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日本歷史的戰鬥——桶狹間「奇襲」的神話

桶狹間合戰被稱為是改變日本戰國時代格局的合戰,這一場戰鬥直接改變了未來日本的走向,在明治時代又廣為傳播,對近代日軍的奇襲斬首戰法都頗有影響,那麼這一場戰鬥的真相究竟為何,當時處於極度劣勢的織田信長又為何敢於出戰呢?桶狹間合戰,究竟是否是奇襲戰呢?

當代日本的通說

目前日本,甚至世界範圍內,對桶狹間合戰的認知可以從1980年刊印的《國史大辭典》中窺得一二。按《國史大辭典卷二》中的記錄,桶狹間合戰發生在永祿三年(1560年)五月十九日,織田信長率軍於尾張國田樂狹間奇襲今川義元,通過斬殺敵將的斬首戰法取得戰鬥的勝利。

駿河國、遠江國的守護大名今川義元掌握了富饒的領土,在東海道稱霸一方,想要上洛(前往日本首都平安京)輔佐當時已經權威盡失的室町幕府的幕府將軍,從而掌握幕府的實權,挾將軍以令諸侯。為了實現自己的上洛理想,今川義元於永祿元年左右便侵入位於今川家上洛的必經之地尾張國,佔有大高城、鳴海城、平野城、笠寺城等地。相對的,尾張國的大名織田信長也修築了許多城寨,以應對今川家對織田家領地的侵蝕。

永祿三年(1560年)五月,今川義元率領四萬五千人(實際推測二萬五千人)的軍隊開始自己的上洛計劃,向尾張國進攻。五月十八日,今川義元進入沓掛城,十九日今川義元率領本陣軍隊出城向桶狹間方面前進,于田樂狹間休整。

另一方面,織田信長決意出城野戰,於十八日深夜率軍從清州城出陣,十九日凌晨得知己方丸根砦、鷲津砦淪陷,便在善照寺砦集結了約兩千人的軍隊,向著相原方向進軍。在這期間,織田信長探知今川義元于田樂狹間休息的消息,決心採用奇襲戰法,而戰前的大雨也導致今川軍無法偵查織田軍的動向,使得今川軍本陣遭到了織田軍的大舉進攻。

織田信長的近臣毛利新介斬殺了今川義元,而今川軍本陣戰死三千人左右,大量今川家的重臣死於陣中。

信長進軍路線

這一戰之所以被稱為是改變歷史的奇襲,其原因就是此戰決定了今川家的衰敗,在戰後德川家康從今川家獨立,轉而與織田信長結盟,織田家的後顧之憂解除,得以實現日後織田信長的上洛計劃,而在今川家滅亡以後,德川家與武田家的對抗也將織田家拖入了戰爭之中。

《國史大辭典》中的「桶狹間之戰」被稱為是典型的奇襲作戰,交戰雙方實力懸殊,戰勝方通過獲得各種情報作出正確的決定,而戰敗方因未及時探得敵軍的行動導致突然遇襲。這種說法最早出自小瀨甫庵的《信長記》之中,小瀨甫庵的《信長記》,是在太田牛一所著的《信長公記》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作而成書的,其中織田信長通過迂迴的進軍方式繞過敵軍奇襲今川義元本陣正是出自他的手筆。《甫庵信長記》的說法被「大日本帝國參謀本部」編入於1899年刊行的《日本戰史·桶狹間役》中,隨後被無限放大並精細化,我們目前所知的通說版本基本源於此書。

今川義元出陣目的是否是上洛

桶狹間合戰以前,今川義元實際領有駿河國、遠江國與三河國三個領國,並佔有尾張國部分領地,這也最終決定了今川家必定會侵蝕尾張國的領地。而今川義元在永祿三年為何發兵出陣尾張國,歷來的通說便都是上文提到的以上洛目的。

