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簡史——人民篇(四)

美國的獨立:革命

在這橫跨洪水架起的簡陋橋畔, 他們的旗幟在四月迎風招展, 被圍困的農民們曾站在這兒, 打響的槍聲讓全世界都已聽見。 ——引自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康科德讚歌》

儘管革命貫穿於整個人類歷史,不過到了二十世紀,革命才變得更為普遍。在二十世紀,許多國家通過某些形式的革命發生了變化,包括俄國、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匈牙利、古巴和剛果等國。 因為如今世界各國的命運已變得如此密切關聯,所以每一場新的革命都會讓世人憂慮關注。由革命引起的問題從來不會得到輕易解決,反而在如今這個世界上變得更為複雜。美國及前蘇聯——它們本身就是革命的產物——就常常迅速採取行動以影響事態,這麼做,不但是為進一步加強其國家政策,還為遏制那些威脅世界安全的火苗。 在諸多殖民地革命中,第一次殖民地革命是美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革命。不管正確還是錯誤,美國革命一直以來就被視為一種革命的模式和理由。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的政治家們為了讓「事實服從於一個公正的世界」,他們發表了《獨立宣言》,將清教徒當初在這片大陸上宣揚過的理想付諸實踐,並為其它土地上人民的革命樹立了榜樣。但是,新世界的居民仍有使命要去完成,因為其使命已由當初的維護宗教基石轉變到了捍衛基本人權。

美國革命的起因

在歷史學家們當中,任何革命的具體原因通常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但觸發革命之直接事件的背後原因,卻是經過許多年才積釀而成,最終導致革命徹底爆發。在美國革命中,導致革命爆發的原因可追溯到新世界最早期的英格蘭殖民地和這批殖民者在此開始新生活的歷程。

一位美國人提出的觀點

約翰·亞當斯,一位領導美國革命的參與者,提出過一個重要問題,他寫道:「然而我們所指的美國革命意味著什麼?難道是指美國戰爭?」他接著回答了他所提出的問題,「這場革命在戰爭爆發前就已經開始。這場革命存在於人民的頭腦和心靈當中。」如果亞當斯所說正確,那麼我們應該試圖揭示是什麼力量助長了殖民地人民革命思想的形成,並最終導致與大不列顛斷絕關係。

【環境的影響】當第一批移民抵達弗吉尼亞和馬薩諸塞時,他們面對的是與他們所熟悉的歐洲完全不一樣的荒原。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征服自然環境。他們清理了土地,建造了房子,最後建立了殖民地,但荒原邊疆總處於最後一塊建起的殖民地之外。 邊疆生活是孤獨、與世隔絕的。鄰里之間通常相隔數英里之遠。定居者必須養活、掩護、保衛他們自身,他們的家庭幾乎沒有任何援助。殖民者們每天的邊疆生活所面臨的挑戰就是依靠自信和獨立去解決生計問題。不過當他們遭到來自印第安人進攻的威脅時,他們就會團結起來。在危機來臨時,及時合作成為邊疆拓荒者們的重要特點。 美洲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土地。土地,在歐洲非常珍稀,在新世界卻可大量利用。移民者可經常遷居,直至找到一塊理想的地方,建立農場,自謀生活。因為有那麼多的土地和機會可供遷居發展,殖民者就有理由保持樂觀。當他們清理了土地,修建了道路,他們便建立了新的定居點,發展的跡象便顯現出來。 不但地主和農場主樂觀,連勞動者也樂觀。因為大多數人從事農業,賺工資的勞動力則供應短缺,技術工人可為自己的勞動服務要求到不錯的報酬。移民們一無所有地來到美洲,除了希望在這樣一個「不錯的窮人的國家」里找到一份工作。

【殖民地的多樣性】在經歷了危險的航海而抵達美洲大陸的那些人當中,有希望者,有冒險者,有受迫害者,有分歧者。與清教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些只為了尋求物質財富,像來到弗吉尼亞詹姆斯鎮的第一批移民,他們因種植煙草很快就發達起來,喬治·卡爾弗特所發現的馬里蘭成為了天主教徒的一塊殖民避難地。十七世紀二十年代荷蘭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的建立為這塊土地帶來了另一個民族。威廉·佩恩於1681年找到的賓夕法尼亞為遭到迫害的貴格教徒提供了一處避難所。 那些無法遵從某塊殖民地所確立的信仰和習慣的人,可尋求其它的接受方式。由更為傳統的修道士組成的小團體為殖民地的宗教增添了多樣性。漸漸地,個人追求自身信仰和習慣的權利開始越來越廣泛地得到了承認。 雖然大多數殖民者是英格蘭裔,但法國裔、德國裔、丹麥裔和蘇格蘭愛爾蘭裔殖民者也越來越多,其它那些民族的移民讓殖民地的特徵發生了變化。殖民地中那些非英格蘭裔移民不像英格蘭裔那麼效忠於他們的祖國。這些少數團體特別關注殖民地政府保護他們的利益。

