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市場,要有全球化思維、本土化行動
導語:今年 2 月 3 日,陳春花老師應邀參加了主題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撐「一帶一路」戰略》的第十一屆中國 MBA 聯盟領袖年會,陳老師在會上進行了精彩演講,演講內容是《「一帶一路」戰略,領導和管理的挑戰》,演講乾貨滿滿,鑒於篇幅稍長,故分為上下篇,本文是下篇。
一、文化差異對管理的影響
為什麼我們一講到全球領導力,就說到它的核心其實就是跨文化領導力的突破?我們來看看 S.Huntington 研究得出的觀點,他得出結論說,「人類之間巨大的分別和主導地位的衝突的根源是文化」,其實經濟、政治衝突最終還是回歸到文化的衝突。
另外,著名人類學和管理學教授 G.hofstede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調研,他專門討論了民族文化跟管理層級的影響,他發現民族文化對管理實際上有四個層級的影響。比如說權力的距離、避免不確定性的能力、民族文化是個人主義的還是集體主義、以及價值觀是男性度的還是女性度的。他調研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文化差異對管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其實跨文化溝通並不是語言,它是四樣東西的組合。很多時候,我們在跨文化管理當中,依靠舊有的經驗去溝通,你會發現民族文化在裡面有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美國人的不確定性規避能力非常強,但在我們台灣這方面就非常弱。在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你的管理方式實際是完全不一樣。因此,我們真的要理解:跨文化溝通並不是語言,它其實是文化、價值觀、行為和態度的組合。
就是說,語言並不是最重要,我們很多人認為說我會說對方的語言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你會不會說他的語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他的價值觀的理解,對文化的理解,對行為和態度的理解。如果在這幾者之間彼此無法形成共識,哪怕你的語言是通的,其實你也沒辦法跟對方建立深入的合作關係。
另外,我們還關注到高文化背景和低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這是跨文化溝通的一個重大障礙。這是一個研究結果,那麼往上的就是高文化背景,往下的就是低文化背景。高文化背景下,我們的溝通一切都是默認的,所以你會看到咱們中國人不給你講得很清楚、很通透,有些東西就是默認的,因此很多人經常就會不太理解;低文化背景的人,他所有要溝通的東西都是很剛性、很清晰的,很多東西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基於以上邏輯,你會發現從一個文化的角度觀察一個管理者的規則,差異實際上也是非常大。
以上這些,都是很多學者做的研究,我只是在這裡呈現給各位,希望大家能夠更好地結合來理解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呼應「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對各位管理思維的培養,我們自身的挑戰和調整到底是什麼?
二、面對全球市場,要有全球化思維、本地化行動
今天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商學教育者,企業家或者是經理人,我們可以審視一下,在我們各自的領域,是不是真的理解和因應了全球化、因應了「一帶一路」戰略和「大灣區」建設這樣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窗口?這對你本人來講,需要勇敢地去面對。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面對全球化、面對自身的挑戰和調整,所以我才會談到我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那是在 2008 年,也就是改革開放 30 周年之際,我在《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這本書裡面提出我的一個想法: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一定是面對全球市場。
今天是改革開放 40 周年,雖然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探討,但我們中國企業走向全球時尤其需要大家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叫做:全球化思維,本地化行動。如果你沒有全球化思維的能力,同時也不具備本地化行動的能力,其實你是無法去把握這個機會的。如果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或者「大灣區」戰略對我們是一次最重要的機遇的話,把握機會的核心在於你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到:全球化的思維,本地化的行動。
三、華為、沃爾瑪、家樂福等優秀全球化企業,背後的努力
?1、華為視角的全球化思維,三個「破除」。什麼叫全球化思維?我想華為可能就是最能夠給大家啟發的一家企業,我們都很清楚它 2017 年的業績和影響,我們也很清楚它在全球通訊領域所具有的領導地位,我們更加清楚它投入的領先程度和它未來的競爭力。它說,「破除了狹隘的民族自尊心就是國際化,破除了狹隘的華為自豪感就是職業化,破除了狹隘的品牌意識就是成熟化。」這可是華為海外官方最重要的話,這三句話非常早(至少 2008 年)就已經提出來。從 2008 年到 2018 年,我們看到華為這近十年的路,實際上是一個強勁增長、並引領全球技術領域的這樣一條路,曾經華為瑞士分公司的經理人會自豪地糾正我說,「華為不是一家中國公司,華為是一家全球公司。」我想這內在所蘊含的東西,就會同這三個「破除」有很大的關係吧。
華為這三個「破除」,其實也在破除它原有的經驗、它原來在中國市場所形成的一些模式,它是要完全打開,真正去理解和擁抱。從這個角度看,全球化應該是更寬廣的視野,更變化的視角,更廣闊的未來。所以當我們去預估華為的未來時,如果你理解我剛才給你的這三個「破除」,我相信你其實是可以判斷的。而你需要追問你自己,你是不是擁有了這樣一種「破除」的力量?是不是真正能夠調整我們的品牌意識?我們是否可以完全把經驗放下,敞開更寬廣的視野去來看全球的市場?
