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攝影協調光比的前期方法有哪些?
引言
光比是攝影上重要的參數之一,指照明環境下被攝物暗面與亮面的受光比例。光比對照片的反差控制有著重要意義。攝影師為更好的控制畫面反差,引入了光比的概念。在風光攝影中可以理解為照片中最亮部分的與最暗部分的受光的比值。
值得注意的是協調光比並不意味著把照片每一個部位的亮度都變得一致,變得完全沒有光比,而是根據場景,根據實際場景來還原人眼的真實視覺,完全沒有光比,就以為著照片沒有反差,整張照片看起來很「平。這也是很多人抱怨直接用機內HDR或者PS的HDR後期合成功能做出來的照片很醜的原因,不是HDR的錯,是每一張這種大光比照片都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如何科學的處理「明度跨度」和合理的"安排明度「。
1.使用中灰漸變濾鏡
漸變鏡,在日落場景拍攝中, 通常用於協調天空與地面的光比,又可細分為漸變鏡GND和反響漸變鏡RGND。RGND 反向漸變鏡,屬於硬邊漸變,但又不像硬邊漸變那樣沒有過渡區,它與軟邊漸變鏡GND的區別在於GND是越往上越黑,RGND是靠近中部最黑。
日落後RGND0.9拍攝
反向漸變鏡和漸變鏡是協調光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是萬能,反向漸變鏡一般應對有地平線的場景,漸變鏡還可以應對一些沒有地平線的場景。在實際場景的應用上反向漸變鏡通常適合太陽剛剛落到地平線的那一時刻,而漸變鏡在太陽距離地平線還有15度~5度夾角範圍適用。之前在風光攝影流傳一個使用漸變鏡還是反向漸變鏡的法則:拍山用軟漸變(GND),拍海用反向漸變(RGND)。有一定道理,又不完全對。比如我們拍山的時候,很多時候在山谷里,仰視群峰,是看不到地平線的,太陽離地平線的夾角還很高,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使用漸變鏡。比如下圖,使用70-200,手持GND0.9拍攝。
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可以看到地平線,這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反向漸變鏡協調光比。
而我們在拍攝海景的時候,下圖《海枯石爛》,適用於使用反向漸變鏡,有地平線,而且太陽剛好在地平線的位置。
但是並不是所有海景都能使用反向漸變鏡或者漸變鏡來拍攝,比如下圖《恐龍探海》,海平面或者地平線以上有拍攝主體的場景就不能應用漸變鏡或者反向漸變鏡來拍攝。
如果強行使用GND就會變成下圖一樣石頭黑糊糊一片了。而我們人眼所看到的並不是礁石黑糊糊,使用漸變鏡協調光比的最終要達到的效果也是還原人眼視覺。
因此無論是反向漸變鏡還是軟邊漸變鏡對於協調光比都不是萬能的,要因地制宜。
2.搖黑卡
黑卡,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張黑色不反光的紙張遮住畫面較亮的部份,讓較暗的部份可以有較長的拍攝時間。而在使用黑卡的時候要輕微的晃動以免留下黑卡的痕迹, 所以黑卡技巧才會被稱為搖黑卡。
搖黑卡(台灣人發明的方法),難控制,需要長期的訓練,而且成功率不高,也不適用於所有場景,1/4左右的曝光也不適用,因為正常人也沒有那樣快速而精準的手速,用的人非常小眾),只適用於超長曝光,比如對地面測光需要18秒曝光,對天空測光需要6秒曝光,那麼我使用18秒的曝光時間,對天空部分搖12秒黑卡即可。在我們日常風光攝影實戰拍攝光影瞬息變化,這種低成功率的方法雖然可以省一塊漸變鏡的錢,但是也太容易浪費機會,錯過好的拍攝時機。因此本人也不推薦這種搖黑卡協調光比的方法。
3.機內HDR
高動態範圍圖像(High-Dynamic Range,簡稱HDR),相比普通的圖像,可以提供更多的動態範圍和圖像細節,根據不同的曝光時間的LDR(Low-Dynamic Range)圖像,利用每個曝光時間相對應最佳細節的LDR圖像來合成最終HDR圖像,能夠更好的反映出真實環境中的視覺效果。通過多拍一些曝光依次增大的照片,照片會依次變亮,換一種角度,照片所表示的細節會從亮處向暗處改變,如果能夠將這些照片融合到一起,用一張片來表示,那麼這張片就是HDR圖像了。
現在連手機都有機內HDR的功能了,相機的這個功能並不稀奇。以佳能的5DSR為例,這是一款將機內HDR按鈕直接做在單反上一款相機。
可以通過菜單設置相鄰拍攝兩張的曝光級數,最大可以達到3EV,通常來講連續拍攝三張,每張相差3EV就可以解決晨昏攝影大光比的問題,佳能的用戶也非常喜歡這個功能,可能是因為佳能祖傳CMOS動態範圍差的原因吧。之前我用5D3的時候就有了HDR功能,但是連續拍攝發現圖像不是完全對齊的,在使用這個功能的時候記得要把圖像自動對齊打開。
其實尼康用戶也有D-lighting這個功能,也是和HDR一樣,而且從直出的效果上看比佳能的視覺效果更加的自然,但是尼康旗艦機動態範圍真的讓這個功能顯得多餘,因為我接下來講的故事會讓你覺得「確實多餘」!