今川義元

這種說法,最早也同樣出自小瀨甫庵的《信長記》,而《當代記》與《松平記》也有今川義元此行是為了上洛的記載。小瀨甫庵的《信長記》,大約是慶長十六年(1611年,按照以大阪夏之陣為戰國結束的說法來看,此時戰國時代還未結束)成書的。《當代記》據說是根據居住安濃津藩的人於慶長五年(1600年)開始收集的材料而成書的。《松平記》中則記錄了是根據土井利勝的說法而寫的記錄,因緣大概是因為土井利勝於慶長十年(1605年)出任大炊頭,因此也推測《松平記》的說法是根據慶長年間收集的資料而成的。三本書的說法誰先誰後暫時無法確定,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早在日本戰國時代的慶長年間便有今川義元此次出兵是為了上洛的說法出現。

然而,松平忠冬於寬文五年(1665年)所著的《家忠日記增補追加》以及江戶幕府幕臣木村高敦在元文五年創作的《武德編年集成》中,卻沒有說明今川義元出兵尾張國的原因。而江戶幕府編纂的《朝野舊聞裒藁》中則引用了在此前成書的《治世元記》的今川義元出兵是為了攻打尾張國的說法。這說明了在江戶時代,今川義元出陣是為了上洛的說法還沒有形成通說。

真正形成「今川義元上洛說」的,還是那本參謀本部刊行的《日本戰史·桶狹間役》,此書沒有說明說法出自哪裡,但是應該是根據《甫庵信長記》、《松平記》與《當代記》等史書作為依據而寫成的。

傳說今川義元在出兵前四天出任了三河守官職,便有人開始流傳今川義元出任三河守的原因是室町幕府的初代將軍足利尊氏也曾有上總介、治部大輔、三河守、征夷大將軍的任官經歷,今川義元想效仿先人實現自己的征夷大將軍夢想。不過很遺憾的是,這個故事是沒有依據的,足利尊氏並未出任過三河守與上總介這些官職。

大河劇《太平記》中真田廣之飾演的足利尊氏

率先否定今川義元出兵是為了上洛的說法的,是日本學者高柳光壽指出的,他認為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今川義元此次出兵是為了上洛,上洛的說法很可能只是他人的推測與創作。久保田昌希則在收集並研究了今川義元向三河國發布的文書,從中得出了此時今川義元尚且難以維持三河國的穩定,在這種狀況下實現上洛無異於痴人說夢。此時今川義元已經將東三河領國化,牢牢掌控住了,正處於將西三河領地穩定支配於今川家的時期,因此此次出兵很有可能只是為了向三河國與尾張國交界附近擴張領地。而今川義元出任三河守,只是為了將支配三河國的行為更加合法化罷了。

如今今川義元出兵尾張國非上洛的說法已經成為主流,要是今川義元此次出兵不是為了前往平安京,那麼他的目的地又是何處呢?目前,基本上有如下幾種說法:1、今川義元此次出兵是為了解除今川家在尾張國內的幾處前線基地,如大高城、鳴海城、沓掛城等地的困境。2、今川義元想穩定地支配西三河與尾張國邊界的領地。3、今川義元想攻略尾張國。4、今川義元出兵的目的是為了壓制尾張國、伊勢國、志摩國。5、今川義元想奪回原本屬於今川家後被織田家佔領的尾張國那古野城的領地。

侵略尾張國的前沿領地,可以確保三河國西部遠離戰鬥前線,實現穩定支配。若想侵略伊勢國、志摩國,也是要在佔領尾張國後才能實現。至於那古野城奪回的說法,即便有,可能也只是個借口,其最終目的還是佔領尾張國。綜合上述的幾種說法,基本上可以否定今川義元此次出兵是為了上洛,挾持幕府將軍號令諸侯的說法。因此,今川義元在永祿三年的出兵,很可能只是為了穩定支配三河國,同時向尾張國侵略、擴大領地。

