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的我在想什麼

好像非常逃避我是20歲這件事。到了這一天,感受到的不是青春的美好,而是像被驚醒:我都二十了啊。

背後是恐懼。二十好像一個分水嶺,二十歲前,可以天真爛漫,二十歲後,天真爛漫都是一種不合時宜。

自媒體的迅猛發展,看著別人精緻的人生,別人的二十歲,不是沒有羨慕的。成功的人生被細枝末節放大化,身處大城市,名校就讀,聰明的頭腦,漂亮的臉蛋,奢侈品榜身,華服美宴不斷。羨慕也是那種望塵莫及的羨慕。

自己的二十歲好像是那麼的黯淡。將心中的沮喪按耐下,重新審視著自己的二十歲。

二十歲前,有孤勇,對於想要的不顧一切。二十歲後,有了猶疑。時代的焦慮下,試錯的成本太高,好像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著人生的軌跡,我們對人生的設定是不能犯大錯的。

我不認同那種成長會把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的觀點。二十歲了,應當對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思考。沒有喜歡討厭,只有需要不需要,需要的就拿來用。可以小清新,可以難得說情懷,但這並不能成為二十歲的主旋律。二十歲的你,大多選擇都是經過理性思考後做出的,才能對自己負責。一路上,縱然不免有過錯,但會少很多後悔。

對高中語文老師說的一句話深以為然:人要學會思考。有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思考越深入,越能擁有對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二十歲的我,在精緻生活面前會有點「小自卑」。但我慶幸我是個努力在學會思考的人。

二十歲後的我,是用思考踏踏實實走在地上的。

在奢侈品牌大行其道下,好像二十多歲的姑娘沒有名牌傍身就很沒有品味時,我知道我囊中羞澀,我不會為了別人眼中的品味去節衣縮食購買名牌。品味是用錢堆積的,奢侈品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我不需要用奢侈品去證明自己,它也無法證明。擁有與身份地位不匹配的奢侈品,只讓我感到惶恐。

在每一個美妝博主都告訴你,女孩要對自己好一點,好像不買貴婦護膚品就是不愛自己時。我對自己說,人無法抗衡衰老,如果我臉上有皺紋,我也只希望那時我的智慧能匹配的上皺紋。也當然要讓自己變得更加美麗,我會量力而行,我也只會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買最貴的。我明白,我不是個漂亮到能夠靠臉吃飯的人,而且我也真的對美妝護膚沒有太大的興趣,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在微博熱搜時時在變,好像閑時不刷下微博,不混跡於各個群里就顯得你與社會脫節時,我默默卸載了手機微博。微博很好,但我並不認為我有強大的自制力能夠不閑下來就去刷微博。電子媒體時代,我不會去拒絕媒體,而是將這種媒體途徑更好地讓自己利用。比如微博在我看來是了解新聞的最好途徑,所以我會在睡前打開網頁版微博看新聞。試問多少刷微博的人,能認真去看新聞內容,而不是被一個標題所吸引,然後開始高談闊論。卸了微博後的一大感受是,你對於這個媒體時代並沒有那麼重要,反而能更加專註於手頭自己該做的事情。

二十歲前的我,是個沉迷於看言情小說的人,沉浸在她愛他,他不愛她中無法自拔。二十歲後的我,慢慢的戒掉了這個愛好。戒掉是個非常自然而然的過程,只需要多看些名家的,品味自然上去。比如最近在看《鄉土中國》,豐富思想,開拓眼界的書帶來的快感遠遠比小說中的yy來的實在。小言並非不好,也有很多好看的我至今懷念。只是,再沉迷於這件事顯得不合時宜。

我愛自己二十歲後的會思考的頭腦。一路走來,有時想要成長的慾望愈加迫切,走入歧途的風險也就愈加大。能夠對抗走錯,試錯風險的,也只有不斷思考的頭腦。

我從前有將希望成長寄託於雞湯。喝著雞湯,熱血沸騰,雞湯催著人努力,好像你一懈怠就走向下坡人生,實在是惶恐。合上書本,卻還是打不起精神來學習,還是那麼喪,那麼頹廢。再與雞湯書里的努力一對比,更覺自己了無希望。

後來啊,不讀雞湯了。踏實去思考生活,才發現,首先是要問自己要什麼。想要的東西在那裡了,就制定計划去得到,遇到了問題就去解決。這樣的理性,摒除了雞湯中的任何一絲的感性,才是在你漫長的努力中,真正能夠支撐到最後的東西。

