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也需要擴展調雲工程

本文節選於:

獻策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正是聯合國期待的《脫 程》的第6.4節,以回應《調雲工程能夠調入新疆3萬億噸水》文章的質疑

----------------------------------------------

6.4、分析「印度大沙漠」的形成原因

天路工程本身就是跨國工程,所以,我們需要分析一下天水工程的國際影響,主要是對印度的影響。這是必須的!

為此,我們從分析「印度大沙漠」的形成原因開始。

「印度大沙漠」的形成原因有多種說法,如:

:在地球轉向力的作用下,西南季風被向東偏;

:印度河流域的風是從伊朗高原吹來,所含水汽很少,再加上從伊朗高原到印度河平原是坡地下降,空氣下降時,由於焚風效應溫度會增加,不利於水汽凝結,所以乾旱少雨;

:印度沙漠形成是因為副熱帶高壓所籠罩,空氣多下沉增

溫,使地表對流作用受阻,不易致雨;

④:還有的學者指出,人類是破壞生態環境,製造沙漠的真正兇手!塔爾沙漠的塵埃最初是人類製造的。各有一定道理;

但這都不是根本原因,唯『大氣推移理論』分析是比較科學。

一般觀點認為,因為地球自轉力,大氣的運行只是東向環流的;『大氣推移理論』指出:大氣的運行力還有高壓地區向低壓地區的相向推移力。即大氣的流動的軌跡還受高壓區氣流向低壓區氣流的推移行為的影響。颱風、龍捲風軌跡都是推移理論證據。

●圖表6.12:龍捲風運行軌跡是大氣推移理論的證據

●圖表6.13:颱風時,雲流軌跡變化是大氣推移理論的證據

『大氣推移理論』認為:印度洋的西南季風軌跡本是向北偏東移動的;在沒有高山阻擋,沒有西風環流的推移作用,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是能夠瀰漫在印度河河谷,使其成為綠洲的;

●圖表6.14:西南季風理論軌跡圖(西南季風能夠瀰漫印度河谷)

當西南季風遇到沿喜馬拉雅山南坡向東南移動的西風環流時,兩「風」相推,高山導流,迫使西南季風偏向,運行軌跡整體東向移動;軌跡在印度河河谷的東邊不遠處經過,給當地造成雨澤;而印度河河穀雨量稀少,變為「印度大沙漠」。

在氣流軌跡東移後,處在西南季風理論軌道上的印度河谷上空,瀰漫的暖濕氣流稀少,雨水稀少,漸漸荒漠化、沙漠化。

這就是印度大沙漠的主要成因。

證明 『大氣推移理論』對印度大沙漠的成因分析是正確的!

我們的證據有四:

6.4.1、印度河河谷曾經的燦爛文明--證據一

考古證明,印度河谷遺留下來的古城,如莫衡佐--達羅與哈拉帕等城市,都有寬大的街道排水管,在許多房屋中都設有洗澡間。這說明那時的印度河谷是綠洲,印度河谷享有季風的豪雨。

●圖表6.15:印度河河谷流域(曾經的綠洲)示意圖

圖表6.15,印度河地形說明:由阿拉伯海來的西南季風(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能夠瀰漫印度河河谷。即西南季風的暖濕氣流曾經瀰漫印度河谷,形成河谷綠洲。

可是,西南季風為什麼發生偏移呢?還形成印度大沙漠呢?

見下面的分析。

6.4.2、氣象學與氣候學的解釋--證據二

2016年12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三版,主編周淑貞;在該書的P189—190頁寫到:

「高大地形如青藏高原對亞洲降水分布影響範圍極廣,據最新氣候模式研究結果:如果沒有青藏高原存在,夏季的西南季風只能到達印度洋的南部、、、因此大陸將是水汽很少的乾燥氣候,即使印度、緬甸也不會有現在這樣充沛雨量。、、、我國西部的乾旱將更為嚴重,東部也將成為乾旱氣候、、、、

●圖表6.16:書中p189頁文字描述圖片

●圖表6.17、書中圖片解說:西南季風只能到達印度南部

最新氣候模式研究結果說明:即在沒有青藏高原的情況下,西風環流橫掃東亞,並推壓到南亞大陸;受西風環流推移力的作用,

壓迫西南季風退縮到印度南部,印度河谷乾旱少雨形成沙漠。

●圖表6.18、書中圖片解說,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

「而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對大規模的氣流的影響,首先誘使熱帶西南季風向印度、緬甸浸襲,造成高原雨季,同時西南季風的一部分長驅直入,到達我國東部,形成江南雨區。」

即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西風環流對西南季風的推移力逐漸減小,誘使熱帶西南季風北向,向印度、緬甸浸襲,形成現在的孟加拉雨區,印度河河谷(也曾經)成為綠洲。

這就明確了西南季風軌跡偏移是印度大沙漠的主要成因。

而西風環流對西南季風的推力作用,是西南季風軌跡東向漂移的主體原因;從而肯定 『大氣推移理論』對是印度大沙漠的成因分析是正確的。科學有據的!論文還科學證明了:

1) 即使炸平喜馬拉雅山也不能解決大西北荒漠化問題;

2) 西風環流的氣勢如此龐大,必須注意!

