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是如何毀掉一個人的

自卑感是如何毀掉一個人的

作者:顧之痕(富書籤約作者)

01

大一那年,一個平時和我關係要好的女孩,在上課前夕,忽然鬧著要跳樓。

一時間,教室外一片混亂。眾人大聲的喊叫和混亂的拉扯引來了老師,在一群人的努力下,大家終於把她帶到了辦公室。

留下幾個人陪伴後,老師緊張地跑來對大家說:「太嚇人了,她這是怎麼了?」

有人回答:「抑鬱症發作了。」

那時我們對抑鬱症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情緒容易失控」這個層面上。

多年後看了一部電影,叫《丈夫得了抑鬱症》,其中有這麼一個情節:男主角的抑鬱症確診後,他去公司遞交辭呈。

上司說:「工作那麼忙,大家差不多都抑鬱了,別發牢騷了,你可要連那些被裁掉的員工的份兒一起努力啊!」

他心裡那種無法被人理解的痛苦,因為身邊人的忽視,讓他動了跳樓的念頭。

有時候,只是妻子的一句話,就讓他情緒崩潰,一種「毫無價值,不配活著」的感覺,令他試圖自殺。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強烈的自卑感和抑鬱症一樣,都是把攻擊性朝向自身,區別只在於兩者的程度不同。

精神科醫師表示,過度自卑容易抑鬱,而長期的抑鬱情緒,會增大得抑鬱症的概率。

容易產生自卑感的人,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反覆去激活自己的「比較系統」。

你成績比我好,家世比我好,能力比我強,甚至長得都比我好看,於是我就否認了自己的價值。

這種「無價值」感,就是一種自我攻擊。

而長期的自我攻擊,不僅會導致情緒上的抑鬱,也會在現實層面帶來諸多問題。

比如放棄機會,自我封閉等等。

02

有人問,貧窮會讓一個人自卑嗎?在眾多分享中,有人講了這樣一件事。

初中時,班主任去一個學生家家訪,並在那裡吃了晚飯,也不知是沒招待好,還是學生父母說了什麼。

第二天,老師花了一節課的時間批評那個學生,言語中,對她家艱苦的條件進行了諷刺。

最後,老師還要求她當眾唱歌,不唱歌就不下課。

大家都很憤怒,可沒人敢出面阻止,結果整個初中生涯,這個學生再沒說過什麼話。

在貧窮的環境中長大的小孩,都有某種相似的體驗。

就是父母在面臨孩子的各種物質需求時,會從言談舉止以及生活的細節里,流露出強烈的匱乏感。

如果這個匱乏只是物質上的,它往往不會帶來自卑,反而會讓孩子認清現狀。

那什麼時候會帶來自卑呢?就是父母通過反覆強調家裡很窮,來逼迫孩子努力進取時。

比如:「小明家有錢,他成績差有他爸養。我們家窮,你不努力,長大了只能喝西北風。」

「我每天起早貪黑,累得跟狗一樣,你就用這個分數回報我?你再考不好,就別讀書了,早點出去打工,幫家裡多掙點錢。」

說這些話的父母,和迷戀「窮養」的父母一樣,他們自發地為孩子建立了一個「比較系統」,並反覆強調,你在這條鄙視鏈的最底端,你不努力,永遠沒有出頭日。

適當的比較可以讓人產生進取心,但長期被拿出來比較,且每一次都是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自我的無價值感就會逐漸內化,於是形成自卑感。

嚴重的自卑感會產生自卑情結,繼而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故事裡的女孩,如果不是因為遇到了那樣一個老師,她也不會產生那麼強烈的自卑感。

多年後,她在同學聚會上說,她整個初中都有殺了老師的衝動。

貧窮是現實,認識到貧窮是正視現實。

然而,利用貧窮來逼迫一個人發奮努力,就相當於說我知道你的軟肋,於是我攻擊它,我要讓你明白,你有這個軟肋是件非常羞恥的事情。

在這樣的對比和攻擊下,又怎能不自卑呢?