【有益的忽視】在最初的一百五十年里,美洲殖民地是在英國政府一般抱著有益忽視(salutary

neglect)的姿態下發展。部分原因在於英格蘭把殖民地視為荒原的不文明的邊遠居民和渣滓的居住地。將罪犯、妓女、乞丐運往新世界,使得有些英格蘭人把殖民者稱為「罪犯種族。」 在殖民地的那段大部分時期,英國政府先顧及的問題並非是一塊遙遠土地上的發展問題,因為殖民地距離三千英里之外,穿越大西洋傳送信息就要花上數月時間,英國政府實質上不可能對它們進行直接控制。 可是,來自大不列顛的移民卻帶來了個人自由、代議制政府和法律至上的傳統。當他們組成議會,選舉同胞殖民者代表制定法律時,這些傳統顯而易見地在清教徒事業和其他殖民地中產生了影響。正如愛德蒙特·布克,一位革命期間的英國政治家所聲稱的,殖民地人民「不但要致力於自由事業,而且要根據英格蘭人的觀念和原則來發展自由事業。」

不列顛帝國

儘管許多學者接受約翰·亞當斯的觀點,即美國革命實質上在殖民地內部興起,不過也有學者將其視為不列顛帝國內部引起的問題。根據這些學者的觀點,在對英格蘭就殖民地問題作出結論時,必須謹慎考慮到殖民地和其母國之間的關係。

【帝國的經濟】在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紀,世界上那些居於領先地位的國家——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忙於爭奪土地,建立殖民地,以便為確保它們本國產品提供原料和市場。這種殖民行為背後的經濟原則稱為商業主義。根據該原則,先進國家佔領殖民地的好處在於既可以保護殖民地免遭敵對勢力的侵犯,又可以確保本國產品的市場。通過控制殖民地的生產和貿易,每一個帝國都希望取得世界貿易的領先地位。 這種商業規則支配了母國和它們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十七世紀後半期,不列顛通過一系列航海法案,要求其殖民地的商業往來限制於英國船隻之間(殖民地船隻被認為是英國船隻);所列舉的殖民地生產的商品包括糖、煙草和靛青等只能夠運往英國或其殖民地;為防止啟程港發貨人逃避付款,又對某些殖民地出口商品的關稅做出了規定。 在這些規則下,殖民者獲得了他們的原料在英格蘭的貿易壟斷,但卻被迫以比其它地方更低的價格出售他們的商品。為保持巨額利潤,英國商人把持了英國在美洲的進口貨。此外,殖民者被禁止發展以製造業和農業為基礎的多元化經濟,因為英國製造商想把殖民地作為傾銷他們產品的一塊市場。 重商主義的支持者們認為母國的繁榮會滲入並影響到殖民地。可是母國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許多殖民者便不滿於英國的這些限制了他們經濟發展的政策。

【帝國的管理】當英格蘭移民開始在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時,不列顛政府在管理殖民地方面並沒有明確的政策。儘管殖民地為不列顛政府所忽視,但它們還是建立了按不列顛慣例的政治制度。 名義上,不列顛政府(包含君主和議會)管理所有的殖民地事務,但實際上通常由美洲殖民者管理他們的政治事務,即便殖民地之間自我管理的程度有所不同。地方長官是每個殖民地的首席官員。在皇家殖民地中(由國王和其大臣直接統治),地方長官由國王任命;而在私人專屬的殖民地中(即在國王特許下,由私人建立並管理的殖民地),地方長官由那些持有國王特許狀的人來任命。有兩塊殖民地——即羅得島和康涅狄格——則根據它們自我管理的許可程度來推選地方長官。 為企圖加強對所有殖民地的控制,在十七世紀後期,英國國王(通過他的大臣)開始將私人專屬的殖民地轉變為王室直轄的殖民地性質。到了1750年,十三塊殖民地中有八塊是王室直轄的殖民地。 殖民地大會是殖民地內部自我管理的機構,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的移民將其視為他們特殊利益的保護者。殖民者牢牢抓住了有益忽視時期的機會,加強了殖民地大會的實力。 雖然殖民地大會屬於立法機構,但其制定的法律須經地方長官和英國國王的批准。英國國王批准了百分之九十五的殖民地法律,但其名義上的控制仍引起了許多殖民者的不滿。大會真正的力量是靠了它「資金實力」。地方長官的薪水取自於殖民地的稅收,而大會卻控制了殖民地的稅收。此外,地方長官為派某些用場想要撥款,他就必須得到大會的支持。 處在英國國王和殖民地之間的地方長官,其為難之處就是得盡量取悅兩者。他被要求執行王位上那個人的命令,然而他又得依靠大會的合作和財政支持。當殖民地和不列顛之間引起爭執時,地方長官必須充當王室的官方代表。如果王室方面少發布些命令,這套制度尚能正常地運轉。

帝國之間的衝突

在瘋狂爭奪勢力和財富的過程中,不列顛帝國從1607年只有一個殖民地,至1763年後擴張到了十三個殖民地。在十七世紀八十年代至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的那段時期,不列顛和法國之間的殘酷爭奪導致了四次戰爭,雖然這些戰爭主要在歐洲進行,不過最後一次殘酷爭奪卻在美洲進行。

