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今天,我所在的公司被合併了……

本文為作者自己於2017年7月27日發表在知乎問題《Grab 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為何能夠獲得軟銀和滴滴領投的 25 億美元融資?》下的答案。於2018年3月27日添加新的補充。原文請見:

Grab 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為何能夠獲得軟銀和滴滴領投的 25 億美元融資??

www.zhihu.com圖標

《Grab 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為何能夠獲得軟銀和滴滴領投的 25 億美元融資?》

作為Grab在東南亞長期的競爭對手,Uber員工過來答一發。

先不談Grab對投資人的價值,這輪投資有兩件事很可疑:

1) Grab上輪估值30億,這輪估值50億,所以這輪估值純粹靠投資推動的?

2)軟銀在投了Grab之後,轉身就尋求購買Uber數十億美元的股票。

一下觀點純屬個人猜測:

不從任何內部或者競爭的角度來看待Grab這輪融資,這兩點合在一起,感覺軟銀在準備推動Uber和Grab的合併。

1)這是我在Google上找到的關於Grab這輪估值的資料。

上一輪的估值是30億美元,這一輪估值有人說是50億有人說是60億。無論是多少,加上這輪25億的投資,都顯得太少了。

Grab的出行數據尚處在增長期,尤其東南亞幾個新興市場還有潛力可以挖掘,可見估值低並不是由於業績問題。那麼,這輪的估值就有可能是人為降低的,最大的可能性有兩個:

Grab確實缺錢了,軟銀想做大股東。

Grab缺錢是意料之中的事,只不過沒想到會是這麼快。Grab目前在東南亞60多個城市運營,沒有一個城市是賺錢的。尤其像印尼這類價格彈性大的市場,以現有訂價來算已經利潤幾近於無,而且還要投入大量補貼與Go Jek和Uber競爭,燒錢速度可見一斑。

軟銀前幾輪一直參投Grab,加上本輪與滴滴合投,二者股份加在一起佔了Grab將近60%的股份。很難不讓人猜想,軟銀故意壓低這輪估值,好佔Grab大股。

2)軟銀正尋求收購Uber數十億美元股份,Uber全球擴張計劃或被壓制

特拉維斯時代的Uber,凡能自己打下的市場,不會以資本方式合作,更無須說將股份賣給軟銀;後特拉維斯時代的Uber,與俄羅斯最大的競爭對手Yandex合作,成立了一家估值37億美金的公司。這也讓軟銀看到了併購的可能性。

軟銀投完Grab立刻尋求Uber股份,速度之快,不得不讓人懷疑。按照目前猜測,軟銀採取的策略最大的可能性是:

軟銀低估值股入主Grab成為最大股東 -> 軟銀成功購買Uber股份成為股東 - > 軟銀推動Grab估值上升 - > 軟銀推動Uber與Grab合併,並在新公司獲得更多股份。

好吧,以上純屬個人猜測,下面說說Grab本身吧。

運營:

Grab前期的運營多半以快速模仿對手並強砸補貼為主,後期的運營開始逐漸發揮本地化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

前期的Grab運營並不成體系,所有的運營策略基本複製Uber,然後再加價,投入市場。有時候甚至我們做了一個宣傳海報,下周的時候能看到一樣排版的設計出現在Grab的網站上。Uber從2015年4月開始從計程車轉向私家車市場,GrabTaxi 9月開始招聘私家車司機,2016年模仿滴滴打車改名滴滴出行的例子,由GrabTaxi更名為Grab。Uber從2015年初自己購買車輛,相應地,Grab在2015年末入股租車公司,2016年開始自己購買車輛……諸如此類。

競爭帶來進步。到了中後期,Grab逐漸發掘競爭優勢,有選擇地投入資源,不再盲目跟風,憑藉更貼近亞洲城市的本地化產品體驗,以及總部位置的地利優勢集中資源,建立了更符合當地用戶習慣的運營策略。

