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身談理財,希望我的過往可以讓你早點覺悟
目前從事的是理財工作,所以開始接觸理財的圈子,才發現,人不理財真的財不理你,感嘆很深,如果早點有理財的意識,現在生活也許會更輕鬆一些,所以人生各個階段,即使在校園,要多接觸理財,與時俱進,用理財的思維來看待事物。
2014年畢業出來的我,從事了本專業(模具設計)5個月就棄坑了的,因為當時看來,模具行業不適合我,無論是生活圈子還是接觸的群體,所以很果斷棄坑,從事銷售工作,其實也是被我女朋友慫恿去的,一開始是很不太情願的。
也可能是命比較好吧,找到了被譽為銷售入門的好工作——電話銷售,從事的是網路招聘的工作,這家公司是被譽為電銷界的黃埔軍校,從入職培訓到自己開發業務,一直在不斷學習培訓加強鞏固,所以練級了比較不錯的銷售底子,但我說的銷售底子僅僅指電銷的話術,意識,膽識,技巧,跟進等等,在入門級里一定是算及格的。
為什麼說人不理財,財不理你呢,很簡單,從我在大學開始,每年的利是紅包還有私房錢都是存銀行卡活期的,現在回想下,在交到女朋友前已經有將近3W了,但是大三交了女朋友後(現在的老婆),就直線下降了。3W的本錢,4年時間,如果利用好,不說多的,以我現在的觀念,隨便投資個年化在7-9%的理財產品,幾年下來就可以賺到1W了,這是第一個為什麼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再繼續看,我從15年年中--17年年底,將近2年半年時間,一直從事的是電銷工作,平均薪資不高,也就5K左右,時高時低,不穩定,也是自己水平太差了,哎,不怪別人,不過現在看來,銷售講究的是資源,當時公司的資源需要拍賣,其實在大方向來說,只要謹慎拍賣,也算投資的一種,並且投資的回報是很高的,我舉個例子,拍賣一個資源第一次可能要簽單利潤的50-70%之間,等於是只要你選好資源拍賣,第一次簽單就可以抵掉拍賣錢,再賺30-50%,再到第二次簽單就可以純賺100%,所以這個投資的回報率是非常高的,在那個公司,平均每次簽單的利潤在800-1000之間,簽單頻率大都是是1年一簽,高的可以更高,利潤可以更多。相當於當時如果可以看透這個規則,只要投入1W的本錢,2年時間裡就可以賺到2W-3.5W之間,以當時我的本錢還有本地人優勢,投資2W在裡面是絕對沒問題的,再加上自己開發的新單能力,月薪平均8-10K是絕對沒問題的。3K一個月的差距,摺合算2年時間的話,這裡面我就損失了6W多了。所以這也我歸屬為投資的理念之一,在那家公司工作將近3年時間,本來可以將利潤最大化,我卻錯失了這個機會,但如果當時的我有投資理財觀念,就一定會投入,因為這樣的複利太豐厚了,幾乎無風險(到期就談)
這就讓我總結了個結論,給大家分享下:每當你去到一家新的公司,只要這個公司乾的不是違背良心的事,當你看透了公司的運作跟遊戲規則後,該出手時就出手,如果想謹慎點,再諮詢下老員工,就穩妥很多了(老江湖可能就不適用了)。就是第二個為什麼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最後就是我現在的工作,17年底入職的,屬於一個互聯網+電商的平台,裡面有一個金融埠,我就是就職於該金融埠負責拉投資的。首先我這個人是屬於數據黨跟技術黨的類型,為什麼這麼說,我很喜歡透過現象看本質,研究最裡層的運作模式跟數據情況,因為只有數據是最真實的,這也是我離開上一家公司的原因,因為那家公司雖然可以賺錢,但是公司幾乎已經沒有前景了,再過幾年,絕對會苟延殘喘的,無論從數據還是用戶量還是企業量,每年都是下滑趨勢,對於我這樣的數據黨,雖說干一行愛一行,但是確實愛到有心無力,所以就放棄了,並且一開始錯失了最佳的投資機會後想再投資,你就會被公司綁死,因為複利需要時間,沒個兩年你不賺夠是不會撤出來的,再在那家公司做2年+的時間,我是覺得沒必要,學到的已經學到了,所以該走就走,很果斷。
