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 麥肯錫未來出行研究中心: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
轉載引言:
長期以來,汽車行業的很多有識之士都相信自動駕駛會顛覆這個行業的生態面貌。
麥肯錫對此做了一番觀點梳理和定量分析,值得借鑒。
很多人說中國路況複雜、參與者素質不一,自動駕駛一定難以推廣。但這其實不是巨大的障礙,這就像有兩面牆,一座比另一座稍微高一點而已。
如果微波爐技術真的成熟了,那麼無論是熱簡單的西餐還是複雜的中餐,都可以用同一個微波爐搞定。中外自動駕駛應用背後的技術本質,依然會是同源的。
我們都看到了數字技術和龐大的中國市場,已經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中國極少有商業公司能夠在世界上排入同領域極為靠前的位置,但在數字經濟中確實做到了。自動駕駛也是一個具備數字經濟特徵的新賽道,而中國擁有最大的市場應用潛力,這是中國自動駕駛產業鏈的最大優勢。
今天絕大多數中國的汽車,都是面向私人消費者進行銷售的。但在未來則未必如此,自動駕駛絕不僅僅會改變車輛出行的方式,它會同時改變出行服務的生產、管理和交付形式、順便就會改變今天的汽車零售業。麥肯錫預測相當比例的汽車未來會直接面向車隊進行交付——這就是為何上個月滴滴出行和車和家組建了合資公司,愛弛億維剛剛宣布和摩拜組建合資公司。
這裡可能會有一個化學反應公式:汽車製造 X 出行服務 X 自動駕駛 = 未來出行
原文作者:麥肯錫
由於本土及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車輛及出行服務市場。2007年至2017年間,中國市場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長,在全球乘用車市場的份額也由2007年的9%增至2017年的30%。
麥肯錫預計,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
塑造中國自動駕駛市場發展的十個主要洞見:
洞見1:自動駕駛技術如能實現,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和客戶價值。
? 自動駕駛將提升個人安全係數,可減少90%以上的事故。
? 自動駕駛平均每天可為司機節約50分鐘的時間。? 自動駕駛可幫助不會駕駛的人(如殘疾人及老年人等)實現自主出行。? 與租賃或購買汽車相比,自動駕駛帶來的新出行模式可以降低每公里的成本。? 由於事故減少,堵車成本和醫療開支也相應降低。洞見2:自動駕駛若能在中國落地生根,前景將十分廣闊。
? 到2030年,自動駕駛將佔到乘客總里程(PKMT)的約13%,到2040年將達到約66%。
? 到2030年,自動駕駛乘用車將達到約800萬輛;到2040年,將達到約1350萬輛。? 到2030年,自動駕駛汽車總銷售額將達到約2300億美元,到2040年將達到約3600億美元。? 到2030年,基於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將達到約2600億美元,到2040年將達到約9400億美元。洞見3:汽車數字化有利於成本下降,使得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推廣更易於實現。
麥肯錫預測,2025-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拐點。基於對自動駕駛底層技術成本曲線的估算,此時將是自動駕駛與人力駕駛的經濟平價點。換句話說,自動駕駛每公里的總成本將與司機駕駛傳統汽車的成本大致持平。在此拐點之後,市場對自動駕駛的需求將穩步上升。
洞見4:自動駕駛的推廣將和出行服務同步增長。
中國正在快速推廣出行服務。用於出行服務的車輛目前佔中國汽車銷售總額的10%左右。私人用車仍佔主導地位。目前,90%的PKMT來自私人乘用車輛,其餘的則來自計程車和車輛共乘等其他出行服務。
麥肯錫預測,至2030年,出行服務提供商部署的自動駕駛車輛將佔PKMT的11%,私人擁有的自動駕駛車輛將佔2%。至2040年,出行服務提供商對PKMT的佔比將佔高達55%,私人擁有的自動駕駛車輛僅佔11%。
洞見5: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興趣濃厚。
麥肯錫的一項近期調研顯示,49%的中國消費者認為全自動駕駛「非常重要」,另有49%的中國消費者認為它「可有可無」。這一結果與德國及美國消費者形成鮮明對比:僅16%的德國和美國消費者認為全自動駕駛「非常重要」,另有53%的德國和美國消費者認為它「可有可無」。
中國消費者願意為購買自動駕駛車輛支付高達4600美元的溢價,而美國和德國則分別為3900美元和2900美元。
洞見6:實現自動駕駛任重道遠。