Grab與當地多個平台商戶合作,開發顧客積分系統,允許顧客由Grab乘車攢下的積分,購買相應等值的代金券,在合作夥伴的平台消費。同時將計程車與私家車混合,推出一個低價產品JustGrab,發揮平台上大量計程車的優勢。由於新加坡買車養車較貴,其順風車服務GrabHitch也符合了本地人想省錢方便的心理。可以說,這三個策略都算比較成功。

Grab目前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不賺錢。

出行公司在計程車身上是賺不到錢的,前期招計程車司機是因為可以直接把供應端的體量拉上去。無論是滴滴還是Grab,在前期都是靠計程車司機快速起家的。問題是,計程車司機對平台依賴性弱,可控性差,而且每台行程毛利太低($0.3訂車費),為了留住司機,還要補貼大量錢,絕對不划算。所以,所有出行公司在後期都轉向了私家車領域。

再者,在很多其他城市,Grab為搶佔市場份額,投入了大量補貼。印尼出行市場第一的Go- Jek,既做出行也做外賣,正在準備第三輪10億美金的融資,其中騰訊領投。在馬來西亞與菲律賓,Grab與Uber也爭得不相上下,補貼戰打得猛烈,出行價格低得令人髮指。可是Uber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已經盈利,且澳大利亞去年盈利翻番,Uber可以用盈利市場的利潤來補貼競爭市場。

Grab目前全線虧損,純靠融資來的錢補進行擴張,難免捉襟見肘。他們剛剛做了自己的電子支付GrabPay試圖切入支付領域,但是目前除了Grab打車服務沒有其他應用場景,尚看不到盈利的可能性。

話又說回來,Grab的融資能力這麼強,只要能不斷融到錢,不賺錢又能怎麼樣呢……

------------------------------------2018年3月27日分割線------------------------------------

以上內容寫於2017年7月27日,彼時Grab剛剛拿到25億美金融資,我一時興起,妄自預言,不想一語成讖。

看到文章第一段我曾寫下「Uber員工」,此時猶豫著要不要改成「前員工」。畢竟一切發生突然,想著習慣新身份,卻又覺得恍然若夢。大概,從在上周末起,我就該開始學著適應。

周六晚上,手機屏幕亮起,是一條周一開會的臨時通知。

周日傍晚,Bloomberg不僅爆出了交易達成的消息,更是指出Uber占股具體比例。

周一清晨,開會,通知,答疑。我看到了所有熟悉的臉和陌生的表情。

周一中午,打包,哭笑,擁抱。一切真實地如此不真實。

周一下午,揮別,歸還,靜默。滿地散落著印著公司logo的紀念品,此刻比我們更有資格留在這間辦公室里。

就在幾個月前,我跟同事笑說,每當我們加班忙項目時,整間辦公室就瀰漫紅牛,咖啡和比薩混合著的噁心味道。但此刻,我卻寧願再聞到一次這種味道。

一些尚需要做交接工作的同事搬著箱子進來,我們則歸還了門卡。樓下,不耐煩的保安給我們打開特殊通道。像是一次遠行般,我們抱著沉重的箱子,沉默著上車,與熟悉的一切漸行漸遠。

想說,壯志未酬身先死,自己也覺得矯情,六個月前不就知道一切都是資本的遊戲?人力也不過是公司資產的一部分,個體命運更是微不足道。

周二下午,在巨大的劇場里,Grab為所有Uber東南亞的員工舉行了一次歡迎會。

他們做到了他們能做到的最好。經理們站在登記隊伍的兩旁與我們逐個握手,笑容洋溢。在演講上,沒有一絲一毫炫耀勝利,他們對我們展現出了極大的關心,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或許,這是一段新的旅程。


