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實驗室的百年興衰史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

前幾天我到南京某高校找一個朋友,打算和他聊聊人生和理想。等我屁顛屁顛到了那,才發現原來他所在的單位是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頓時我就心生仰慕。

我就問他:「在這麼牛X的地方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結果,他不但沒有絲毫得意,反而對我大倒苦水——說這裡這裡多累,那裡那裡多憋屈,看上去義憤填膺又很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說實話,我當時是一臉懵逼的。

聽著聽著,我腦子裡突然走神想起了一個地方,嗯,就是貝爾實驗室

位於美國新澤西州茉莉山的貝爾實驗室,曾經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實驗室(沒有之一)

實驗室這種地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在實驗室里做實驗,看看有沒有不變的諾言~」

和中小學的實驗室單純用來學習的目的不同,大學和企業裡面的實驗室,更多是用來進行學術研究和產品研發。

從基礎理論到最終產品的定型和驗證,實驗室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很多時候,看一個學校或企業是不是牛掰,就看它的實驗室是不是牛掰。

作為有史以來最牛的實驗室,貝爾實驗室的名字如雷貫耳。畢竟,敢說自己改變了人類命運的實驗室,並沒有幾個。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實驗室,在進入21世紀之後就迅速銷聲匿跡了。現在幾乎很難再聽到這個名字,讓人不禁懷疑,它是不是已經不存在了?

貝爾實驗室經歷了什麼?它是如何輝煌起來的?又是如何衰敗的?

大家隨小棗君一起,回顧一下它的傳奇故事吧。

貝爾實驗室的誕生

貝爾實驗室,以貝爾命名。

這個貝爾,就是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電話專利的獲得者。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很多人說,貝爾是電話的發明人。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關於電話的發明人,是有爭議的,具體故事可以百度之。

1876年,貝爾呈交電話專利申請並獲得批准。緊接著的第二年,具有商業頭腦的貝爾就創辦了貝爾電話公司

1895年,貝爾公司將其正在開發的美國長途業務項目分割,建立了一家獨立的公司,稱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T&T(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AT&T早期的LOGO

誰也沒想到,隨後的幾年,AT&T的規模和實力反而超過了母公司。

1899年,AT&T整合了美國貝爾的業務和資產,成為貝爾系統(Bell System)的母公司。

又過了26年,1925年的1月1日,當時AT&T總裁華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成立一個叫做「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的獨立實體(AT&T和西方電子各擁有該公司的50%的股權)。

再後來,這個公司改名為貝爾實驗室

所以,也就是說,貝爾實驗室是AT&T創立的,和貝爾本人並沒有直接關係(他1922年就去世了)。

貝爾實驗室的輝煌

在建立之初,貝爾實驗室便致力於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編程、電信技術等各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說,除了電信技術的研發之外,它的重點在於基礎理論研究

而正是基礎理論的研究,開啟了貝爾實驗室的輝煌時代。

1927年,貝爾實驗室的戴維森萊斯特·格莫爾通過將緩慢移動的電子射向鎳晶體標靶,驗證了電子的波動性。這項實驗為所有物質和能量都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特性這一假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10年之後,戴維森又憑藉在電子干擾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獎。

驗證電子波動性的戴維森

1933年,貝爾實驗室的卡爾·央斯基,通過研究長途通訊中的靜電雜訊,發現銀河中心在持續發射無線電波。通過此研究,射電天文學被創立。(直接開創一門學科,也是沒sei了...)

卡爾·央斯基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

這個就不用說了吧?作為現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晶體管標誌著電子工業革命的開始,人類正式步入電子信息社會。(沒有晶體管,就沒有現在的電腦、電視、手機...)

發明晶體管的約翰·巴丁、威廉·肖克利、華特·布拉頓,三人於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插一句,就是這個威廉·肖克利,後來創立了矽谷的第一家科技公司,開創了矽谷的傳奇歷史。

1948年,克勞德·香農發表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奠定了現代通信理論的基礎。他的成果是部分基於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貝爾實驗室的成果。

克勞德·香農,通信的祖師爺,從1941年到1972年,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了31年。

1954年,貝爾實驗室製作出了第一個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太陽能電池

1962年,世界上第一顆通信衛星Telstar1發射成功且首次跨大西洋電視實播,出自貝爾實驗室之手。

Telstar 1衛星

1964年,阿諾·彭齊亞斯羅伯特·威爾遜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並因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與他們的微波天線

1969年,UNIX系統和C語言被貝爾實驗室的丹尼斯.利奇肯.湯普生成功研發;在1980年代,C語言又由比加尼·斯楚士舒普發展為C++語言。

丹尼斯.利奇和肯.湯普生

所以說,貝爾實驗室也算是碼農的聖地了。

也是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威拉德·博伊爾共同發明電荷耦合元件(也就是CCD),正是現在掃碼機、相機、掃描儀必備的感光組件。兩人因而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和威拉德·博伊爾

幾年後,手機通訊系統基礎理論也出現在實驗室里。

……

貝爾實驗室的成就遠不止這些。自從成立之日起,貝爾實驗室一共獲得了30000多項專利,平均每天一個。

1964年,貝爾實驗室就做出了「可視電話」

各種獎項就更不用說了,貝爾實驗室幾乎是拿到手軟:

  • 11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 16位獲美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章,均由總統親自頒獎;
  • 4位獲得了圖靈獎(堪稱「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 還有更多科學家拿了其它國家的高等獎章,就連實驗室成為史上第一個機構獲獎者(美國國家技術獎)。
  • ......