4.高動態範圍相機
這是大連一個正北方的一個機位,想要拍攝正北方都燒的通紅的火燒雲還是十分需要運氣的,這是2016年的一次颱風天氣,我就賭這次能燒的特別暴力。日落前來到機位,天空這時候還是有些陰沉,我用尼康D810試拍幾下,設置好參數,在海邊靜靜的等待火燒雲,心情是十分的忐忑,因為這個陰沉的,稍微有些」一線天「的天氣狀況介於」燒「與」不燒「的邊緣。到了日落時刻,沒見到任何」燒「的跡象,又等了10分鐘,天漸漸的暗下來,我覺得可能這次賭輸了,準備收拾器材回家了,結果天突然從底下映的彤紅,這真的來的觸不及防。可能太興奮,也可能是太匆忙,我趕緊拿起裝備,跳進海里(是真的跳進海里),抓拍向海邊湧來的大浪,一頓」啪啪啪「按快門!心想這回可拍到心滿意足的大片了,只顧」啪啪「,根本沒有閑暇去回放看拍成什麼樣。
結果回到家一看,黑糊糊一片,我忘記這個參數是我在日落前設置的了,火燒雲的時候已經天光很暗了,根本不適用這個參數,我的心是拔涼拔涼的。然後我用lr,強拉3EV曝光,並且陰影拉100到頭,這個畫質居然還不錯,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這回我的心才算放下。
留意紅圈的文件名,的的確確是同一張圖
如果810或者850和A7RIII這種動態範圍高的機器raw文件強拉就可以解決大光比的問題,D810/850或者A7R3 有高達14.8EV的動態範圍,最高欠曝五檔曝光都可以拉回暗部。 如果當時我用的是佳能5D3,後果可想而知,只能拍大腿了。也就是說高動態範圍的CMOS可以獲得更高的寬容度。值得注意的是動態範圍和寬容度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圖像感測器(CMOS)動態範圍是面向機器、面向信號系統在信號產品層面的概念。圖像感測器動態範圍以感測器的光強探測能力為基礎,以像素最大不過曝輸出為上限,以電路底噪為下限的曝光範圍。感測器動態範圍本質上反映的是信號系統的底噪水平。
圖像感測器寬容度是面向人類視覺、面向攝影應用層面的概念。感測器寬容度以人類視覺的圖像識別能力為基礎,以最大不過曝為上限,以可用畫質為下限的曝光範圍。即給予標準曝光,分別在過曝、欠曝時能拉幾檔可用畫質的曝光級數,它本質上的是可用畫質範圍。
5.包圍曝光拍攝
如果相機的動態範圍是固定的,比如上圖所示5EV,我們通過調整曝光參數,讓每一次拍攝+2EV,通過三次這樣的拍攝就可以獲得8EV的動態範圍,更大的明度跨度的圖像。
曝光包圍拍攝其實就是之前講過的HDR功能的「後期手動合成」的複雜化操作流程。這也是佳能用戶經常會使用到的一個功能。包圍曝光對於曝光級數的微調更加的精細,而且只拍原片,不進行機內自動合成。雖然看起來HDR更加的傻瓜智能,其實不然,大部分佳能用戶都不喜歡HDR機內自動合成的效果,都是通過包圍曝光,拍出原片,後期PS手動合成,這樣照片的可控性更高,效果更加的自然。而我們大部分風光攝影的時候,包圍曝光要配合直方圖一起使用,來確認是否包圍了住了全部的明度範圍。
比如上圖對天空正常曝光,岩石暗部溢出。
對岩石正常曝光,天空過曝。把兩張曝光值後期合成在一起,就有了直方圖明、暗都不溢出的合理曝光的圖片了。
那麼如何進行包圍曝光的前期拍攝呢?(以佳能相機為例)
包圍曝光這個功能也是佳能用戶經常會使用的功能,尼康或者SONY用戶很少使用,因為SONY或者尼康用戶經常用「堆棧」或者「raw強拉」來簡單粗暴的解決問題。尤其是SONY用戶,App直接帶機內堆棧,直接可以看拍攝效果,簡直太幸福了!