鳴海城·大高城封鎖

從織田信秀時代開始,織田家就與今川、松平兩家圍繞著尾三的邊界展開了一系列的戰事,天文十八年(1549年),今川家奪回了早年被織田信秀佔領的三河國安祥城,同時俘虜了守將織田信廣。織田信廣是織田信秀的庶長子,織田信長的庶長兄,為此,織田信秀不得不將扣押在織田家的松平竹千代送還今川家,交換回織田信廣。

隨著織田信秀的病逝,尾張國鳴海城城主山口教繼、山口教吉父子背叛了織田家,將今川軍引入了尾張國,同時調略了水野氏的支城大高城以及沓掛城。今川義元往鳴海城、大高城分別派遣了軍隊,並任命家臣岡部元信作為鳴海城的城代。

鳴海城位於熱田以東南方約六公里(《信長公記》中為以東一里)左右,離織田信長的居城約有十八公里。《信長公記》里提到,鳴海城、沓掛城、大高城三城互為犄角,相互之間相隔一里地,實際上這裡的「一里地」是《信長公記》的一種誇張寫法,為了證明三座城池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實際上,鳴海城的位置離沓掛城有六、七公里左右,大高城與沓掛城有七、八公里,而鳴海城與大高城之間只有二、三公里。

三城與五砦位置

這三座城池之中,尤其以鳴海城最為要緊,鳴海城的反叛,使得今川軍攔腰切斷了織田信長與知多半島南部的聯繫,為了對應這樣的劣勢,織田信長決意奪下鳴海城。鳴海城的南部是黑末川的入海口,城池的東邊是山谷,西邊是大量的農田,北面則是山巒。織田信長在離城池北部約五百七十米的一個叫丹下的地方建立了丹下砦,派遣水野帶刀入駐;又在鳴海城以東約六百四十米的善照寺修築了善照寺砦,派遣佐久間右衛門、佐久間左京助兄弟入駐;隨後在鳴海城南邊約六百四十米的中島村修建了中島砦,派遣梶川平左衛門入駐;最後在黑末川入海口的對岸,又修築了丸根砦與鷲津砦,分別派遣佐久間大學與織田玄蕃、飯尾近江守父子入駐。

丹下砦、善照寺砦、中島砦可以很好地包圍鳴海城,丸根砦與鷲津砦則可以阻斷鳴海城與大高城之間的聯繫,一時間,鳴海城成為了織田信長領內的一處今川家的孤城,陷入了危機。在《張州雜誌》中記載,大高城的南面也有正光寺砦、氷上砦兩砦,分別由水野氏、佐治氏入駐,可以說大高城的情況也並不樂觀。

永祿三年(1560年)五月十日,今川義元率軍四萬五千(《信長公記》)從駿府今川館出發,五月十七日,今川軍抵達沓掛城。五月十八日的夜間,今川軍將兵糧運入了大高城,這天傍晚,從丸根砦與鷲津砦分別送來了織田玄蕃與佐久間大學的關於今川軍的情報,織田信長便在城內召開了軍議。

在《信長公記》的記載當中,並沒有軍議內容的記載,而只提到了討論到深夜都沒有結果,織田信長便對著家臣們說到:「夜深了,都回去休息吧。」隨後家臣們議論紛紛,說信長這是「智慧的鏡子也有蒙塵的時候」。在小瀨甫庵所作的《甫庵信長記》之中,織田信長召開的軍議則有了詳細的內容記載,織田家的重臣林秀貞進言在清州城籠城,但是織田信長卻拒絕了這個提議,表示要在次日清晨出城迎敵。

織田信長

小瀨甫庵出生於桶狹間合戰的四年之後,對當時戰事的情況不一定了解,因此才會在書中藝術創造出了軍議的內容,目的在於體現織田信長的勇猛。按照常識來說,一旦織田信長在清州城籠城,無疑就是放棄了鳴海城與大高城之間的五座城砦,無異於判決五砦守軍死刑,而這五砦之中的守將與守軍大多數都是織田信長信賴的嫡系部隊與家中一門、重臣,就算是投降今川軍的提議也比籠城要靠譜得多。林秀貞在天正八年(1580年)遭到織田信長的流放,因此小瀨甫庵才在創作的軍議內容中,安排這位已經失勢的重臣背鍋。後來的《天理本信長公記》中同樣記載了這段內容,很有可能是抄寫的時候參考了《甫庵信長記》。

