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國剛:都已經「地球村」了,地域歧視為什麼還在繼續
厲國剛:都已經「地球村」了,地域歧視為什麼還在繼續
網路上流傳有各種鄙視鏈:相親、高校、電視劇、電影、遊戲、服裝、聊天工具等等,幾乎沒有什麼領域是不存在鄙視鏈的。地域鄙視鏈是其中的一項,B省人歧視C省人,在A省人面前卻被歧視。
說起地域歧視和偏見,我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發現這事,從小到大,一直都有。
記得小時候,一個村裡的同學會給別人取外號,互相之間有點小矛盾,或者想要激怒、羞辱對方,就會喊他的外號,對方聽到後就會很生氣,於是一場唇槍舌戰就開始了,甚至大動干戈,彼此掛了彩,才肯罷休。
在鎮上讀初中的時候,來自不同村莊的同學,彼此之間會有偏見,說某某村是什麼,另一個村又是什麼,就像給人取外號一樣,給各個村莊也取了個外號。一旦出現了矛盾,就會用外號對罵,甚至來自不同村莊的同學偶爾也會打打群架。
(攝影:厲國剛)
到了高中,地域歧視就擴大到了鄉鎮,或者是某片區域。由於我們那個縣,組建的歷史不長,由鄰近幾個縣的多個鄉鎮集合而成,根據方言、文化習俗等可以分成了三四片,同一片的同學會覺得比較親近,與其他片的同學就會顯得較為生疏和有些隔閡。由於學校在縣城,其他鄉鎮的人在縣城的同學面前,無形中都會矮一截。不過吵架、打架是不會了的,估計大家都忙著準備高考。
到了大學,出省就讀的人,會遇上省際的地域歧視,在數量佔優的當地同學面前,來自其他省份的同學都會顯得相對弱勢,即便是來自大都市,也會勢單力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有些省市相對友好一些,有些省市則歧視會重一些。在我讀大學的城市,當地人會認為來自其他省市的人都是外地人,不會說他們的方言,就會被歧視或嘲笑。
工作之後,網路上有人一提到H省人,跟帖中就會有不少鄙視的文字。如今,網路上有了新的歧視目標,轉向了D地區的人,有很多梗在傳。不過,我的同事和朋友中就有多位來自這些地方的人,我並沒有覺得與我們有什麼不同,難道是我遇上都是好人?我現在工作的城市,生活了好多年,覺得挺友好的,但是依然聽到有人說存在地域歧視現象。
(攝影:厲國剛)
在群里,有人是這樣說的。@腿腿二:在公交車上要是不小心踩了一腳,對方就會一直嗶哩嗶哩地說你們這種人怎麼怎麼樣,當地大媽大爺自身優越感挺強噠。並且感覺同班的本地同學從小就有這樣一個觀念:除了北上廣和他們,其他都是鄉下人。
我想有這種看法的人,應該不是個別,地域歧視具有普遍性。但如今有了網路,已經是「地球村」了,別說不同省,就是不同國,都互相交融,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地域歧視?
@Elodie:地域歧視源自對地域的刻板印象。
@腿腿二:當地人自身的優越感,地域格局小,心理格局不夠大。
客觀地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在語言、文化、習俗、容貌等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各地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也有不同。因此,不同省市的人整體上而言存在區別也是一個事實。但是否因為有不同,就可以對他們加以歧視?
並且一個地域的人也不是鐵板一塊,每個地方都有好人,也有壞人;有文明的人,也有相對野蠻的人;有守法的人,也有幹些違法勾當的人,是否遇上了一個不爽的人,就可以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
地域歧視不是現在才有,只不過在網路時代,由於相同看法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從而會把一種聲音放大。如果有人發了個貼,說某某省的人如何如何,其他有相同、相似看法和遭遇的人,就會跟著吐槽。吐槽的人多了,這種印象就刻板化了,成了一種偏見,歧視就會貌似有了更大的事實基礎。
(攝影:厲國剛)
地域歧視是建立在優越感基礎上的,而這種優越感主要取決於經濟因素。由於不同省市經濟開發、對外開放的政策力度、時間早晚存在差異,中西部與東部,南方與北方,不同省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地域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所謂財大氣粗,身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省市的人,在有形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優越感。
在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下,房產變得越來越重要。不過,各地房價的差距在拉大,存在一二三四五線,乃至十八線之分。一二線城市都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越排在後面的地區,房價越低,相對來說,也越不發達。因此,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在階層固化的同時,地域身份將會固化。由於房價高低不一,不同地區的居民擁有的財富差異很大,地域歧視有可能會轉向不同等級的城市歧視,一線鄙視二線,二線鄙視三線……以此類推。
不管是地域歧視,還是城市歧視,最根本的不在於文化、道德上的一些陋習,而是地域和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果有一天H省人整體經濟水平提升了,成了最富裕的地區,其他省份的人還會歧視他們嗎?
(作者:厲國剛,「微觀大道」公眾號原創作品123號)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微觀大道。更多精彩內容和互動交流。
推薦閱讀:
TAG: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