自動駕駛系統成本過高、經濟方面不具備吸引力是影響其發展的最大瓶頸。麥肯錫針對這一主題對出行領域的專家進行了調研,僅27%的調查對象認為至2025年可解決成本問題;另有37%認為2025-2030年之間可解決; 20%認為將在2030-2034年之間解決; 17%認為2035年之後才能解決。
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廣自動駕駛技術的另一項重大瓶頸。僅30%的調查對象認為至2025年可解決這一問題; 33%認為可在2025-2029年之間解決;36%認為至2030年之後才能解決。
洞見7:行業遊戲規則將隨自動駕駛的實現而改變。
截至目前,傳統汽車零部件的開發及汽車的設計和品牌是汽車製造商的關注焦點。但未來自動駕駛佔據主導地位之後,一整套新技術和新技能將至關重要。根據我們對出行行業專家的調研,他們認為未來自動駕駛價值鏈最重要的三項能力為自動駕駛軟體開發、自動駕駛硬體生產及自動駕駛系統集成。
洞見8:商業模式將隨自動駕駛的實現而改變。
企業對消費者(B2C)的業務模式主導了中國的汽車市場,其中,89%的汽車直接賣給消費者,僅11%的汽車賣給了B2B車隊運營商。自動駕駛將改變這一現狀。麥肯錫預測,至2030年,面向車隊運營商的傳統、非自動駕駛車輛銷售將增至23%,面向車隊的自動駕駛車輛銷售將增至16%。
洞見9:中國的自動駕駛環境比世界其他地方更複雜……但通常需要相同的技術。
雖然將軟體演算法運用到中國的交通環境需要額外的2-3年,但在中國部署自動駕駛所需的底層技術卻與全球其他國家基本相同。包括感測器、計算平台、運動規劃和控制及對象分析在內的技術很可能繼續被國際技術巨頭主宰。而數據云、地圖和位置服務及連接功能等更多與本土要求相關的技術則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決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術的混合解決方案。
洞見10: 在中國,圍繞著自動駕駛正在湧現出大量的資本、期待和宣傳(還有很多初創公司)。
目前,大量的中國企業正著手開發自動駕駛技術架構的核心構成要素,包括激光雷達、攝像頭、處理器、軟體和地圖/基於位置的服務等。在2012至2017年間,約有7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投入到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企業,這一數額與在同期投資於美國初創企業的金額相當。中國的平均交易規模是7200萬美元,是美國平均交易規模的兩倍。
常駐麥肯錫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及本報告作者之一吳聽說:「目前各項指標顯示自動駕駛在中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正考慮購買自動駕駛車輛,尤其是在高端市場。事實上,與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相比,中國的汽車買家尤其注重自動駕駛車輛的性能。」
常駐麥肯錫北京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兼本報告作者之一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說:「中國市場的汽車製造商、高科技公司及出行服務提供商似乎以為自動駕駛現象是一二十年之後的事,推遲定位戰略可能損失影響力和自由度。公司現在就應該在以下方面採取行動:決定參與領域;開發接觸技術架構的路線圖;決定合適的聯盟和生態系統戰略;發展戰略敏捷性,在市場上出現新數據時更新其方法。」
常駐麥肯錫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及本報告作者之一王平說:「我們相信,中國在發展自動駕駛過程中,本土公司和跨國公司將會取得平衡。儘管本土參與方競爭力日益增強,但跨國公司在市場上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消費者仍會選擇購買國際化車輛製造商生產的汽車。」
聯繫我們:知乎 @一苒
微信號「公路飛行」
郵箱:Highwayflying@163.com
更多「公路飛行」文章:
1 數據說中國人最愛德國車 韓國品牌的最強對手不是大眾豐田
2 當程維與李想握手,這才叫真正的互聯網造車
3 2017中國車市年度榜單「上」 | 新常態:市場增速放緩,中外品牌開始貼身肉搏
4 一苒視頻 | 當3D列印遇到汽車
5 2017年全球純電動車銷量冠軍| 銷量反超特斯拉,計劃在A股借殼上市,你們在路上見過它嗎?
6 我們花了一周時間,將蔚來與特斯拉、比亞迪對標,告訴你5個重要發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