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數學是一場戰爭,是因為你不知道這些痛點
作為父母能做什麼?
1. 還原數學本來的樣子,讓它回歸生活
數感不是數(3聲)數(4聲),而是知道數「量」的變化是怎麼來的,是去了解一種數量變化的因果關係。背熟9X9乘法表,或是熟記圓周率小數點之後100位,都跟數感一點關係沒有。
簡單的說來,切生日蛋糕,超市購物,停車繳費,商品打折……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變成數學相關的對話。
比如,周末全家出遊,要給車子加油,車子大概一公升油可以跑15公里,現在車裡有5升油,手機查地圖看看距離,往返一共需要80公里。那麼趕緊決定一下,現在是不是要加油了?
這就是生活中時常發生的對話,而這種對話的本質就是數學中的成比例思維。
我們首先是實實在在地跟一個數量打交道,然後才是把這個數量的變化用數學表達式體現出來。數學表達式,是用來體現數量變化的關係,而不是單純的符號遊戲。
2. 多問開放型問題,少問封閉式問題
與其隨時隨地抽查孩子的計算能力,不如問問孩子有趣的問題。1+1人人都會,但是一條金魚和一條熱帶魚能不能相加?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情景來?
如果換成1條金魚和2條水草呢?他們能不能相加?加起來是什麼呢?同樣的,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情景來?
孩子學數學是一場戰爭,是因為你不知道這些痛點
鼓勵孩子去回答開放性的問題,並大力表揚他們腦洞大開的想法,可以幫助孩子重新認識什麼是數學:它不僅僅是習題和唯一正確答案,更是一種思考方式,它有很多種可能性。
3. 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可以自由的提問。
不要小看這一點,一個不敢自由提問的孩子+被知識詛咒了的父母,這個組合的結果一定是天怒人怨的。
前面已經說過,數學符號和表達式,經過了漫長的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而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沒搞清楚,都會導致「不明白」。
上次給LL輔導數學題,我姐夫皺著眉頭說,「小姨去幫LL加強一下面積和周長的計算方法吧,講了無數次了,就是記不住。」
走進房間,關上門,我跟LL說,小姨在做一個教學實驗,學生都是跟你一樣的三年級小學生,所以今天要請你幫個忙,當我的助教。
「小姨想知道怎麼講面積和周長的問題,才能讓他們聽明白,我在你身上實驗一下可不可以? 」
奠定了我們互動的基調之後(至少讓LL知道,他的「不明白」實際對我是有幫助的),我設計了幾個題目,都跟周長和面積有關係。
我不講公式,只講概念,十幾分鐘之後,我嘗試著問LL,「所以你覺得面積和周長這兩個東西,還有什麼是其他的小朋友弄不懂的?」
他認真想了半天,然後小心的說,「為什麼面積用乘法而周長用加法?」
這個問題,很多家長聽了之後怕是會晴天霹靂吧—豈不是講了半天全白費了!
而實際上,一個孩子能這麼發問,至少說明:
他很勇敢,不怕被訓斥「怎麼做了這麼多題,還搞不清楚這麼基本的概念?!」
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認真思考了這兩者的異同。
而我,終於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裡了!
同時,我也可以推想出,老師和家長在講題的過程中,一定是更注重程序知識(「記住啊,面積就是長成寬,周長就是長加寬加長加寬」)而不是概念知識。
不要把孩子的數學問題簡單的歸結為不認真,記不住。這背後或許存在關鍵性的概念,需要我們幫助孩子一起去理清楚,弄明白。
寫在最後
學好數學,不等於把孩子變成計算機器。
學習數學,和數學建立某種關係,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因為大人的焦慮,疏忽,不耐煩,讓孩子早早形成對數學的偏見,排斥數學,這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
的確,不是每個孩子長大之後都能變成數學家。但是每個孩子,都至少應該有機會學會用一種數學的思維去認識我們身處的這個奇妙的自然和人文世界。
推薦閱讀:
※5分鐘工作都能拖5個月的我,5招就把拖延症根除了,逆轉人生,永久收藏!
※如何評價杜開顏(原八中副校長,現三中副校長)?
※孩子沒有完成預定目標時,是否應該收回對他的獎勵?
※知乎Live:學習一首新曲子的9個切入點
※明知可能電死人,為何「老師」還是選擇接通「學生」身上的電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