現在我說下為什麼我要選金融行業從事。首先,剛剛上面我說了我是本地人,有本地優勢,我覺得人要從事一份職業,特別是換行業的職業,一定要選自己有優勢的,不然真的是從頭開始了,其次在原來的職業的基礎下,結合自身的優勢,我覺得金融理財是很適合我的,自己對這方面也有興趣,做好了還是很賺錢的,所以該入行就入行。能找到這家公司也是挺好運氣的,是在招聘網裡自己找到的,當時看到公司的簡介還有文化,覺得跟自己的三觀是完全一樣的,也很新穎,就面試了,面試後就更加加強了我要加入這個家庭的決心了。
給大家介紹下,公司是做塑化產業鏈的,我以前學的是模具,也有接觸塑料,首先知道塑料的市場是很廣的,其次公司經營8年時間了,在當地已經稍有名氣,在互聯網+的塑化界更是龍頭了,老闆是從保安開始一路屌絲逆襲的,老闆對創立公司的願景是加速塑化行業流通速度,讓內耗更低,利潤提升,理念是非常好的,也符合國家的大方針政策,助力實體經濟,從大方向看,公司的運營模式跟發展方向都是好的。再動這個理財項目說,首先是安全,什麼坑蒙拐騙的事我是不會碰的,其次是收益有優勢,年化在9-13%之間,比市場上絕大部分的的理財產品都有優勢,最後是靈活,存期是0-6個月之間,提前可以取出,扣1%手續費。可以說在當時入職的我的理財觀念里,這個產品是在市場是是有絕對優勢的,我寄予的希望非常大,甚至還沒上班就開始想快點上班,一開始跟我家人說的時候,都以為我進了傳銷....想到現在他們還是把我當小孩子,略有失望,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已經算半個老江湖了。
我呢,一直是致力於做一個正路銷售,希望在自己提升的同時,幫到自己的客戶。有句話叫只能銷售好產品的銷售不是好銷售,我承認自己不是好銷售,還在銷售的路上,還很漫長,但是好的產品也存在弊端,像我這個產品,首先屬性屬於互聯網+電商的衍生品,商業模式屬於B2C2B,跟傳統的P2P還有銀行理財,股票,貨幣基金有本質的區別,安全各方面是很到位的,收益也是可觀的,因為按照複利公式算,12%的年化,你的資產只需要不到8年時間就翻一翻了,是很可怕的。
所以總結下,到現在這一刻,我回顧了下自己的大學4年到出來工作3年,如果我在大學期間就開始有理財的意識,那大學期間我可以把3W變4W,這個是可以做到的,並且幾乎是無風險,這裡有1W的落差,再到出來第一份正式工作,電話銷售,如果可以有理財觀念,去算一下公司運作模式下複利的數據,我相信一定會投入,從平均5K提升到8-10K是可以的,算均值的話,這裡的資本落差就是6W。
並且這個只是我的個人收入,我在2016年底就在家人的幫助下買了一套小房子86平的,總價是90多萬,均價1.1W,貸了一半,跟我老婆一起還款,家裡湊了40W的首付。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房價一直在飈,我可以很負責得告訴大家,這個房子是我在飈價後買的,這房子16年底1.1W,但是在15年底只需要6000-7000一平,幾乎是漲了一倍,其實15年底我也是有打算買房子的,當時錯信了家裡人的「一定會降」的理論,結果吃了大虧。這個其實也是跟投資理財觀念脫不了關係的,如果當時可以自己分析局勢,了解房價走勢,隨時可能也是會在漲價後買,但是吃的虧不會這麼多。這裡凈算虧了起碼有20W(現在房子已經1.6-1.8W均價了)
還有我老婆的資產,如果合理配置,我感覺數字不會比我少多少。所以綜合所有,我想說的還是那一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真的,理財是個概念性的問題,不論貧富,都需要理財,不求錢賺錢,只求跑過GDP,想想我當初3W塊放銀行活期,這是腦子秀逗了,有理財思維跟沒理財思維得人是看事物的觀念是差天別地,當然,我指的是穩健理財,不是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哪一種衝動的理財。
所以,儘早理財,可能我就是你的開路人
推薦閱讀:
※五年賺三億!萬達之後,華彬11.5億出售倫敦房產,神秘港資接盤
※40年量化研究告訴你如何全球資產配置
※論橋水的「風險平價」理論和東坡肉的關係
※【債券日評】20180131 什麼是好價格
※如何判斷ofoD輪融資4.5億美金的數額是否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