總而言之,那個時代的貝爾實驗室,代表了全球科技的最前沿,是先進技術和創新思維的源泉。

貝爾實驗室的衰敗

風光了70年之後,到了20世紀末,貝爾實驗室的命運被徹底改變了。確切地說,是AT&T的命運被徹底改變,而貝爾實驗室也只能隨之發生改變。

「盛極必衰」這個詞,在AT&T和貝爾實驗室身上得到了驗證

1984年,美國司法部依據《反托拉斯法》拆分AT&T,分拆出一個繼承了母公司名稱的新AT&T公司(專營長途電話業務)和七個本地電話公司(即「貝爾七兄弟」),美國電信業從此進入了競爭時代。

1995年,又從AT&T中分離出了從事設備開發製造的朗訊科技和NCR,只保留了通信服務業務。同時,貝爾實驗室也被「剝離」出來,成為朗訊科技公司的組成部分。

補充說一下,再後來的2005年,原「小貝爾」之一的西南貝爾對AT&T兼并,合併後的企業繼承了AT&T的名稱,也就是現在的AT&T。

之前貝爾實驗室的主要經費來源,是AT&T公司電話費帳單上的附加收費。被分拆之後,這筆經費就沒有了。它只能依靠朗訊來提供經費支持。

但是,朗訊的情況並不容樂觀。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朗訊疲於奔命,經營情況不斷惡化。它不得不縮減開支,裁減人員。擁有1萬人的貝爾實驗室,對朗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以朗訊的利潤,是無論如何也養不起的。

十年間,朗訊的股票從高峰期的84美元跌至0.55美元一股,員工人數也從3萬餘人銳減為1萬6千人,幾欲到了崩潰的邊緣。貝爾實驗室也被迫以出售專利來平衡支出。

2006年年底,比朗訊大1.5倍的法國阿爾卡特電訊公司,越洋伸出橄欖枝,「合併」了朗訊。貝爾實驗室,也隨之歸了合併後的「阿朗」(阿爾卡特朗訊)。

實際上,在這之前,貝爾實驗室已經進行了大規模裁員,整體實力大幅下降。而且,媒體還曝光了貝爾實驗室研究員Jan Hendrik的論文造假,又令實驗室聲譽大受打擊。

即便如此,厄運還是沒有結束。

阿爾卡特朗訊公司在市場經營方面仍然困難重重,在華為中興等競爭對手不斷施加的壓力下,阿爾卡特朗訊合併後從未實現盈利,市值蒸發了大半。

華為&中興,歐美老牌巨頭的噩夢

迫於無奈,阿爾卡特朗訊不得不出售已經擁有46年歷史的貝爾實驗室大樓,由美國新澤西的Somerset房地產開發公司購得,並打算將其改建為商場和住宅樓。

凋敝的大樓內景

2008年金融危機後,貝爾實驗室乾脆徹底放棄了引以為傲的基礎物理學研究,把有限的資源投向網路、高速電子、無線電、納米技術、軟體等領域,希望能為母公司帶來回報。

但是,這最終還是沒有能挽救「阿朗」。

2016年,諾基亞完成對阿爾卡特-朗訊的收購。貝爾實驗室歸諾基亞所有。

如今的貝爾實驗室,基本上只是一個小研究機構,雖然也搞搞5G之類的新技術研發,但早已沒有了往日的榮耀。

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無人機實驗

興衰背後的思考

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貝爾實驗室爬上了神壇,又跌到了谷底。往日輝煌已成過眼雲煙,不禁令人唏噓。

它為什麼會創造那麼輝煌的成就,又為什麼會衰敗得如此之快?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也許你會說,還不就是因為「錢」嘛。以前有錢,就有成果,後來沒錢,就歇菜。

確實,對於一個研發機構來說,錢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並不是唯一因素。

AT&T時期的貝爾實驗室,基本上是不差錢的。在實驗室成立之初,AT&T就佔據美國電話領域90%的市場份額,給實驗室的第一筆科研經費就達到1200萬美元,在當時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早期的貝爾實驗室,就有很多貴重設備

在壟斷經營帶來的雄厚財力支持下,貝爾實驗室營造了非常寬鬆舒適的環境。而這樣的自由環境,就是科研人員追逐夢想的天堂。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選擇研究課題,並能夠得到自由交流和探討。而這些,在貝爾實驗室都能得到最充分地滿足。

容忍失敗,鼓勵嘗試,是貝爾實驗室創新能力的保證

那些科研人員,沒有KPI,沒有業績考核,沒有進度檢查,沒有任務彙報,沒有各種束縛和監視。他們的每一層「領導」,都是這個領域被認可的技術權威。上下級的關係,是非常平等的同事關係,而非隸屬。上級也不會隨意干預下級的研究項目。

當然,保持氛圍離不開對人員流入的把關。

貝爾實驗室的人才選拔極為嚴格。貝爾實驗室歷屆總裁都有博士學位,有幾任總裁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產業界、學術界具有很高的聲望。貝爾實驗室每年只招收極少的優秀人才,初級人員的重要素質包括對科學追求的理念和自我驅動的激情。資深專家的招聘根據其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決定。

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貝爾實驗室才最終成為了研究型人才的樂園,研究成果的沃土。

其實,對於很多人才來說,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並不是他們的人生目標。他們需要的是認同和尊重,還有能夠發揮才華的寬鬆環境。他們的目標更多是精神層面的,是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希望貝爾實驗室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觀看!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碼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鮮棗課堂

【本文版權歸「鮮棗課堂」和小棗君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TAG:通信工程 | 貝爾實驗室 | 移動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