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愛國主義
伍子胥攻破了楚國都城,報了父兄被殺之仇,卻受到昔日好友申包胥的責備。在我看來:伍子胥和申包胥正如慶忌和要離或者說像是李雲龍和楚雲飛大家是不是會更熟悉些呢?就個人私交而言他們可謂惺惺相惜,遺憾的是命運之神就是要安排他們成為對手。奇怪的是申包胥只責備伍子胥挖掘楚王屍身鞭屍一事做得太過,卻並沒責備曾經身為楚國人的伍子胥是「楚奸」,那麼伍子胥身為楚國人領著吳國大軍滅楚的行為到底算怎麼回事呢?
春秋戰國時代的愛國主義理念和我們今天有所不同:我們今天更習慣於說國家,而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更習慣於說家國。當時人們的愛國之情是自下而上的一種自發情感——一個人首先愛的是他的家人,其次是他的家鄉,然後才會推廣到整個國家。對伍子胥而言:父兄被殺滿門被屠這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以當時人們的觀念來看:伍子胥報仇名正言順,況且那個年代別說身負血海深仇,其實為了謀個好前途出仕異國之人多如牛毛——百里奚、蹇叔、孫武以及後來的范蠡、文種、商鞅、張儀、李斯......哪個不是出仕異國而大放光彩?當時的愛國主義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鄉土情節,人們愛的是生養自己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而不是某個政權。
雖然當時的人口流動如此頻繁,但那只是對那些周遊列國的精英人士而言,其實絕大多數老百姓還是固守鄉土的,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樸素自發的發源於鄉土情節的愛國主義思想正在形成。恰恰是這種愛國主義思想挽救了幾乎面臨亡國危險的楚國,使得楚國撐過了最為艱難困苦的歲月,最終躋身戰國七雄的行列。戰國時期楚威王回憶起春秋時代吳楚柏舉之戰後楚國的危局,於是問大臣莫敖子華:在這世上有沒有不圖爵位的封賞、不圖俸祿的獎勵,而只為國家命運擔憂的人。莫敖子華以楚國歷史上的幾位傑出人物的事例做出如下回答:
在這個世界上有為官清廉、安於貧苦,而為國擔憂的人;有提高他的爵位、加厚他的俸祿,才為國家擔憂的;有刎頸剖腹,眼睛一閉永遠離開人世,不求私利,而為國擔憂的;有勞累其身體、苦愁其心志,而為國擔憂的;也有不圖爵位封賞、不圖俸祿獎勵,而為國擔憂的。
從前令尹子文天還沒亮就上朝,天黑了才回家吃飯,吃了早飯不考慮有無晚飯,家中沒一月的存糧。所以那種為官清廉、安於貧苦,而為國擔憂的人就是令尹子文。從前葉公子高出身在村野而有柱國之才:他平定了白公發動的叛亂,穩定了楚國的局勢,發揚先君的德業達到萬里之外,四境不受侵擾,聲名不為諸侯所挫。那時天下諸侯不敢興兵南犯,葉公子高受封田地六百畦,所以說提高他的爵位、加厚他的俸祿,才為國家擔憂的人就是葉公子高。
從前吳、楚兩軍於柏舉對壘,楚將莫敖大心拍著車夫的手說:「楚國亡國的日子到了。我將深入吳軍之中,你能打倒一個敵人、抓住一個敵人,以此來幫助我,楚國大概還有希望!」說完就沖入吳軍陣中血灑疆場。所以說那種刎頸剖腹,眼睛一閉永遠離開人世,不求私利,而為國擔憂的人不正是莫敖大心嗎?
與莫敖大心一同出征的申包胥說:「我如果披甲執戈沖向強大的敵軍而戰死也救不了楚國,不如奔赴別國去求救兵。」於是他帶著乾糧偷偷上路,一路上跨越高山峽谷,走破了腳底、磨破了膝蓋,七天後來到秦國。他跪在秦國的宮殿上一動不動,只是晝夜哭泣,請求秦國發兵救楚。在秦國沒答應他之前他堅持不吃不喝,直到暈倒在秦國宮殿之中,這才求得秦國的救兵。難道申包胥是貪生怕死之輩嗎?如果是,他何以能忍受艱難困苦乃至絕食求援呢?所以說勞累其身體、苦愁其心志,而為國擔憂的人正是申包胥啊!
沒等秦國的救兵到來,吳軍就攻破了楚國的都城,楚王和大臣們紛紛出逃,百姓流離失所。正在與吳軍混戰的蒙縠撇開吳軍,跑回都城將被楚王遺棄的國家的法律典章搶救出來,隨後歸隱山林救濟流民興辦教育。楚國復國後因為典章制度的缺失造成國家管理的混亂,這時蒙縠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典章獻上。楚王大喜之下打算給他封官晉爵,他卻說:「我是國家的臣子,不是君王的私人奴僕,只要國家不亡,還怕沒有國君嗎?」於是離開朝廷,重新隱居。所以不圖爵位封賞、不圖俸祿獎勵,而為國擔憂的就是蒙縠。
事實上柏舉之戰後的楚國真有亡國之危,而楚國之所以度過那段艱難歲月並最終成功躋身戰國七雄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有這些愛國者的存在,這些人正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先輩。
推薦閱讀:
※為什麼希特勒要瘋狂殘害猶太人?
※長夜短假與我常在,10部好看到螺旋爆哭的藝術紀錄片
※戲說乾隆曹大人是誰的人?
※英國的博物館是如何構建歷史記憶?
※文物002.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丨風華絕代的「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和他的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