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系列文章——序言

今天早晨我與一位朋友聊天,談到《道德經》、《莊子》、四書、《黃帝內經》等書和各家的思想,說到我喜歡研究不同角度下的認知體系,這個「角度」可以是任何方向上的,比如文化、地域、民族、哲學、宗教、科學等。

我認為,所有的學科也好、學說也好、流派也好、甚至是個人、哲學家之類,實際上都是人們在通過某個角度去了解、看待、解釋、分析這個世界。

沒有任何一個學科或者學說,敢說自己看到了全部的真相,也沒有任何一個學科或者學說,能夠去標榜自己是絕對正確的。

這其實讓人有點糊塗,但這也正是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

每個人眼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每個學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我們不能說他們所看到的集合,就是事物的真相,但對於同樣一件事物,卻能同時存在著如此多樣的解讀。

這很有意思,我也沉迷於此。

因為這樣的沉迷,我不知不覺成為了一個「博學」的人。

無論是西方的哲學和科學,還是中國的文化與技藝,我都有著極大的興趣,同時,也確實做了一些了解。

大學時期,知乎剛熱,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知識,了解了不少學科,也見識了世界的另一面;

大二,受知乎影響,我開始讀書,從文學到哲學,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而後,又研究健身與睡眠,做了不少實驗;

大學畢業後,我又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感興趣,從道家讀到儒家,又讀了佛學禪宗與陽明心學等;

我熱衷於嘗試從各種認知角度與思維方式去看待事物,並且一直進行著自我與世界的探索。

直到最近,我的思想體系漸漸成型,我愈發體會到一些好處,比如,我的心態變得很穩定,能夠隨時倒空煩惱;比如,我能夠非常清晰地察覺到自己的變化,甚至是別人的狀態與變化;比如,我不再煩惱我的腦海中有太多的聲音,而是去傾聽它們,發現這個世界的多元和有趣,甚至連矛盾都變得有意思起來。

但我也看見周圍人的迷茫與焦慮,看見各個年齡層的人在一些問題中糾結痛苦,看見戾氣與偏執激烈碰撞,看見人們封閉內心,拒絕探索。

我想,或許我可以把我的所悟所想寫出來,不為說服任何人,只是提供一個體系,述說一種思維,萬一,它能夠對人有幫助呢?

於是我開始思考,這麼抽象的東西,究竟要怎麼寫,才能表達清楚,讓大家明白,而且,怎樣才能給大家切實的幫助,而不是假大空式的洗腦。

我想過很多,體系結構,文章形式,內容邏輯,舉例引用...

這不容易。

我不想寫雞湯,不想欺騙任何人,也不想標榜正確,劃定邊界。

我想達到的效果是,所有讀過這個系列文章的人,都可以明白,其實自己是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與這個世界的。

其實不少人喜歡讀雞湯,我知道,也有不少人喜歡批判,我明白,還有很多人喜歡通過閱讀裝逼,我也都清楚。

但是在這個系列中,或者是以後的任何系列中,我會盡量不去煽動情緒,而喚醒人們的理智;我會盡量不去批判,而帶著大家學會欣賞;我會盡量不使用專業術語,而追溯那些淳樸與本質。

我已有小小的構思,並且上一次推送的「如何建立絕對自信」就已經是本系列中的第一篇文章了,講的是自我價值的肯定。

而之後的文章,我會講到自我認知的基礎——面對與真實,會講到如何應對焦慮和恐懼,會講到知行合一,會講到習慣養成與自我訓練,會講到回歸本質、返璞歸真,會講到認識世界的結構與關係。

我不確定我是否會把認知和執行分為兩條線,我現在還有一些疑問,那就是這個體系是否存在著某些前提是需要說明清楚的。

如果我想到了比較多的話,或許會分成兩條線,一條講「知」,一條講「行」。

不明知則看不清,不踐行則做不到。

希望最後能寫成一系列結構清晰,邏輯清楚的文章。不僅是為了記錄我在這個階段中的思想,也是為了傳達一些或許略顯稚嫩,但絕對有趣的,對這個世界的探索。

敬請期待。

2018.4.9


推薦閱讀:

January, 2018 - 「WORK HARD」
3條建議,想讓你從此不再迷茫
你獨處的時光,決定了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紀尋:我是少數派
自我解剖

TAG:探索 | 自我認知 | 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