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漢字從右至左豎著寫?什麼時候改成了從左到右橫著寫?

中國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變成現在這樣從左至右橫寫,其實是近代幾十年前才發生的事,在此之前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中國人都習慣於使用自上而下從右至左的書寫方式。

那麼,為什麼中國是這種豎寫左行的方式呢?又是在什麼時候正式改成了橫寫右行了呢?

其實,中國書寫方式的選擇,首先取決於他的載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人所用的書寫載體主要是竹簡。用繩線將一片片竹簡連起來,在上面寫上字,然後卷吧卷吧,就成為了「一卷書」。竹簡書寫時一般由右邊展開至左邊,閱讀時也是左手展卷,右手合卷。

你可以想像一下,用竹簡的書寫是不是「從右到左」最舒服?如果從左到右,未卷開的部分總是擱在手臂下面,寫字就會變得十分的不便(左撇子除外)。

這就是中國古代書寫從右到左豎著寫,而不是從左至右橫著寫的起始原因。

中國竹簡使用的年代,主要是從春秋戰國至魏晉這個時期。隋唐則是竹簡和紙張、絹帛的過渡期,宋以後,用紙張就成為了主流。竹簡使用的這個年代,約經歷了一千多年時間,橫跨了中國歷史從「少年」走向「成年」的時間,時間也已經長到能足夠融入到一個民族的基因中了(春秋以前的甲骨文、金文有左行也有右行,而且當時的文字記錄還只是極少部分人的特權)。

於是,即便是宋以後紙張成為書寫的主要載體,人們還是習慣性的按以前的方式書寫:從右到左,從上到下。這大概是因為即沒有外界的刺激去改變,也可以和古籍保持一致,更加符合閱讀和書寫的習慣。

直到1840年廣州一聲炮響,天朝上國的迷夢被打破。外界的刺激以一種更文明、更強大的形態出現,於是近代中國開啟了百餘年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技」的層面,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術」的層面,最後到「兩個賽先生」的全面學習西方。人們的觀念也漸漸發生改變,主動去和世界接軌。

具體到語言文字,經歷過白話文運動、簡化字運動等等一波又一波浪潮,古代文言文的書寫習慣,也慢慢的開始了向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式過渡。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50年代初,由郭沫若、陳嘉庚等人提議,將漢語從豎寫左行改為橫寫右行,書寫習慣的開始正式定調。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會又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建議全國印刷品採用橫寫印刷。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和各大地方黨報開始正式改為橫排右行,報面上僅有少部分標題和文章採用豎排。

至此,傳統的書寫方式才正式發生轉變,從古代的從右至左豎著寫,變成我們現在從左至右橫著寫了。

推薦閱讀:

淺談歷史研究法
祖龍設法,儒家應運
被戴綠帽子的古人有哪些?
漢武帝的功過都有哪些?
寰行中國橋 | 最寫意的中國橋

TAG:漢字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