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軟硬體的生態
可能大家都熟知Wintel這個桌面的巨無霸,主導了PC市場數十年,這個市場上當然還有蘋果公司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軟硬體體系和微弱的市場份額,國內的紅旗linux和基於MIPS的龍芯有一個基本可以忽略的市場存在。為什麼會形成這麼一個高度壟斷的格局呢?特別是開發Windows的微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世界級巨無霸,這也成了美國商業模式成功的典範。
當然本文想跳出所謂美國自由商業制度優勢的窠臼,從計算機行業的特點和商業格局的角度來客觀看待該行業的變遷。
在計算機系統中,將可以完成的功能從大的層面分解為硬體層面和軟體層面,硬體層面提供一個可實現功能的集合,或者指令集,然後由軟體層面編寫程序-可以看成指令的排列組合去具體實現所需要的功能。從這個結構來看,軟硬體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只要軟體或者只要硬體都不可能完成計算機可以實現的各種功能,光有硬體叫裸機,是個沒用的電子垃圾。
在軟體層面又細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系統軟體是在硬體層上面的管理層,一方面將硬體模塊全部工作參數設置好處於可運轉狀態,同時給上面的應用軟體提供一個運行環境,包括系統調用和各種軟體層機制的服務,這類軟體叫操作系統,比如UNIX,LINUX和WINDOWS,DOS,MacOS,Solaris等;應用軟體則是具體提供給用戶多樣化的計算機功能,比如OFFICE,資料庫,EDA的設計軟體,遊戲軟體等等,種類繁多。
從產業特性的角度,可以把硬體和其上的系統軟體合併起來看待,因為這一層主要關注和解決計算機系統層面的問題,保障計算機系統的通用性,靈活性和可靠性,與用戶的關係比較小;而將應用軟體放入另一類,因為這類軟體是直接解決具體的計算機應用問題,與最終用戶的關係比較大。
在PC-個人計算機興起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比爾.蓋茨藉助IBM的一紙合約走進了PC機操作系統領域,搭在IBM的PC機中做為預裝系統,賣給個人,當時的IBM PC機預裝了三個操作系統供客戶選擇,而微軟的PC-DOS是最便宜的一個,這個低價策略為微軟贏得了不太穩定的初步成功。
而接下來比爾.蓋茨的一步妙棋才是將微軟推向成功的關鍵-將DOS的底層源碼開放,方便第三方在其上開發應用軟體。很快DOS上面彙集了超過四千個應用軟體,使得使用DOS操作系統可以實現更多的計算機軟體應用,這在當時足以左右客戶系統選擇的決策,而這還是在微軟幾乎分文未花的背景下實現的。反觀個人計算機的棋手-蘋果公司,雖然早於IBM推出其個人計算機,但是想軟硬體獨吞的胃口徹底葬送了其先行者的優勢,有限的應用軟體和功能使其在後面的市場競爭中迅速落敗。
當然蘋果公司的斯蒂夫.喬布斯後來吸取了這個階段的教訓,在iPad和iPhone的開發中也採用了開放模式,歡迎第三方開發其上的應用軟體,甚至提供平台採用跟開發者分利的模式銷售這些應用軟體,最終也取得了成功。
這個就是計算機領域中所謂的生態,這個模式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應用軟體開發面臨的極寬的面、巨額的資金投入和不確定的市場前景。因為計算機應用的面很寬,在開發任何一款應用軟體之初,沒有人知道這個應用是否會有市場,客戶是否會接受,是否會成功。因此通過開放的平台,整合社會資源,讓第三方在追逐各自利潤的過程中承擔開發的風險,豐富計算機平台的應用。事實上,應用軟體市場這個餅很大,沒有任何人或公司有這個能力把它全部吃下來。這個套路有點像當年漢高祖劉邦共天下的遊戲,以共同的利益吸引和整合各路諸侯亡秦爭霸。
從大的角度而言,這也符合中國傳統思想根據問題的性質和特點採取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也是經典的應對套路。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中國計算機行業要想自立生態,這個階段必須要有心胸的人物參與,正確處理行業的矛盾,聚全社會的智力資源實現產業突破。
推薦閱讀:
※李嘉誠成功背後有哪些故事?
※人放錯了地方 就是垃圾,選擇+努力
※為什麼房價這麼高?
※巴菲特應該向我學什麼?
※德國經濟(三):德國模式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