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這部紀錄片之前,我真的以為超市食品很低端

如果有人告訴我超市貨架上隨手能買到的加工食品其實很高級,我肯定不會相信的,至少在看到這部紀錄片之前是這樣。

也不知道是不是人類有一種會美化歷史的天然傾向,我們費盡心思研發出先進的技術解決了成本和質量問題,但經過最初的熱捧之後總會掀起一陣復古的風潮。

近些年純手工商品的流行已經是最好的例子了。

純手工商品往往靠著精緻的包裝以及較高的定價給人一種莫名的高級感。

而那些在超市貨架上一排排大包裝的商品就顯得有些難登大雅之堂了,它們通常被認為是廉價低級的貨品。

但其實,這些用現代化工藝生產的商品才是真正高級品,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才能享用的東西,是靠原始手工做不出來的東西。

不信?那你想想看有沒有聽說過「純手工麥麗素」或者是「純手工速溶咖啡「。

這部關於食品工業技術的紀錄片就能讓你感受這些「廉價食品「的高級。

如果這只是一部走進食品工廠里講生產工藝流程的普通紀錄片,那就不會有今天這篇文章了。

《食品工廠:大型化》用的是一種完全相反的方式來體現超市食物的高級感。

6期節目,主講人用盡各種辦法在一個農場里以最普通的工具模仿工廠的生產方式生產他自己的「超市食品「。

這當然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很多食品他也只能是走個流程,要麼品質低下要麼產量小得可憐,甚至不足一人份。

不然怎麼突出這些「廉價商品」的高級呢?

說實話,《食品工廠:大型化》雖然被叫做紀錄片,但它看起來會有一種綜藝的輕鬆感。

每一期主持人Stefan Gates都會邀請兩位知名的公眾人物參與一種食品的全程製作(受苦),並且會將最終的成品分給志願者品嘗,與他們心中的超市味進行對比,最終決出勝者。

下面我選取6期節目中個人認為「最高級」的幾個食品簡單地剖析一下。

起司條

起司條是一種在中國也很常見的膨化食品,如果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的話可以搜一搜「上好佳芝士條」。

膨化食品是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經常能吃到的零食,它價格便宜,口味豐富,並且飽腹感不強,是居家旅行會客觀影的必備零食佳品。

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還沒來得及弄清楚它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時候,關於膨化食品的負面報道就已經鋪天蓋地。

實際上大多膨化食品的原料都很簡單,以穀物居多。

節目中起司條的原料就是機械打碎的細玉米碴子,到底是什麼讓它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是水煮嗎?那是玉米碴子粥。會是烘烤嗎?也不對。那肯定是油炸了吧?還是不對。

真正的答案是擠壓,一種我們無法在廚房裡效仿的方式。

主持人找來了一台農用飼料擠壓機,原本是用來將不成型的飼料擠壓成顆粒的。

但在這裡它是一種能讓玉米碴子蛻變的神奇工具。

玉米碴子進入螺旋狀的通道,高速旋轉的內芯讓原料之間產生巨大的壓力,同時機器做功也會產生大量的熱直接烹熟原料。

這些毫不起眼的玉米碴子就在這一道步驟里完成了塑性、烹熟、膨脹的複合過程,變成了鬆軟、入口即化的休閑零食。

可以說膨化食品是純正的現代食品工業的產物,稱它神奇也不為過。

一台飼料擠壓機,一把玉米碴子,就可以做出像模像樣的膨化食品了,口感已經和超市買來的十分相似。

但是節目畢竟要做的是起司條,飼料擠壓機畢竟不是專業的,做出來的形狀千奇百怪。

有溫度不夠不蓬鬆的玉米棍,更多的是成球狀的膨化玉米球,而真正符合要求的條形物只有很少。

然而這些合格產品還僅僅是半成品,它們吃起來還非常平淡,只有淡淡的玉米味。

接下來要做的是將起司粉均勻地裹在這些膨化玉米條上。

一般在工廠里,這個過程是在一個不斷滾動的大鍋里完成的,但是作為一個有原則有態度的節目,當然不可以藉助工廠設備。

於是主持人找來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工具——滾筒烘衣機,簡直完美!

把剛出「機」的起司條裝進自製的包裝袋裡,貼上標籤,一款農家起司條就完成了。

儘管它的起司味很淡,口感也比不上超市買來的產品,但這已經算是節目里這麼多食品中比較成功的一款了。

巧克力蜂巢棒

這種小零食在我們中國可能不多見,外形看起來是像是「脆脆鯊」那樣的巧克力威化,但內部卻是類似麥麗素里酥脆香甜的內芯。

巧克力蜂巢棒有著和膨化食品一樣入口即化的口感,因此和起司條放在了同一期當中,並且由兩位名人嘉賓來完成。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在小時候第一次吃到麥麗素的時候就非常好奇它是怎麼做出來的。

如果你咬開它,就會發現它的內部有很多小孔,這些小孔提供了酥脆的口感。

那究竟是什麼?

