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春天還是秋天?
《清明上河圖》說的是清明節上墳歸來看到的汴京城的繁華圖景嗎?這幅畫到底說的春天的景象還是秋天的景象?圖中有什麼樣的季節特徵?
首先,不管是不是描繪清明節,「清明上河圖」這五個字,絕對不僅僅指的是清明節。請注意,這個畫是宋徽宗要宮廷畫師張擇端畫的一幅圖,張擇端是翰林院的畫畫的,畫的畫用來幹嘛呢?給皇帝自己把玩 or 皇帝賞賜給別人。
(bgm:這個宋徽宗做什麼都行,藝術家、詩人、文人,但就做不好一個皇帝。)
宋徽宗當時自己畫了一幅畫叫《夢遊化成圖》,描繪的是天上的神仙。然後想找一個人畫當時汴京城,現在的開封,這個地方的繁華之景象。這個時候,張擇端畫一個清明節上墳的圖,這顯然是不太好的,也不是皇帝想要的。所以說,不管他畫的是不是清明節這個節氣前後的景象,清明節不是他要表現的重點。這個畫的名字是宋徽宗來起的,他自己給這幅圖起一個清明上河圖什麼意思呢?
清明,除了指清明節之外,還有一個意思——清明盛世,所以宋徽宗是想把自己的汴京的繁華景象比作太平盛世。
那這幅畫到底畫的是什麼時候?
有爭論:
有說春季,清明節前後的暮春之初;
有說秋天,蕭瑟肅殺的中秋節前後。
我說幾個圖中的場景,有春季的特色,也有秋季的特色。
先說幾個春天的特點:
1.上圖。畫的一開始,有一隊人馬從遠郊進城,中間的轎子上插著花。宋代有一個人叫孟元老,他寫過一本書叫《東京夢華錄》,這個書就較為完整的記錄了北宋那個事情市井繁華的景象,包括酒樓茶肆、人情風俗都有。這本書里就說,清明節人們出去踏青,歸來的時候「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
2.上圖。剛說這是清明節前後的景象,圖中有一家專門賣祭品的「王家紙馬」店,作為映襯。
3.上圖。柳樹吐新芽,好多樹還正在萌芽狀態,表明冬去春來、暮春之初。
再來說幾個秋天的特點:
1.上圖。畫的一開篇,我們可以看到有5頭驢,馱著10簍木炭進城。大家注意,如果是春天的話,清明節前後,不用木炭了。因為當時汴京城是以燒煤為主,臨近冬天才準備烤火用的木炭。《東京夢華錄》有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爐會也」。
2.上圖。整個《清明上河圖》里酒肆很多,酒旗上寫著「新酒」兩個字,而《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3.這幅畫中有的時候描寫的天兒是很熱的,因為有賣「飲子」的。什麼叫「飲子」呢?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夏天要吃個冰棍兒一樣。
4.圖中有一個賣水果的小攤兒,小攤兒前面擺著一簍子甘蔗。大家注意,甘蔗是秋天收穫的,你如果說前一年的甘蔗保存到第二年春天在買那肯定不好吃了。當然這幅畫裡頭還有人舉例子,說是秋天,但論證經不住推敲,我們也來看看。
比如有人說看到有一個車上有人賣西瓜。賣西瓜可不是都把西瓜給切開賣,那不像今天有保鮮膜,賣不出去咋辦?所以這個並不能說明是秋天。那有人就問了,這個東西是什麼呢?是燒餅。你看其他人都穿著長袖衣服,就這位賣燒餅的穿著短袖,說明他旁邊有爐子,他要現烤現賣,所以熱嘛,就穿短袖。
還有人說看到有人在大街上拿著扇子,說明夏秋季節。這個我會在下面講到,簡單來說,宋代人春夏秋冬出門都帶扇子。因為它的作用不是扇風,而是遇到不想打招呼的人用扇子遮一下臉,雙方就明白了——今兒我不想理你啊,這叫「便面」。
還有一個問題,這幅畫中的樹木一般都是光禿禿的。你想一想,如果是初春,這種景象是有可能的,因為正在萌芽階段;但放在秋天,中秋前後,樹葉可能變黃、變紅,但是絕對不會光禿禿。
所以你看,這幅圖中既有春天的景色特徵、也有秋天的生活特徵,我覺得它本身就是一幅藝術作品。
而且張擇端畫這幅圖畫了幾年的事件,完全有可能是把各個季節中的有特色的景緻放進去,或者說我畫前面的時候還是春天,畫著畫著到秋天了,採風的時候又加入了秋天的特點,這都是有可能的,因為它畢竟不是照片。
推薦閱讀:
※你認為中國通史紀錄片100集節目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
※琴瑟和鳴,原來神話還有這樣美麗的遐想
※地球上曾活過1150億人?
※源於日本學者的苗族概述
※歷史科普(11):甲午海戰的圖片│脫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