3) 必須在帕米爾高原開通暖流通道,這是不能忽視的。

還有質疑:

為什麼印度河河谷會有荒漠--綠洲--大沙漠的變化過程呢?

這就需要我們分析西南季風漂移軌跡的歷史變化過程。

青藏高原是逐漸長高的。它有1000M,2000M,3000M,4000M,5000M、6000M、、的長高過程;在長高的過程中,西南季風的氣流軌跡變化不是「直線型」平行向北推移,而是存在軌跡東西向「波浪型」推移!這一點是需要我們仔細探討的。

實際上,在青藏高原長高的過程中,西風環流先後分成4個支流。由各個支流的體量變化,分析各推移力的變化情況:

我們把西風環流主體標為(代號F0);(如圖6.19)

向東推移的部分--西風環流推壓到東亞大陸的(代號F1);

其中又有西風環流南下,壓迫西南季風退縮的(代號F2):

在帕米爾分流,沿著喜馬拉雅山南坡東南向的(代號F3);

其中又有北向翻越喜馬拉雅山的(代號F4);

●圖表6.19、西風環流F0的四個分支F1、F2、F3、F4。

雙虛線為喜馬拉雅山(F0起於帕米爾高原西部)

F0我們可以看成總體量不變。(見圖表6.19)

F0=F1+F3;

F2是F1的分流,

F4是F3的分流(含西南季風成份)。

現在來分析西風環流的四種分流力在喜馬拉雅山長高過程中的變化趨勢,以及其對西南季風的推力漲落變化及影響。

F1一直逐漸減弱,現在只有少部分翻越帕米爾高原;且由於帕米爾高原的頂托,F1直達海拔6000M高空的大氣汽流「高速通道」,直接奔向日本海 ,汽流高速運動,很少形成降雨;

F2 則受喜馬拉雅山阻擋,一直快速減弱,直到為0;

F3則由0起始,一直成長壯大;現在體量為西風環流F0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對西南季風的推移力可以遠遠大於F2的最大值。

F4則由0起始,產生對西南季風的北上吸附力,(青藏高原夏季負壓力),吸附力隨F4的體量變化線性相關。

這四種西風環流的推力漲落變化是密切相關的,且與喜馬拉雅山的長高的過程習習相關,決定西南季風的軌跡偏移變化。

這裡,我們注意到F2的減弱是在喜馬拉雅山全線上的減弱,F3的增大只是在帕米爾的一個點上的增大;

即F2的體量減弱速度遠遠大於F3的體量增加速度。

下面回答印度河谷的荒漠--綠洲--大沙漠的變化過程;

【1】沒有喜馬拉雅山脈

沒有喜馬拉雅山脈時,F0=F1+F2;因為沒有高山「水汽凝結核」,F1很少形成降雨,中國大西北是大沙漠,大荒漠化;

F2則「氣勢龐大」,壓迫西南季風難以「北上」,只能滯留在印度半島南部,印度河谷則是大沙漠;

【2】喜馬拉雅山長高在一定區域內--綠洲形成

我們注意到帕米爾高原海拔高度多在4000米以上,而大喜馬拉雅山脈的平均海拔高度是6200米,有較大的地勢差別;

如是有,當喜馬拉雅山長高到海拔3000--4000米時,F1的體量減少不多,F3的增量也不多,F2則可能減少為0,這時,西風環流對西南季風的推移力則大大減少,F4的力量才開始顯現;西南季風可以從阿拉伯海直接北上,造成印度河谷綠洲。

或者說,喜馬拉雅山海拔高度在5000M左右時,大部西風環流(F1)還可以直接翻越帕米爾,濕潤塔里木盆地(加上F2的反向迴流和高山有了豐富的水汽凝結核);同時,只有少部西風環流(F3)向東南運動,與西南季風合體。(還有翻越喜馬拉雅山的季風吸附力F4顯現)迫使西南季風的東向「偏移力」小,西南季風可以瀰漫「印度大沙漠」上空,使印度河河穀雨量充足,造就古印度河文明。這是印度河河谷綠洲的成因;

【3】印度河河谷由綠洲再次成為沙漠

資料表明:而當喜馬拉雅山長高到6000M以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西風環流汽流(F1)能夠瀰漫帕米爾高原;而且被山脈頂托到海拔6000米的氣流高速通道,直達日本海,很少形成降雨,塔克拉瑪干被沙漠化、、、

其餘三分之二西風環流(F3)揮軍南下,此時,幾乎重新出現沒有喜馬拉雅山時期的西風環流的氣流(推移力)現象,推動西南季風東南移動的「偏移力」加大,使西南季風軌跡逐漸整體東向,重新移至印度大沙漠的東邊,在當地形成降雨;而印度大沙漠上空則幾乎沒有西南季風經過,(或者西南季風的暖濕氣流很少)自然就降雨稀少了,重新逐步淪為沙漠。