03

在一個擁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心裡,這樣的攻擊每天都會出現。

朋友圈裡,買網課拚命學習的人很多;堅持打卡簽到,參加各種社群的人很多;早起跑步健身,努力奮發向上的人也很多。

容易自卑的人,在面對這麼大劑量的勵志標籤時,也會在年初或月初,立個志,逼自己一把。

因為是逼迫,所以堅持的時間往往不長。

這時候,學會的那些道理就會反過來變成攻擊自己的武器。

「別人5點就起來了,我居然10點才起來,真是沒救了。」

「別人每天聽課學習,我居然在刷朋友圈,我果然什麼都做不好。」

明白的道理越多,自我攻擊的方式就越多。

自責、內疚、批判,種種情緒,讓自己覺得,自己哪兒哪兒都比不上別人。結果在這種情緒下,不僅沒學到什麼,反而更焦慮了。

被自卑感包圍的人,潛意識裡往往會有這樣一種設定:「如果我不優秀,我就會被拋棄」。

小時候,不優秀的我可能會被父母拋棄;長大後,不優秀的我,可能會被戀人拋棄;工作後,不努力的我,可能會被時代拋棄。

各種各樣的比較,促進了自卑感的產生,自卑又促進了恐懼的生成。

這種恐懼感,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自己努力,但更多時候,只是加重自我攻擊。

於是,生活就像一個解不開的死結,一直在匱乏和焦慮里循環。

顯然,自卑感的產生不是因為早年的貧窮,而是我們放不下「比較」。

04

知乎上一個超高贊的答主,在談到自卑時,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經歷。

讀幼兒園時,他爸爸和領導、同事吃飯,他和領導的小孩都去了。

不同的是,領導抱起自己的小孩,滿目寵溺,而他爸看見他後,卻讓他滾回家。

上小學時,他和同學有矛盾。

他爸爸不分青紅皂白地罵了他一頓,並向對方保證,自己回去一定嚴加管教。結果是,他後來經常被人欺負,也不敢告訴父母。

至於「沒用的東西」、「你怎麼跟你媽一樣傻」等等惡毒的話,他更是時常領教。

「嚴父慈母」一度是大多數家庭的教育典範。然而,這種所謂的「嚴格」,常常會到苛刻的程度。

很多人在回應自卑問題時,總覺得記憶中的父親似乎不會笑。

你有一點小成就分享給他,希望他誇誇你時,他總是面無表情地點點頭,並補充「不要驕傲」。

如果你有什麼做錯了,他要麼把你打個半死,要麼把你臭罵一通,再生硬地陳述各種人生哲理。

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愛,因為他們害怕過於慈祥的父親,會養出一個懦弱無能的孩子。

於是,他們極力保持嚴肅的一面,生怕一句誇獎,就讓孩子變得驕傲,以至落後於人。

父親是孩子心中的權威代表,面對嚴苛的父親,孩子會把「高標準,嚴要求」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成年後,孩子心中就會有一個聲音,這個聲音會促使自己不斷和他人進行對比,繼而對自己提出質疑。

別人比我有錢,我自卑;別人比我好看,我自卑;別人比我能力強,我也自卑。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本質上覺得,我應該超過所有人,成為世界之王,但是我沒有,所以我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仔細一想你就會發現,要求自己比所有人優秀,等同於接受不了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劣勢。

所以自卑的本質,來源於對自己的不接納。

05

從意識層面來說,每個人都不完美是一種共識,但在潛意識層面,因為受早年習慣的影響,我們依舊會苛求自己做一個趨近於完美的人。

那些嚴厲的父親或母親,通常也是不能接受自己脆弱一面的人。他們會覺得脆弱是錯的,是羞恥的。

所以也會嚴格要求孩子,甚至用放大鏡去放大孩子身上的不足,並要求他們及時改正。

在這樣嚴苛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即便很優秀,在很多人看來已經是人生贏家了,也依舊覺得自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當他們朝前邁進時,腦中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自己——比你強的人還有很多

於是,前進帶來的不是喜悅和快樂,而是進一步的比較,和對自卑感的延續。

他們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不好,他們的目光,總是著眼於不足的那部分,而看不到自己的優勢與長處。

可接納自己,所要做的恰恰是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並反覆暗示自己,即便做不好,做錯了,也是可以的。

當你願意理解自己為什麼會自卑,願意放棄早年的比較系統時,你才不會因為自卑而錯失更多。

《渴望生活》中,高更諷刺梵高,說他之所以反覆畫人們勞作的場景,只因他常年被弟弟養著,根本不懂人間疾苦。

真正的勞作都是痛苦的,沒有任何美感。

但對梵高來說,每一個勞作的人,都在用盡全力創造生活,這種對生活的渴望,本身就是最大的美感。

生而為人,最大的價值不是變得完美,而是即便不完美,也保留著向上的動力和對生活的渴望。

作者簡介:顧之痕,富書籤約作者,久病成醫的心理學愛好者,長年處於自我鬥爭中,興趣廣泛,部分小說收錄於《無需討好他人,只做最好的自己》,簡書@顧之痕2008。 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做事的速度,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千萬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
安全感,真的重要嗎?
提升格局,從接觸大咖開始
草根回憶錄.上篇 - 生機初動:無法看透的起點,準備好了嗎?

TAG:心理學 | 自卑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