是糖。

巧克力蜂巢棒也幾乎一樣,整個製作過程的關鍵就在於保證內芯的酥脆感。

兩位嘉賓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兩種糖,白砂糖和果葡糖漿加熱溶解。

如果對烹飪有一些了解就知道炒糖的溫度十分難控制,根據溫度的不同,糖可以呈現出糖霜、拔絲、焦糖等不同形態。

而糖芯的製作溫度還要保證一種重要添加劑的正常反應,這種重要的東西是碳酸氫鈉。

碳酸氫鈉要在一定的溫度下才會受熱分解釋放出氣體,這也是糖芯內氣孔的來源。

在加入了碳酸氫鈉之後,糖漿立馬產生了大量的氣泡,這時就需要迅速倒出,攤開冷卻,最後切割成型,我們的糖芯就做好了。

那麼接下來是不是再裹上一層巧克力就萬事大吉了呢?

顯然不是,問題在於融化的巧克力會重新加熱成型的糖芯,如果處理的不夠迅速,糖芯再次融化,就一夜回到解放前。

相信你們都吃到過那種每包麥麗素里都會出現的完全軟掉的失敗者,那就是典型案例。

為了實現這一步高難度的步驟,兩位嘉賓分別選擇了乾冰和二氧化碳滅火器來冷卻巧克力,當然這兩種東西也不可能出現在廚房裡。

經過一番失敗的操作,成品當然也差強人意,想要達到商品級的鬆脆口感,不依靠機器的穩定操作是極其困難的。

速溶咖啡

速溶咖啡現在幾乎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東西,雖然常理上我們認為速溶咖啡是咖啡界最低端的存在,遠遠比不上咖啡店裡的現磨,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它的製作工藝,或許會對它刮目相看。

將液體製作成粉末,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是加熱乾燥,將水分蒸發,剩下的固體物質就是我們要的精華。

這個思路沒有問題,市面上大多數的便宜速溶咖啡就是這樣生產出來的。

這種方式成本很低,當然風味上就有些差勁了。

不過還有一種看起來有些不一樣的速溶咖啡,在一般的超市也可以找得到,它們看起來像是砂礫大小的顆粒物,並非粉狀的,售價也更加高。

這一種速溶咖啡就是主持人要嘗試製作的主角了,製作方法可能有些令人出乎意料,用的是冷凍。

去除水分有兩種方案,一種就是加熱蒸發,而另一種就是冷凍升華,後者能保留更多的風味物質,讓咖啡更加接近現磨的品質。

第一步,當然是煮咖啡,用盡量少的水煮出超濃縮的咖啡原液,然後倒入盤中,用乾冰急速冷卻成固體。

之後,用鎚子砸碎這些冰凍咖啡,盡量讓它們變成砂礫狀的顆粒。

當然這些都只是常規操作,而接下來才是最關鍵的步驟——抽真空。

主持人找來一台氣泵,又製作了一個密封容器,降低氣壓能讓咖啡中的水分不經過液態而直接升華成氣體,從而實現乾燥的目的。

這種真空冷凍乾燥技術還用在一些蔬果乾的製作上,同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水果的風味,畢竟很多水果是不可能加熱乾燥的。

然而,氣管漏氣直接讓原本就少得可憐的冷凍咖啡化成了水,儘管最終還是解決了問題,但生產出來的速溶咖啡甚至不夠沖一杯的量。

雖然風味相當接近咖啡原液的風味,但這隻能讓志願者抿著嘗的產量顯然算不上成功。

實際上這部食物工廠主題的紀錄片,幾乎沒有做出什麼成功的食物來。

卻能讓我幾乎是一口氣就看完了6集,似乎能激起我童年看十萬個為什麼的那種情感,看完一個又一個。

於是乎,現在隨便拿起一個食物,腦子裡總想著它到底是怎麼做成的……

本期紀錄片觀看地址:

視頻去哪了呢?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B站資源僅限註冊用戶觀看,另有騰訊版:

食物工廠:經超市加工的食物第1集_BBC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你吃過的最難製作或者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的食品是什麼?
豆豉鯪魚罐頭是誰發明的?
在食品工業中,爆米花的生產流程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雙匯公司參與制訂國家標準規定火腿腸可以禽肉做主料導致現在市面上幾乎所有火腿腸都加禽肉的現象?

TAG:紀錄片 | 食品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