形象地說,從F3=0到F3小於某一個量值以前,F2依然「威猛」,造成西南季風軌跡東移,形成印度大沙漠;

之後,F2逐漸消失為0,F3增加只在某一個量值內,對西南季風的推移力小,印度河谷變成綠洲;

再以後,F3大於另一個量值後,西風環流對西南季風的推移力再次加大,印度大沙漠又現。

這就是印度河谷的荒漠--綠洲--沙漠的主要成因。

(此時,塔里木盆地也在荒漠--綠洲--沙漠化過程)

我們也把這個理論也稱之為「季風軌跡漂移論」。

「季風軌跡漂移論」正確地解釋了印度大沙漠的成因;

這個理論還說明,

西風環流對西南季風的推移力是一個「鐘擺」力關係。

這種「鐘擺」力關係是與喜馬拉雅山脈的長高過程中,產生的西方環流對西南季風的推移力的「鐘擺」式變化而存在;

●圖表6.20:暖濕氣流沒有瀰漫塔爾沙漠(注意時間)

衛星圖片表示:現在,印度大沙漠上空基本無暖濕氣流覆蓋。印度河綠洲基本退化為荒漠或沙漠。

6.4.3. 證明「季風軌跡漂移論」事實證據--證據三

我們還要用西南季風確實能夠降雨到印度大沙漠的證據,來證明印度大沙漠成因--「季風軌跡漂移論」是正確的。

這就是2006年08月28日,處在印度大沙漠的拉賈斯坦邦,突降暴雨,暴雨讓沙漠變成了汪洋。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巴爾梅爾,水深達5米。(來自:廣州日報)

暴雨何來?唯有西南季風。為什麼西南季風會西移成雨?

查找、收集、分析當時的雲圖,氣流運輸量和當時的氣壓統計數

據,肯定表明,當時南下的西風環流體量強度小,使西南季風漂移的力度小,它能夠「滯留」在大沙漠上空,形成了豪雨。

6.4.4. 「季風軌跡漂移論」的最新理論證據--證據四

我們還要用最新科學證據,證明「季風軌跡漂移論」的科學

性。那就是清華大學—青海大學 「天河工程」聯合團隊的中亞大氣層「整層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圖」。

40年的水汽通量統計圖證明,西南季風漂移軌跡明確,軌跡在印度大沙漠的東側北上東移;圖中綠色軌跡表明,現在西南季風基本不能覆蓋印度大沙漠。在印度大沙漠上空「殘留」極少;(比較印度大沙漠的經緯度)這就用科學數據證明了『大氣推移理論』--「季風軌跡漂移論」理論是正確的;

●圖表6.21:中亞大氣整層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統計圖

●圖表6.22:印度大沙漠的地勢(比較印度大沙漠的經緯度)

說明,西南季風沒有外力作用,印度河流域應該是綠洲。而西南季風的軌跡漂移後,現在卻是大沙漠。

「季風軌跡漂移論」提示我們:

如果要解決印度大沙漠的缺水問題,必須降低西風環流東南向移動力的強度,同時提高翻越喜馬拉雅山的季風的吸附力,使西南季風軌跡重新回到大沙漠的上空,形成降雨,重建印度河綠洲。

天水工程就是在帕米爾高原開通氣流通道,就會大大降低西風環流東南向移動的體量和強度;脫碳工程在青藏高原開通氣流通道後,就會大大增加翻越喜馬拉雅山的季風吸附力;隨之西南季風的「東移度」就會大大減小,西南季風可以重新瀰漫印度大沙漠,在印度大沙漠增加降雨量,恢復為綠洲。

這裡,我們可以預測:如果我們不實施《脫碳工程》,隨著喜馬拉雅山脈的不斷長高,F3體量不斷增大(F1≈0),印度大沙漠會東移南下擴大,甚至使印度半島成為第二個阿拉伯半島。中國大西北也會全部荒漠化。禍及華北平原;

就是說,《脫碳工程》—「天水工程」是使西南季風重新回到大沙漠的上空,利於「印度大沙漠」綠化工程。是解決印度的千年難題的工程,印度自然會積極支持《脫碳工程》!

即世界人民都會積極支持《脫碳工程》!現在可以說,《脫碳工程》的國際(糾紛)因素全面解決了,我們可以放心找水了!

【說明】:

希望得到《獻策三北防護林》全文的朋友,請把你的郵箱地址發到手機13995548275上,我們將文章全文發給你,你收到後,回復上,寫好名字,工作單位,以便記錄備案;(質疑越多越好!!!)


推薦閱讀:

金采科技集團龔澧:環保絕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取代「紅旗河」西部調水的工程
原生態稻草漆,返璞歸真,屬於你獨一無二的田園風

TAG:環保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