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華人學者一天4篇Cell,又一個中國日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刊登了6篇最新的研究。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其中4篇研究來自華人學者的研究團隊。其中,更有兩項研究的科研人員為「全華班」。
1
Gene-Wei Li教授課題組
Evolutionary Convergence of Pathway-Specific Enzyme Expression Stoichiometry
在基因調控中,由通路誘導信號帶來的蛋白質共表達是基礎中的基礎。但人們尚未明確共表達的蛋白質相對含量是否也受到了精確的調控。在本研究中,來自MIT的Gene-Wei Li教授團隊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實驗,對不同細菌中的21條信號通路與67-224個操縱子進行了化學計量上的分析。利用一種特殊的RNA測序技術(Rend-seq),研究人員們以單核苷酸的解析度,發現在大量編碼細菌保守通路的基因簇里,其內部的啟動子和終止子會出現重排,帶來大量的轉錄水平多樣性。令人震驚的是,演化巧妙地通過轉錄後調控的方法,消弭了轉錄水平上的多樣性,使得關鍵蛋白的合成率保持穩定。更令人驚訝的是,在真核生物出芽酵母里,獨立演化出的同工蛋白竟也有同樣的表達模式。這項研究表明,儘管調控機制不同,但不同生物可以完美地保持關鍵蛋白的化學計量,使信號通路暢通。
論文地址: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287-3
2
Ling-Gang Wu教授課題組
Visualization of Membrane Pore in Live Cells Reveals a Dynamic-Pore Theory Governing Fusion and Endocytosis
膜融合被認為是許多生物學進程中的關鍵。通過膜融合,囊泡中的內容物能在正確的地方得以釋放。然而融合中的關鍵結構融合孔(fusion pore)卻只存在於理論模型中,尚未在活體細胞內被觀測到。在這項研究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NINDS的Ling-Gang Wu教授團隊使用具有超高解析度的STED顯微鏡,在活體細胞內觀察到了動態的融合進程。具體來說,他們觀察到了融合孔的開放、擴大、收縮、以及關閉的整個流程,這些流程決定了囊泡運輸和內容物釋放的效率。後續研究表明,融合孔的擴大和收縮分別受F-actin與鈣離子/dynamin的調控。這一發現填補了過去的一大空白,證實了融合孔假說,並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細胞內部的動態調整。
論文地址: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239-3
3
李世華教授/賴良學研究員/李曉江教授課題組
A Huntingtin Knockin Pig Model Recapitulates Features of Selective Neurodegeneration in Huntington』s Disease
▲李曉江教授(前排中),賴良學教授(前排右一),李世華教授(前排左一)(圖片來源: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
亨廷頓舞蹈症是一種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的李世華教授、李曉江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賴良學研究員組成的團隊建立了一個「knock-in」的亨廷頓舞蹈症豬模型,並成功地培育出了一代和二代的小豬。後續的研究發現,這些小豬均在運動和行為上展現出異常,且大腦中的神經元退化有高度選擇性,與人類病因一致。這一重量級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人類亨廷頓舞蹈症患者中出現的神經元退化,能在大型動物里得到重複,這能給科學研究帶來重要的動物模型,加快新療法的開發。
論文地址: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285-X
4
曹雪濤教授課題組
Tumor-Induced Generation of Splenic Erythroblast-like Ter-Cells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
為了從系統的角度理解癌症,我們需要鑒定出由腫瘤誘導的細胞亞群,以及它們衍生出的循環因子。過去,我們在鑒定白細胞亞群這一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但在理解原發性腫瘤如何誘導非白細胞,促進遠端器官的系統性擴散上,我們所知還甚少。在這項研究中,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曹雪濤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能被腫瘤誘導的紅細胞樣細胞(Ter-cells)。這類細胞在晚期腫瘤患者的擴大脾臟中富集,能往血液中分泌神經營養因子artemin,促進腫瘤進展。通過在體內抑制artemin,可以進一步抑制肝細胞癌的增長;而artemin的缺乏也會讓這種紅細胞樣細胞喪失誘導腫瘤的能力。這很好解釋了這類細胞的促癌機理。研究人員們進一步確認,在人類肝細胞癌患者的脾臟里,的確存在紅細胞樣細胞。這些患者血漿里的artemin水平和較差的預後相關。此外,他們也發現TFG-β和Smad3的激活對於此類細胞的產生至關重要。總結來看,此類細胞與其分泌的artemin在癌症的進展中起到了關鍵,這一發現也有潛在的醫學應用價值。
論文地址: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238-1
我們再次向這些華人學者團隊表示祝賀,並期待未來能讀到更多來自華人學者的精彩研究。
參考資料:
[1] 論文圖片來自《細胞》官方網站
[2] 除特別註明外,學者照片來自各位學者所在大學與研究所官方網站
更多華人學者研究成果報道,請訪問葯明康德傳媒網站:首頁-葯明康德傳媒-生物醫藥資訊平台,生物科學|科技研究,醫療產品|器械設備,新葯研發醫學信息平台|WuXi AppTec|葯明康德|WuXi Media
推薦閱讀:
※打針為什麼會打屁股?
※生物化學重點匯總
※稍談一下科學與醫學(一)
※小孩子手指甲上有許多白斑是怎麼回事?
※痔瘡飲食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