6.機內堆棧拍攝
很多人知道平均值堆棧,知道平均值堆棧可以模擬慢門效果,但是不知道堆棧還可以提高寬容度,來解決大光比。之前也講過寬容度的概念,是圖片畫質的可用範圍。
以相同曝光拍攝多張然後堆棧,相比單張拍攝,在動態範圍上沒區別,堆棧的意義僅在於降噪,這也是平均值堆棧的重要作用之一,而且可以發現執行完平均值堆棧之後照片的灰度更大了,照片暗部的彩色噪點也顯著減少,這就是說擁有了更大的寬容度,提高暗部的信噪比。但是通常的平均值堆棧需要前期和後期的配合,固定機位的連續拍攝後,需要PS里進行平均值堆棧處理。但是SONY黑科技最早把這一功能做進微單,並現場就可以觀察實時的平均值堆棧的效果。
就是這個平滑反射,就可以完美的做出機內平均值降噪,而下面的SKY HDR類似於佳能的HDR功能,可惜A7R3取消了APP功能,尤其是延時攝影功能,可以省一根快門線,間隔拍攝。
7.人工補光
此外,在拍攝夜景的時候,如果前景景物或者主要景物完全沒有任何光線,我們可以利用人工補光的辦法使主要景物有一定光線,協調了星空和景物的光比,營造出氛圍。如上圖我的一張作品《問天亭》,就採用了人工補光的辦法,利用電筒或其他燈光往亭頂上打光。
這裡要注意的是相機對燈光的感應比較靈敏,一不小心很容易補光補過頭,使景物過曝。如果不想又用到曝光合成,那麼你得十分注意補光的強度,而補光燈強度則需要不斷試驗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因為不同燈光的強度也不太一樣。此外冷光和暖光的效果也不同,所以你得決定那種類型的燈光適合你所要拍攝的景物。
這張就是用機頂閃光燈補光,光強度和光色溫都沒有控制好
實際效果並不如提高感光度來增加地景曝光更符合夜景氛圍,所以人工補光的這種方法也是因場景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的。有時候還可以在太陽下山後或者日出前先把地景拍好,保持機位不動,然後再去拍星空,蒙版後期合成來獲得更好的畫質。
總結
一切方法只是解決問題的途徑,最終使用哪種方法還是看解決問題的限定條件。
1.如果你手裡有D850/A7R3這樣的高動態範圍機身,就可以很簡單粗暴的解決光比這個問題,大部分時候只需要正確曝光,完全靠寬容度強吃,如果覺得強吃畫質不太滿意,連拍幾張,然後做個平均值堆棧就可以解決問題。
2.如果是佳能用戶就可以用包圍曝光和HDR來解決光比這個問題。雖然HDR不太自然,包圍曝光合成比較費時間,但是最終殊途同歸,也可以獲得高信噪比的圖片。
3.是不是濾鏡就顯得多餘了呢?還浪費錢!其實不然,想一想如果你是延時攝影用戶或者追求單張直出,GND和RGND是必不可少的攝影附件。
4.至於搖黑卡,真的覺得過時了,機會不是用來浪費的。
5.人工補光取決於所要拍攝的景物。不同景物可採用冷調或者暖調的燈光,燈光強度也要不斷測試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圖蟲、500PX、LOFTER、知乎、微博ID:Joyous周遊
極影AdventureX
極限挑戰
極致影像
極客分享
http://www.theadventurex.com
推薦閱讀:
※黑白Or彩色,你站哪一邊?
※拍雪景需要mark的幾個技巧, 和風向標一起二浪河拍起吧!
※【盤點】無人機攝影技巧(拍攝精彩鏡頭)(上)
※關於常亮燈,這兒有一些答案 | 答群友問
※千萬不要錯過雨天的拍攝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