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1年時間和60個年輕人討論他們的「人設」,發現他們真正想要的……丨睿叢·洞察
在過去的一年中,如果用熱詞和熱點來描寫年輕人的話,出現的是這樣一個毫無連貫性的群像: 年初,青年們空巢了需要關愛,繼而特別喪,又迷上了嘻哈,成了戲精,做了精緻的豬豬女孩,而後又開始油膩—青年也趕上了中年危機,再加上禿頭,「第一批九零後已經__了」的花式造句,到年底的時候,以為折騰了那麼久,終於成了佛系,卻因為戀與製作人和一隻蛙返回了滾滾紅塵,成為了完美的「情人」和「老母親」。
標籤狂歡,更像是一場媒體的辭彙測試,背後的終極考題是:你對於年輕人究竟有多了解?接受考察的對象,不僅是年輕人,更是他們的前輩。
為什麼我們熱衷於給年輕人貼標籤?
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曾說:「凡是能夠言說的世界,就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世界。如果不能言說出來,也就是不能把它符號化、簡化的世界,我們只好保持沉默。」我們使用大量的標籤,來試圖抹去鏡面上的層層霧氣,以期用一些看似高度凝練的熱門概念來對年輕人下一個判斷,用泛二次元的說法就是理解他們的「人設」。
這個人設可以是一個社會身份:
可以是一個愛好:
人設在當下如此重要,恰恰在於,它提供了一種不費力的解釋路徑,一個簡化的模板——通過這些已經被社會建構過的符號,你可以輕鬆理解一個新群體,以及他們身上發生的未知現象,而無需花更多心力去真正地探索、發現、連接。標籤式的認知和對於人設的執念,其實更多折射的是我們自身對於理解的無力和對於沉默的不甘,而非對於他者及其複雜性的成熟認知。也因此一不小心就會產生「雞同鴨講」的效果。
「你有Freestyle嗎?」
比如,最近,對於各種青年標籤信手拈來的無界君,經常和年輕人們發生這樣的gei尬對話:
無界君:哇,你們二次元人類好有意思噻~
少年:請叫我們打遊戲看漫畫的。叫我二次元是種侮辱。
無界君:哇,我也是白羊座的耶,我們都有點孩子氣有點二哦。
少年:我想讓自己沒有星座,因為這樣就沒有什麼能夠定義我。
無界君: 你也喜歡玩戀與製作人呀?那你是乙女咯?
少女:乙女是啥?(黑人問號臉??)
比起「人設」,青年們所期待的不如說是一種「人設自由權」:一種將前輩們的刻板印象暫時擱置一旁,在建立統一自我意識和穩定人格的漫長道路上,按照自己的心意和節奏去充分探索的自由。
一句「你有freestyle嗎」廣為流傳,並非偶然。在一個全世界都翹首以待年輕人「作」出下一個傳播熱點的新媒體時代,freestyle象徵的自在、多變、無章可循,成為了一種新的自我建設的姿態。
在無界青年沙龍群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挑戰標籤,難以定義的鮮活個體:
「怎麼形容我自己呢?嗯,跨界和多變吧。」
「我是個愛好文藝的兼職健身教練,這不是斜杠,是融合。」
「我喜歡音樂、也喜歡畫漫畫,我就把這兩個愛好糅合在一起。一邊聽音樂一邊創作漫畫,看能出來什麼。」
……
在「人設自由權」的號召下,年輕人們不必勉強自己進入一個固有的結構和框架,哪怕這個框架是市場為了迎合他們而創造出來的概念。
為什麼追求「人設自由」?
種種標籤和人設「模板」雖然提供了簡便的定義,卻同時限制了橫向突破和縱向延展的可能性。而在一個各種權威和傳統日漸消解、科技和知識更多帶來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對於「可能性」的桎梏,意味著對於應對能力的限制—無論是從越來越瞬息萬變的職業設置還是日趨靈活多元的家庭分工來看,人們都越來越難以承擔過早受制於單一不變的角色所帶來的風險。從這個視角來看,當代年輕人所追求的「人設自由」並不完全是一種選擇,而更像是一個策略。
橫向地說,追求價值多元的動力和趨勢始終強勁。其背後是消費社會與全球互聯網深度發展下,個體賦權的結果—伴隨著個體信息搜索能?和可獲得信息廣度的極大提升,每個人的想像?也隨之?限拓展。 而這些關於「人應該如何生活」的種種多元實踐和理念,又重新回到網路的話語世界中,縱橫交錯、交織傳播,並通過消費不斷生產出新的?活方式,不斷提示人們「永遠有另外?種?活」的可能性,不要輕易安於既有的「人設模板」。這一點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縱向來看,技術的演進使得「找到同類」這件事在變得越來越容易,藉助小圈子裡的同伴之力完成「自定義進化」,成為一種新的成長路徑(各種真人或者虛擬愛豆粉絲團的強大力量早已充分展示了這一點)。對比80後90後還在某種程度上接受標籤化的自我,以期讓外界能夠對自己有所理解,以便找到自己在既有社會結構中的相對位置,總是希望澄清「是不是對我有什麼誤解」。習慣於生活在小圈子中的95後們,則在面對普羅大眾時,對於「不可言說」「不可定義」「不可看透」表現出了坦蕩蕩的自信:「愛懂懂,不懂滾」吧。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自信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再追求理解和共鳴,相反,年輕人對於「情感與價值共同體」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以至於他們難以接受任何片面化的來自「外人」的臆斷。正如少年對於「貼二次元」的品牌行徑的反感,如果沒有付出真正的試圖理解他們的努力,以及幫助年輕人在這個小圈層中發掘自身潛力和可能性,卻想要通過一個既有流行標籤來打入年輕人內部的行為,往往會被視作「傲慢無知而缺乏誠意」的舉措。
「後標籤時代」,品牌應該如何應對?
聰明的年輕人能夠識別那些真正站在自己這一端的朋友,也自有自己的陣地來尋找真正的同好。
深耕「小學生」的百度貼吧早在2015年就將自己「為興趣而生」的品牌價值轉變為「上貼吧,找組織」,Lofter、簡書、微博、知乎都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各個細分圈層縱橫聯合的陣地作用,更不用說「名人朋友圈」這類更為垂直細分的小世界。
網易新聞已經將堅持了七年的「有態度」變成了「各有態度」,95後也在無界沙龍上拋出了「主流在哪裡」的疑問。
零零總總,在「人設自由權」的號召下,你要小心:當你在使用某個標籤來試圖管中窺豹的時候,年輕人向你拋來微笑的背後,也可能已經永遠關上了與你深談的大門,更別說這個時代最值錢的時間與注意力了。
或許,深入地去進入他們的生活,體驗、共情,才是真正的捷徑。
推薦閱讀:
※《迪迦奧特曼劇場版》主要講什麼?
※窮人有活下去的希望,社會才有希望
※停車大不同!千萬別小看各種停車場的規矩
※尋找客戶的渠道有哪些
※誰想分裂西班牙?一個大陰謀幼稚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