信長出陣

在《信長公記》之中記載,五月十九日凌晨,織田信長在清州城之內跳起了幸若舞《敦盛》:「人間五十年,與下天相比,宛如夢幻一般,但凡世間萬物,豈有永生不滅乎……」

《敦盛》早年在國內流傳的翻譯版本大致為:「人生五十年,與天地相比,宛如夢幻,但得一生者,豈有不滅乎……」實際上這個版本翻譯的雖然十分有氣勢,但是卻曲解了《敦盛》原詞的意思。信長所唱的《敦盛》,其中「人間五十年」原意應該是「人世間的五十年」,而非「人活五十年」,「與天地相較之」則是完完全全的翻譯錯誤,原句應為「與下天相比」,「下天」指的是佛教六欲天中的最後一天「他化自在天」,據說人世間的五十年時間在這個地方僅僅只是一晝夜而已。織田信長對幸若舞《敦盛》情有獨鍾,後來在給武田信玄的書信中自稱「第六天魔王」,這裡的第六天指的便是這個他化自在天,因此「第六天魔王」的稱號並非是出自信長對寺社、宗教一揆的鐵腕手段,恰恰相反是因為信長獨愛《敦盛》與佛教文化的結果。

與《天理本信長公記》、《甫庵信長記》不同,舞蹈完畢之後,織田信長獨自決定出陣迎戰,下令吹響法螺,並穿著鎧甲匆匆吃過早飯後就騎著馬奔出城去,而此時織田信長身邊僅僅跟著岩室長門守、長谷川橋介、佐脅藤八、山口飛驒守、賀藤彌三郎五人,一共主從六騎。織田信長為何不在清州城集結軍隊出陣,而是率著主從六騎出陣呢?從後來的戰事來看,織田軍的戰力相當威猛,並且信長親信的馬廻眾參加了戰鬥,很有可能此時信長的嫡系部隊就在五砦中,而其他非嫡系的部隊信長並不一定信賴,早在前些年的合戰當中就有發生過家臣在戰場上不服從織田信長命令之事,與其拉上這些烏合之眾,不如率領精銳之師出擊。

織田信長與幸若舞《敦盛》

在織田信長出城之後,陸續有織田軍的士兵前來參陣,當織田信長抵達熱田神宮境內的攝社(支社)時,手下人數已經達到了馬上六騎、步兵二百餘人。值得一提的是,熱田神宮境內的攝社名為「上知我麻神社」,是《延喜式·神名帳》當中記錄的日本官方認定的「官社」,並非後世翻譯的名稱。而在江戶時代延保五年(1677年)創作的《熱田尊命記》中提及,「源大夫社據說便是上知我麻神社」,因此在江戶時代上知我麻神社又被稱為「源大夫社」。而在中文網路中被廣為援引的奧野高廣校注版《信長公記》,底本乃是明治時代才抄寫成的《我自刊我本信長公記》,此版公記在提及相關概念時也是受到了江戶時成書的《熱田尊命記》的影響,將「上知我麻神社」抄作「源大夫殿宮」。換言之,從「上知我麻神社」到「源大夫社」乃是同一地點在不同時代的名稱流變,而非「進一步整理」、「翻譯」。由此可見,在對日本戰國史進行探究時,探究者應具備一定的沿革地理學、史料學甚至宗教文化的常識,如若不然,憑臆斷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而最終誤人子弟,貽笑大方。