三年前。

昨晚由於緊張而導致失眠,臨面試前,我喝了兩罐紅牛,此時此刻,我能聞到自己說英語時,帶出的飲料味。我略帶窘迫地下意識壓低下巴。

還好,面試官離我隔桌而坐,微笑著看著我。

我絮絮叨叨地講著我對這款產品的理解,它對用戶提供的價值,以及,我為何熱愛並且想要加入這家公司。在面試前,我已經將網上能找到的關於這家公司的題目統統做了準備。

我的右側是一面落地的毛玻璃,模糊忙碌的人影穿梭來往,似乎每個人都在小跑著工作。透過面試官的肩膀過去,是一面漆了一半的透明玻璃,能看到拿著表格穿著汗衫的中年大叔們面帶疑惑地朝里張望。

在功能性飲料的刺激下,我的大腦異常活躍,接受周遭環境的所有信息,嘴裡卻一刻不停回答著面試官的問題。

Thanks for interviewing with us.

面試官握了握我的手,說明後天會通知我面試結果,並帶我離開。

我拿起裝著面試材料的白色文件袋,跟在面試官後面走向電梯,心想這次一定會面試成功。

臨上電梯前,我回頭望向前台的位置,那裡有個黑底白字的巨大Logo,LED的白色字體透著光,映著四個明燦燦的字母:

UBER

------------------------------------預言分割線------------------------------------

之前寫心情時糾結到內傷,在此轉換下思路,說一些本人並不負責任的市場預測:

盈利?

短期內Grab依舊不會選擇盈利。一般而言,投資人會希望在大合併後的2~3年內IPO,也就是說在這個期間,Grab需要像投資人說明自己有盈利的潛能。這個面向投資人的故事需要解釋兩個重要問題:

  1. 能不能盈利?
  2. 有多大的市場潛力?

鑒於Grab目前在東南亞的地位,第一個問題不言而喻。而Grab在接下來2~3年內要做的,就是迅速拓展各個商業線,把市場潛力,及估值,做大做強。所以出行領域省下來的錢,會繼續投資在各個子項目上,比如支付,外賣,配送,信貸等等。從這個角度看,Grab確實需要很多人才的補充,此時正是最好的時機。

另一方面,國內的對標公司滴滴與美團再度陷入大戰,同時給Grab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範例和免費測試戰略的機會 - 如何將出行與本地服務相結合。若是Grab能夠發揮旗下各個商業線的協同效應,也將進一步穩固其市場地位及競爭優勢。

唯有短期內不求盈利,才能讓長期的盈利變得易如反掌。

競爭?

競爭依舊存在。2月初就融到了15億美金的Go-Jek虎視眈眈,國際化勢在必行。

Go-Jek和Grab背後的資本不隸屬一個系,目測短期內(1~2年)無資本推動合併的可能,長期則看孫正義大帝的想像力了,看軟銀帝國是否能在出行領域一統天下。

Go-Jek國際化目前並不明朗。從滴滴和美團的競爭中可以看出,出行領域不具備明顯的網路效應,也不具備任何技術優勢,乘客和司機都極容易轉移到體驗更好更便宜的產品。

這是否意味著後進者依舊有機會?

機會是有,要看概率。

美團具備的優勢Go-Jek目前並不具備,它的品牌認知度依舊困囿於印尼市場,它新到任何一個市場,都要重新從運營和營銷起步,獲取用戶和供應者。單從出行領域競爭,它依舊需要與Grab進行一段時間貼身纏鬥。在Grab已經佔據的市場,Go-Jek想要改變市場地位的幾率並不太大。

同時,收購了UberEats的Grab必將在新的外賣領域與Deliveroo及Foodpanda展開廝殺,UberEats團隊的經驗及商戶的積累對Grab將是至關重要,不僅大大節省了開疆闢土的時間,也同時將Uber對運營的認知帶入新的團隊,避免了再走不必要的彎路。

在未來,戰火依舊繼續,對於年輕氣盛的我而言,這或許是更讓人激動的。

推薦閱讀:

環球財經連線的製作團隊有哪些人?
沒有風度,至少試著領悟
2018互聯網公司兵器譜排名
聽說崔秀英的背景很複雜,是不是真的?
說起 OLED,這兩位中國人不得不提

TAG: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