那些年度計劃有沒有鼓勵到你?這類我稱之為新型雞湯,比赤裸裸的舊版雞湯更加高明。這些計劃裡面總有一項是讀書健身,一年要讀幾百本書,要每天去跑五公里。

當然,我佩服這樣的勇氣,但我總對這樣感動自我的東西避之不及。為何,我對這種充滿功利性的讀書而要佯裝愛讀書這種心態深感不解。與此同時,我對讀書的態度正在改變。

讀書,我分為有用的和享受的。有用的就是覺得自己在某一領域想要提升,補充你認為自己需要的知識的讀書。這類讀書是會提升你的專業素養,需要日積月累。這種讀書需要用學習的態度認真對待的讀書。想要提升自己,讀多少都是應該的,用不著自我感動。

享受的讀就是讀書讓你感到快樂,你才去讀的。這個層面上,讀書跟刷劇,打遊戲沒有什麼不同,也沒有更「高貴」一點,只是放鬆自我的途徑。

但是,凌駕於這一切之上的是你的思考。對於書本內容的思考,將書本與現實相聯繫的思考,將書本知識融為你的思想。沒有了思考的讀書,是蠢而毫無用處的事情。

健身好像成了成功人士標配。但從我自身來說,跑步完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但跑步時真的是咬牙切齒,哭爹喊娘的。而且下一次去跑步前,也總要給自己做心理建設,鼓勵自己去跑步。跑步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件享受的事情,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身體素質不行,我需要跑步。堅持久了,有點習慣成自然的意味。

說讀書健身就是想表達,輕飄飄的文字能夠打動你,但是真正改變生活的是長久的艱難的堅持。

讀死書,照搬健身方法都是沒有用的,將人生的希望寄託於萬靈丹「讀書」上面更是本末倒置的,要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思維模式。

過了二十歲這一天,跟朋友開玩笑,真的要把找對象這件事寄托在父母身上了。母胎單身,我對於戀愛這件事有好奇,有期待。費孝通說:「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了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並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說是生命意義的創造。」

我期待愛情,期待理解與坦誠自我,期待精神交流,把酒到天明,期待未知的關係走向,期待學會愛,愛讓自己變得更好。我不怕傷心,不怕多付真心。奧登說,如果愛是不平等,讓我成為那愛得更多的一個。當看到對方的疲憊時,我能說,放心,有我在。

二十歲後,對於成功更加渴望。如果說二十歲前的推動力來自於外界的話,那麼二十歲後就是自己了。二十歲前可以肆無忌憚地賴著父母。二十歲後,父母能幫助自己的也越來越少,看著他們,也會問問自己能夠給他們些什麼。我是一大俗人,我首先追求的就是世俗意義的成功。別跟我談理想,談情懷。對於這些看似美好的詞,飄在天上的詞,我是望而卻步的。王小波說,知識分子的批判火力對兩類人最為猛烈:一類是在校學生。同理,沒有必要對年輕一代苛刻,喊著大不如從前,要求年輕一代努力,為大時代而努力。對於這些口號,我總是感到畏懼。我對於時代責任感的理解是只要在踏實,理性地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義務,就是無愧於心的。甚至是少談責任,義務,沒有了經濟基礎,什麼都別談。二十歲,小清新也是可以有的,但身上的擔當更要與年齡匹配。

所以,二十歲後的我的焦慮更多了。對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感到時常懷疑,對所做的努力是否有效感到慌張。這種焦慮,不是當下販賣的焦慮。現在販賣焦慮這麼成功是因為不缺觀眾,或許不該怪販賣焦慮的人,該怪的是沒有自己的思考,由別人牽著自己的情緒走,甘心讓別人給自己貼標籤的人。曾經的我畏懼焦慮這件事,二十歲,終而能明白,江湖何處有樂士,只要有期待,焦慮就正常。

希望二十歲的我們即使一無所有,也有擁有自己的思想,會思考。後二十年,以一無所有,換取所有。


推薦閱讀:

那些讓少年難忘的動畫 那些至今猶存的情誼
一個女生如果你能回到20歲,你最想做什麼? ?
你是如何看待或評價綠亦歌的?
寒假後你也許會感覺好一些
講一講自己錯過的校園愛情,不管哪個年齡階段?

TAG:二十歲 | 青春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