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流程圖畫法——畫出更清晰準確的流程圖

大家有沒有發現,別人設計的流程圖都很難閱讀。穿插著各種現實中的人工步驟、產品的交互動作、系統的判斷邏輯,沒有考慮到實際閱讀者所關心的信息。產品規劃前期,最重要的就是流程梳理,否則接下來的事情無法順利開展,甚至從一開始就是bug。

針對決策者:描述工作流轉過程;

針對使用者:描述界面和狀態的變化;

針對開發者:描述規則和數據的變化。

並沒有一個流程圖可以同時讓三類人看明白,因此我們需要畫出三個流程圖:業務流程圖、交互流程圖、邏輯流程圖。

常用工具: xmind,visio,proccessOn

XMind是一個非常靈活的工具,大部分情況下用於製作腦圖,其實用它來做流程圖也非常好用和自由,並且對於複雜的網狀流程能夠更流暢的表達。但對於需要嚴格區分泳道的情況,它也無能為力,因此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工具。

業務流程圖

描述人或部門之間的協作關係、各自職責,以及流轉過程中傳遞的信息是什麼。本質上,業務流程就是企業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只不過在SOP的基礎上,思考如何使用IT系統更有效的完成標準作業。

業務流程圖的主要溝通對象是產品的需求提出者和實際使用者。但是對於設計者和開發者,並不足以讓他們清晰理解如何執行,還需要另外兩個流程圖。

上圖是一個描述S2B產品的訂單和物流業務流程,將門店訂貨和分倉訂貨兩個業務場景合併在一個圖中。其中,總部跟單員、CM、各城市分倉,既要負責門店訂貨,也要負責分倉訂貨。還有一個橢圓形的節點,由於這個動作與「總部複審」不在同一時間觸發,因此獨立成一個節點,否則下面的流程無法正常梳理。這裡用什麼形狀不重要,我們並不是畫UML,只要區別與其他形狀即可,不拘泥於形式規範。

另外,大家會發現綠線和紅線,都是門店訂貨業務場景。但是由於合作的倉儲公司並不使用該系統,兩個環節在系統操作上是斷開的,因此分為兩條線來描述。

綠線,描述門店訂貨到分倉出庫的流程:

  1. 門店訂貨,流轉到BD處理;
  2. BD初審後,流轉到總部跟單員;
  3. 總部跟單員複審,24點匯總數據後,同時執行2個步驟,
    1. 匯總數據發送給倉儲公司,並且總費用打款給倉儲公司
    2. 將各個城市的取貨信息通知給CM
  4. 倉儲公司將匯總數據,分發給各個城市分倉庫

紅線,描述分倉出庫到門店收貨的流程:

  1. CM分發配送任務給BD
  2. BD到分倉取貨裝車
  3. BD配送到店、簽收確認

藍線,描述CM向總部訂貨的流程:

  1. CM提交訂貨單
  2. 總部跟單員通知工廠發貨
  3. 工廠發物流到各城市分倉

其實,業務流程圖對產品經理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充分了解實際生產作業過程、具備足夠的想像力,以及對交互和系統邏輯的熟悉。假如沒有充分理解,可以先閱讀下面兩條,再回過頭來再分析一遍。

交互流程圖

描述用戶操作過程的界面切換、狀態變化、內容變更。有一個通用型的資料提交和變更業務的例子,適用於需要審核後才允許公開的資料信息,B端和C用戶基本通用。

看起來是不是簡單很多?我也不必具體描述裡面的含義。這個流程圖,也經常會用泳道的方式來畫(抱歉,Visio我用的不太遛):

圖上的每個節點都是描述具體的動作或界面元素,用顏色或泳道來區分前後台的操作環節。交互流程圖對於原型設計和界面設計,起到很直接需求描述作用。但是,這種流程圖對於開發者來說,還是需要他們自己去分析如何實現代碼邏輯。不同的開發者,會採用不同邏輯來實現。往往,我們還需要描寫一段PRD來說明,下面的邏輯流程圖,將會大大簡化PRD的冗長文字。

邏輯流程圖

描述代碼執行過程中的邏輯判斷和數據讀寫。當然,要把邏輯流程圖畫對,必須對代碼和資料庫實現的原理有所了解。否則,畫的流程和寫的說明本身就有一堆bug,可以和開發者溝通一起完成邏輯流程的梳理。

流程有點長,因此豎著走。首先要解釋【】裡面指的是數據表,在這張表裡生成或更新數據。【門店信息】和【申請資料】分成了兩張表來存儲數據,為什麼?因為當申請變更的時候,已經公開的資料不能變,並且拒絕後重新提交,後台需要查詢每一次填寫資料的歷史記錄。

下面從上到下分解:

  1. 三個動作:提交新資料、變更申請、被拒絕後修改。在連接線上明確說明:
    1. 提交新資料時,是一個空表單。當然,我們可以自動填充當前所在地區,這個細節在設計原型的時候再考慮。
    2. 提交變更申請時,表單內填充【門店資料】(已經公開)的欄位。
    3. 被拒絕後重新提交,表單內填充「被拒絕的【申請資料】」的欄位。
  2. 提交審核後,如果是提交新資料,將先生成一條新的【門店資料】。然後,無論是哪個動作,都會生成一條新的【審核資料】。這個環節,是流程中最關鍵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我們先繼續往下看,再分析為什麼容易出錯。
  3. 流轉到後台客服操作。通過以後,【審核資料】狀態變更,【門店資料】根據【審核資料】的欄位更新,狀態也變更。如果是拒絕,只變更【審核資料】的狀態,不處理【門店資料】。
  4. 其他節點很容易理解,就不展開描述了。

現在,我們來分析,第2點為什麼容易出錯。我有一個很重要的設計原則:簡化用例。初次提交資料時,如果不生成【門店資料】,必須要在【審核資料】中記錄另一組狀態:「新資料、變更、修改」,到客服處理環節判斷這一組狀態。這樣一來,用例將會更加複雜,switch的case增多。無論是畫產品原型,寫邏輯代碼,還是做功能測試,工作量都將增大,也就意味著出bug的幾率更大。這一個小細節不起眼,但是每個業務都不考慮「簡化用例」原則的話,整體工作量將會大幅增加,系統的穩定性也會大受影響。那麼,在提交審核這一步,來判斷是否生成【門店資料】,只需要在代碼的最開始做一次判斷,後面的分支(case)將會更少。

(註:用例,包擴交互用例和測試用例,是用文字的形式描述一個功能的執行步驟。在敏捷開發中,最多只會撰寫一些關鍵功能的用例。專業測試團隊,可能會寫幾百幾千個測試用例。)

對交互流程圖和邏輯流程圖理解以後,大家可會回頭再去看看業務流程圖。不同級別的產品設計者,可以循序漸進,從交互流程圖開始梳理。三個流程梳理方式,其實和從MRD到BRD到PRD的產品規劃方法是一致的。


推薦閱讀:

社交型產品該如何運營?
沒想清楚這四個問題,千萬不要來做互聯網
互聯網簡訊-20180326
如何利用需求管理卡片進行便捷式需求管理(附下載鏈接)
課程篇(10):產品設計-交互設計

TAG:產品經理 | 信息架構 | 交互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