熱田神宮內路標

《甫庵信長記》當中提到,織田信長在路過熱田神宮的時候,進入熱田神宮,並在此地祈禱,但是在《信長公記》卻沒有提到祈禱之事,但是卻提到織田信長在上知我麻神社望見了丸根砦與鷲津砦燃氣的濃煙,當然,因為這段內容是日語假名所寫,有的靠拼日文中的漢字猜意思的人不一定看得懂,因此才會得出「織田信長只是路過熱田神宮,沒有進去」這樣的神論。上知我麻神社中供奉的主神有源大夫與文殊菩薩,因為位於熱田神宮境內,而熱田又是信長最早統治的領地之一,因此織田信長在此時進入了熱田神宮,向熱田神宮奉納了「信長塀」以祈願戰事順利,此「信長塀」至今仍然在熱田神宮供遊客參觀。織田信長對熱田神宮也有著別樣的感情,在日後與武田勝賴之間的「長筱合戰」時,織田信長出陣途中也特意在熱田神宮祈願戰事順利。

熱田神宮內的信長塀

並非「奇襲」的奇襲戰

織田信長率軍從熱田神宮繼續出發,先是抵達了丹下砦,隨後帶著丹下砦的兵馬一同進入了善照寺砦,以待時機。善照寺砦是距離鳴海城最近並且地勢最高的城砦,位於鳴海城東面的山上,織田信長在此地等待著戰機。

當織田信長抵達善照寺砦以後,織田方的佐佐政次與千秋四郎二人擅自率領三百人朝著今川軍進攻,在與今川軍交戰後,這次以卵擊石的戰鬥以佐佐政次與千秋四郎以下五十人戰死而宣告失敗。《信長公記》中記載,得知此戰勝利後的今川義元哼起了歌謠,狂妄地說:「此時就算是天魔也奈何不了我了。」

通說之中,佐佐政次與千秋四郎是奉了織田信長之命故意敗給今川軍,以麻痹今川義元,實現自己的奇襲計劃,實際上這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站在勝者的「奇襲」角度所創作的。江戶時代的軍記物《桶狹間合戰記》里,織田信長在善照寺砦得知了今川義元在桶狹間召開酒宴的消息,率軍出陣,從東北方向兜了個大圈子繞到了今川義元本陣的後方,因此奇襲成功。但是根據《三河物語》以及江戶時代的一張桶狹間合戰布陣圖來看,東北方向此時布置著今川軍的其他軍勢,織田信長若是按照通說從東北方向進軍的話,必然會與這支軍隊遭遇,即便織田信長好運沒有遇上這支軍隊,從他在善照寺砦得知今川義元本陣位置到往東北繞路的距離相當遠,織田信長如何能夠保證這段時間內今川義元的本陣不會移動,若是本陣移動,那織田軍白跑一趟不說,還會成為一支疲敝之師。假使信長的目的是奇襲今川義元的本陣,那麼在善照寺砦得知情報時也應當直接出陣以最短的距離前往本陣所在地,不可能繞路又南下中島砦。

信長進軍路線

從《信長公記》來解讀桶狹間合戰的話,會發現桶狹間合戰並非奇襲戰,此時的一兵一卒對織田信長來說都非常重要,織田信長不可能派出軍隊去送死的。在《信長公記》當中,織田信長得知佐佐政次與千秋四郎戰敗後,便決心前往中島砦,在這個時候,有家老拉住了織田信長的馬,勸說信長不要放棄高地善照寺砦,中島砦兩邊都是河流與深田,地勢低不說,行動不便還很容易暴露目標,但是信長沒有理睬。

德川家家臣大久保忠教所寫的《三河物語》中,在善照寺砦東南方向有一支今川軍,松平家的家臣石川六左衛門就在這支軍隊當中。石川六左衛門看見了織田軍在善照寺砦與中島砦的動向,便向駿河的武士報告此事,說看見了不少於五千人的織田軍在附近活動,但是駿河眾卻認為石川六左衛門在說謊,嘲笑他這是不可能的。大久保忠教雖然並未參加過桶狹間合戰,但是他作為德川家的譜代家臣,周圍的人中有不少桶狹間合戰的參加者,了解戰場的情況要比小瀨甫庵等人方便多了。

