眼界的事情:一名學生曾認認真真地聆聽自己的某一門課,課後還不忘孜孜以求地與教授探討起學術問題,說得很到位,也很有自己的見解,那教授十分感動,三番五次下來,教授已對這名學生刮目相看,青睞有加。某天學生開口要教授寫出國推薦信,教授情面難卻便勉為其難地為這名學生寫了推薦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從教授寫了推薦信以後,就再未在這門課堂上看到這名學生了。這還是北大的學生?這所曾經擔負起「五四運動」先鋒的國內最高學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斯特納克在《齊瓦哥醫生》中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經歷過兩種革命:一種是與他人共享的革命,一種是自己獨享的革命。西學東漸的這一百多年裡,我們有幸正經歷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最激烈、最迅猛、最令人馳騁畋獵心罔然的重大變革,先後發生的兩次文化大革命,先是打倒了孔家老店的傳統道德文化(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繼而在未建立起新的社會價值體系的情況下,直接摧毀了人的信仰和倫理(十年動亂),而激速發展的這幾十年又讓國人浮誇起來,隨之膨脹起來的那顆心已無處安放,似乎口袋裡有了幾個錢就可以充實底氣,於是這個社會充滿著對馬雲爸爸的追捧,對思聰帥哥的艷羨......

這種社會價值勢必影響到現今的教育上來,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關注的是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那點技能,殊不知,比技能更加重要的是那顆仁愛的心,健康的心,積極而自覺的心。這顆心應該有能力與他人共享這澎湃激烈的時代變革,更有能力獨享在這令人炫目的巨大變革面前「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平靜,而這樣的革命沒人幫得了你,唯有自身在與社會、宇宙的交互中真切體悟。

「幼年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壯年養運,中年養炁,老年養福,臨終養命。」這是著名的儒家八養,而前四個階段正是我們成人成才的關鍵階段,我們的教育到底要造就怎樣的人才,這是當今社會值得思考的問題。許多孩子在成長的初期就學會了裝,裝得討人喜歡,受到嘉獎,一路走來,到了高等學府,已經裝成那種世故、老到、能精確估算利害得失的所謂精英分子,這是不是我們那些所謂名校的悲哀呢?廈大的這位女研究生在本科階段曾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學生黨員,並被保送廈大讀研。而她的內心是怎樣的,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連起碼的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我們要培養這樣尖子生有什麼用呢?有知識,沒文化,有智商,沒情懷,有技能,沒擔當。著名學者錢理群在他的《大學裡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文中憤慨道:「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那些昏官。」

荀子說「化性起偽」,孟子講「養吾浩然之氣」,而現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進步人士蔡元培則認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教育的目的正是在於教化育人,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僅僅傳授謀生的技能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具有健全人格、人文素養、公民意識和社會良知的人才能擔負起家庭的責任、國家的重託、社會的希望。關鍵在於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社會價值去化育人心,成就未來?該慢下腳步想一想的時候了!(七合於2018年4月)

轉載請標明出處


推薦閱讀:

初識楊堅校長
試卷應該詳批還是略批
「娘性化」的教育,催生「雌性化」的社會
清華附小的蘇軾研究報告,真的適合學生嗎?

TAG:教育 | 學校教育 | 基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