【英法競爭】和在舊世界一樣,不列顛和法國也在新世界競爭。為了控制大湖區和哈德森灣利潤豐厚的皮毛貿易以及紐芬蘭海岸豐富的魚水資源,它們互相競爭了幾十年。法國深入北美內地,根本興趣不在於定居,而是為尋求皮毛。英國卻將出現在俄亥俄峽谷的法國人視為對英國殖民地的明顯威脅。因為法國在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建立了殖民地,從而滲入了英國殖民地西部邊緣領土,這不但完全包圍了那些殖民地,還從戰略上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

1749年,一群弗吉尼亞投機商從英國國王那裡獲得了對俄亥俄峽谷200,000英畝土地的所有權,於是委任年輕的喬治·華盛頓前去視察、勘查這片政府授予的領土。華盛頓在報告中指出了法國人在該地區建立的殖民地比他們所想像的還要穩固。

1754年,華盛頓帶領一支150名弗吉尼亞民兵組成的別動隊返回俄亥俄峽谷。在距離杜肯思要塞(今匹茲堡)大概四十英里處,他們同法國人展開了交戰。由於法國人增援部隊數量遠多於華盛頓他們這些人,法國人輕而易舉就打敗了華盛頓和他的隊伍,不過法國人允許他們返回弗吉尼亞。由於那次小衝突,一場「為了帝國的偉大戰爭」便爆發了。

【為了帝國的偉大戰爭】法蘭西和不列顛之間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最後一場戰爭,更以不列顛對法蘭西和印第安的戰爭而著稱。這麼說是因為當時所有印第安部落,除了易洛魁部落外,都與法國結成了聯盟。因為這些印第安人覺得英國的殖民政策更加威脅了他們的土地。這場在1756年爆發的英法之間的戰爭只是兩國在全球範圍內爭奪的一個方面,它在歐洲歷史上以「七年戰爭」著稱。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敘述一次他與英國軍隊駐北美總司令愛德華·布萊德道克將軍的交談中,描寫了在戰爭爆發時,英國方面的想法。

「一天與他談話時,他告訴了我一些他的作戰計劃。『在佔領杜肯思要塞後』他說,『我要朝尼亞加拉要塞進軍,在佔領該要塞後,再朝弗蘭特納克(Frontenac)進軍。如果時機許可,我認為佔領杜肯思要塞頂多不會耽擱我兩三天時間,然後我就再也看不到有什麼障礙能阻止我向尼亞加拉進軍。』」

當時,富蘭克林認為他的軍隊可能會遭到印第安伏兵的阻擊,布萊德道克則回答:「對於你們未經訓練的美洲民兵來說,這些野蠻人確實是不好對付的敵人,但在我們紀律嚴格,受過訓練的軍隊看來,他們不可能會給我們造成任何印象。」

然而布萊德道克率領的軍隊還未抵達杜肯思要塞,他們便遭到了印第安人的攻擊,布萊德道克本人陣亡。儘管在初期遭到了挫敗,但大不列顛最終還是打敗了法國和它的印第安盟友。英國皇家海軍的優勢、英國軍隊領導人的良好素質、在北美更多的英國移民人口、以及更為集結的英國軍隊等等,這一切因素都促成了英國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在簽訂的《1763年的巴黎條約》中,法國放棄了對北美大陸的所有要求。西班牙,由於曾作為法國盟友參戰,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了英國,同時從法國那裡獲得西路易斯安那和新奧爾良港作為對損失的補償。這時大不列顛的勢力威望達到了巔峰。從大西洋到密西西比河(包括加拿大但不包括新奧爾良)所有土地都處在不列顛控制之下。然而,即使在此榮耀時刻,英國和殖民地的關係,也仍為一些緊張因素所籠罩。

【戰爭的後遺症】

殖民地和英國互相抱怨對方在戰爭中的表現。英國抱怨某些殖民者沒有全力支持這場戰爭。英國皇家海軍曾企圖切斷法國和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殖民地所有的商業渠道,然在此關鍵時刻,殖民者卻還跟它們暗中交易。而且許多殖民者並不願意為捍衛英國的這些殖民地而戰鬥,除非有報酬可得。

殖民者則憤怒地埋怨英國官員不尊重殖民地民兵。只有英國人才可以在軍隊中居於高位,而該政策必然使一些殖民地官員信心受挫,其中包括喬治·華盛頓。英國官員把殖民地民兵視為「你能想像得到的最骯髒、最可鄙怯懦的狗」。但是,殖民地人民仍有效地投入了戰鬥。這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又由於認識到——雖然主要原因在於英國在殖民地的出現——驅除了法國的威脅而得到了進一步鼓舞。


推薦閱讀:

伊朗為什麼要主動與伊斯蘭主流世界決裂?
成敗之鑒 阿根廷為何而衰3
印度有個地方被葡萄牙佔領400多年,想要回遭拒絕,直接派兵佔領
德國的大腿這麼粗,俄國人哪來的第三條腿?
歐亞世界簡史(10) 基督降臨

TAG: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