《信長公記》中在中島砦時,織田信長手下的軍隊僅有不到兩千,他對著手下的士兵們說到:「敵軍昨夜送糧食進入大高城,又經過了丸根砦、鷲津砦的戰鬥,此時已經疲憊不堪,而我軍則是生力軍,雖然人數少,但是不必畏懼,勝敗都是由上天註定的。」中島砦是丸根砦與鷲津砦淪陷後距離敵軍最近的一個砦,從織田信長的演說來看,織田信長前往中島砦的目的是為了迎擊今川軍的前軍,也就是運糧進入了大高城,並參加了丸根砦、鷲津砦的松平元康(德川家康)率領的松平軍。

不過此時戰場的局勢非常混亂,織田信長無法獲知敵軍的位置,實際上松平軍在參加了丸根砦、鷲津砦的戰鬥之後,就因為過於疲憊而向南返回了大高城,並沒有繼續向北進擊中島砦。此時中島砦東邊的佐佐政次、千秋四郎的敗軍逃來,在《前田家系圖》中,因為斬殺了同僚而被信長流放的前田利家便是以浪人的身份參加了佐佐政次的突襲,在戰敗後又逃到了中島砦加入了信長勢。從《信長公記》來看,前田利家等人是帶著敵軍的首級前來參陣的,因此《前田家系圖》所言很有可能就是事實。

今川軍進軍路線

不知道松平軍返回大高城的織田信長可能是從敗軍的口中得知了與他們交戰的今川軍位置,誤以為此軍即是松平軍,於是率軍又從中島砦出發,向東爬上山繼續前進,若是松平軍沒有返回大高城的話,此時信長軍進軍的位置很可能就是松平軍原本應該在的位置。織田信長率軍在山間行軍時,下起了傾盆大雨並夾雜著冰雹,冰雹與大風的方向是從西向東的,恰好是織田軍的背後、今川軍的正臉,在進軍途中,山林中一棵巨大的楠木被風吹倒。

在丸根砦與鷲津砦陷落之後,今川義元便調整了今川軍的布陣位置,全軍面向西北布陣,但是他沒料到織田信長是從西邊來的。而在織田信長從中島砦東進時,他與今川義元的本陣之間實際上還布置著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可能便是與佐佐政次、千秋四郎交戰的那支,也即前文所提的石川六左衛門所在的那支今川軍。當天氣放晴時,織田信長與這支今川軍遭遇,因為剛打過勝仗再加上剛下完冰雹的原因,這支今川軍沒想到會二度遭到敵軍的襲擊,並且此次的襲擊規模更加龐大,瞬間潰敗。

敗退的今川軍朝著位於桶狹間山(並非低地)的今川義元的本陣潰退,而在這時織田信長發現了今川義元的轎子以及旗本眾,意識到自己遭遇到了今川軍的本陣,連忙大喊:「那些是今川義元的旗本武士,向那裡進攻!」(《信長公記》)

此時因為本陣遇襲,今川義元身邊共有三百餘旗本武士護衛著他撤退,但是此時今川義元敗退的方向又有著農田,行動不便,在遭到了信長馬廻眾的五六次攻擊之後,旗本眾僅剩下五十餘人,陣型也被織田軍打散,隨後今川義元被織田軍的服部小平太與毛利良勝一同討取了首級。

桶狹間今川義元血戰圖

所以實際上從《信長公記》中來看,桶狹間合戰之際織田信長並非是沖著奇襲出陣的,並且交戰的過程也是十分簡單的織田軍與今川軍前軍交戰→前軍崩潰→敗軍影響本陣→織田信長發現本陣所在,下令追擊→討取今川義元,雖然桶狹間合戰織田軍的出擊可能達到了奇襲戰的效果,但是此戰乃是正面交戰,並非奇襲戰。

改變日本的「奇襲」

桶狹間合戰的勝利,雖然有著許多機緣巧合,但是要說是織田信長只靠運氣卻有些矯枉過正,實際上此戰中也有織田信長本人作為武將的能力與魄力在其中推波助瀾。

今川義元並非泛泛之輩,更別提此時手下有著四萬五千人的大軍,織田信長在前日收到警報,交戰當天凌晨得知丸根砦、鷲津砦的戰事,果斷率軍出陣,並在從熱田神宮到中島砦的過程中察覺到了丸根砦與鷲津砦已經淪陷。要知道,在日本戰國時代,可是沒有偵察機和無線電的,織田信長在進入善照寺砦時,周圍其實已經布滿了今川軍的軍勢,但是信長卻不能夠一一準確獲知今川軍的位置,猶如開了戰爭迷霧一般,織田軍對戰場的判斷完全依賴織田信長一人作為武將的直覺。織田信長在此時做出了對織田軍最有利的判斷,雷厲風行地朝著中島砦進軍,並最後由中島砦東進,擊潰了今川義元的本陣,若是換成其他武將,我相信會有清州城出陣的魄力,但是很可能會在戰場上死守地勢最好的善照寺砦,而沒有魄力與判斷力進入中島砦,並從低地上山東進,尋找今川軍。在佐佐政次與千秋四郎戰敗後,織田信長判斷這支今川軍便是參加了丸根砦與鷲津砦戰鬥的疲兵,果斷朝著這支軍隊進攻,雖然判斷失誤,但是卻依舊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光榮遊戲中的桶狹間之戰,實際上今川義元本陣位於山上,交戰時天已放晴

而今川義元也實在是倒霉催的,他雖然不熟悉尾張的地形,但是按照正常的布陣位置,在西邊應該是有松平軍存在的,但是松平軍又過於疲憊,只得進入大高城休息,因此面向西北(熱田)方向布陣的今川軍的西邊實際上防禦相當薄弱。雖然疲憊的松平軍此時即便在本陣西方,遭遇織田軍的突襲也有可能是直接崩潰,但是起碼可以為首長擋幾顆槍子兒,好讓今川義元做好應對從西邊襲來的敵人的準備。

然而,桶狹間合戰卻在江戶時代的軍記物中被描寫成了「奇襲戰」,並且篡改了織田信長進軍的路線,編造出織田信長故意派出佐佐政次、千秋四郎進攻今川軍以麻痹今川軍,織田信長派百姓送酒食給在桶狹間的今川義元,間接阻止今川義元本陣的移動等等逸話,神化了織田信長。而「桶狹間神話」在明治時代又被日軍參謀本部寫進了《日本戰史·桶狹間役》當中,狂熱的軍國主義導致日軍迷信「皇軍不可戰勝」的可笑神話,舊日本帝國陸海軍也在侵略戰爭中多次故意模仿類似「桶狹間奇襲」的方法作戰,妄圖再創奇襲神話。機關算盡,天命有常,如此發明歷史自欺欺人並對醜惡的戰爭行為進行的粉飾不過是紙糊的旗幟,根本無法經受歷史風雨的考驗,而謊言的後果最終仍不得不以國民的鮮血與汗水為代價加以償還。戰後的日本史學界終於認識到這一當初本就不應犯下的愚蠢錯誤,當代的日本史學者也終於開始一一破除明治時代殘留下來的神話,並將歷史的本來面目加以還原——然而,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推薦閱讀:

龍仁之戰若干問題再次更正( 附朝鮮南三道勤王活動及四月末至六月初漢城一帶戰局示意圖)
伊達政宗和石田三成——擁有意外友誼的二人(2)
日本戰國史原版書籍資訊——2018年2月
父與子:日本戰國時代的父子檔們·武田篇
父與子:日本戰國時代的父子檔們·北條篇

TAG:日本戰國 | 織田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