?2、NBA、沃爾瑪、家樂福全球化盛宴,背後的本土化行動。我在 2008 年提出「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一定是面對全球市場」,其實是想告訴各位,我們可不可以赴全球化這場盛宴,取決於你是否真的理解全球化盛宴的背後邏輯:全球化的思維,本土化的行動。比如,我們看到美國的籃球的聯賽,我們看到的沃爾瑪,我們看到的家樂福……最近,家樂福的新零售部分又在跟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做組合,我們看到它們是真的可以完整地融入本地的。所以,這場盛宴能否被我們把握,實際上完全是取決於你能否做到這三件事情:適應當地的情況,實現當地的採購,僱傭當地的員工。
你是否可以做到這幾件事情?如果你沒能力去做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沒辦法形成我們講的「大灣區」這個概念。我們是不是可以把灣區所有的區域市場、所有的人才去做一個整合,所有在灣區上的產業鏈,都有一個完全的供應關係,使得我們能夠去做一個完整的系統,甚至我們能夠共同開發灣區這個市場,把這個市場空間拓展得更大,這些可能都是我們要探討的。
四、擁有全球思維,需跨越四個門檻
我覺得在我們在談全球思維的時候,恐怕要改變四個東西:改變單一產品的成功、改變單一資源的成功、改變企業家個人的成功、以及改變沒有付出規則成本的成功。中國企業如果不跨越這四個門檻,是不可能持續做大的,也無法去深入討論全球思維。所以,我在跟很多企業家聊天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跟我說,「我們的成本是比別人家低的」。我記得大概十幾年前,我參加珠三角的一次製造論壇,其中有兩個企業家很認真告訴我說,「陳老師我們的企業完全是可以進軍歐洲市場的。」然後,我問他,「為啥?」他說,「因為我們的成本只有歐洲同行企業的 1/3。」然後,我就告訴她說,「不見得。首先,第一件事情你可能就不見得。比如說工作時間,你只要超過法定工作時間,就要支付 3 倍的薪酬,這時候估計你的成本就不是他的 1/3 了。再比如說福利,如果你的福利完全按照歐盟的標準來發放,你的成本就不會是他們的 1/3 了。」
所以,我需要大家一定要理解,我們在談全球思維的時候,你要完全超越自己過去所有的東西,甚至連你企業家本身,都是要超越過去。記得在 05、06 年的時候,我們探討 TCL 國際化進程中所遭遇的挑戰,為此我專門回到公司去陪他們去做「鷹的重生」這個工程,這其中關鍵點在於:我們是不是可以跨越我們過去的很多東西。
五、真正的全球思維,包含四方面的內涵
另外,我需要大家記住真正的全球思維,應該包含這四方面的內涵。
第一個,就是你的系統性,能否真的做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要求你把自身放在「大灣區」下去討論,放在國家「一帶一路」大格局下去做討論,去推動大灣區整體的技術進步、市場進步和經濟進步,而不是僅僅考慮你的產業和你的企業,不是僅僅去探討市場的機會,這就叫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第二個,就是你是否擁有創造性。如果你沒有創造性,我相信很多東西對你僅是一種普通的機遇或者機會,當我們擁有創造性的時候,才真正能形成一種新型的、更具生產力的結構,這種新型的生產力結構就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生長。
第三個,就是你們要把邊界打開,廣泛地跟所有人去做合作。如果你不能夠把邊界打開,廣泛地跟所有人去做合作,我相信你是不可能有適應環境變化的機會。所以,我最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知道誰是你的對手,我會對你很擔心;如果你告訴我你跟誰合作,我就會非常的開心。」為什麼?因為當你能夠知道你跟誰合作的時候,你已經在打開邊界,而當你知道誰是你的對手的時候,你其實就是在封閉你自己。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能否去做價值追求,而不是簡單地尋求機會和規模。你必須真正地去創造價值,你才可能真正地擁有全球思維。
六、本地化行動,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你擁有全球化的思維,是否就意味著你能成功地在全球布局了呢?我相信還不行,我們還必須要有本地化的行動,我們要做到「適應當地的情況、實現當地的採購、以及僱傭當地的員工」。而我們在這本地化行動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其一是融合的價值取向,就是你的價值觀一定是真正要去融合。我們國家從 1978 年先是開始勞務輸出,接著有了產品輸出,然後是資本輸出,慢慢地也有了文化理念的輸出,我相信這些都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當我們今天去討論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時候,我們其實就開始有了文化輸出,所有的這些輸出能不能夠真正地產生影響,取決於我們融合的力量夠不夠,如果我們融合的力量不夠,我們就無法把輸出真正做到底的。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種融合價值取向的能力,我們才可以落到本地化上。
其二,勤奮的習慣。就是你要有真正的勤奮和努力,才可以做得到。
其三,我認為就是你要具有「和」的心態。我們今天談的這個「和」文化和傳統講的「和」文化是有些不一樣,這裡講的「和」是融合,不是我們之前講的「和為貴」,這裡其實就要求你要真正把邊界打開,跟所有人去合作、去融合。
七、與改變世界相比,改變自己並不是最困難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研究,因為對整個大的戰略概念把握得少,所以只是基於我對組織文化的理解,來討論我們要做好屬於我們要做的事情。我想商學教育也會有非常多的機遇和挑戰,但是同樣,商學教育本身就是一個「融合」,我相信這也會跟國家戰略幾乎是一樣的,先前我們是藉助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實踐,引進西方的管理教育體系,讓我們的 MBA 教育得以在中國鋪展開來,並發展出了幾十萬的中國 MBA 學生,接著下來將會是「走出去」,把中國的管理實踐和管理研究推出國門,順沿著「一帶一路」向世界傳播,我相信我們的商學教育將有機會隨著中國企業一起走出去,先走向灣區、再走向世界。所以,今天也是我們商學教育一個最好的時間點。
有人問我說,改革開放 40 年的這個節點上你最想說什麼?我說改革開放 40 年,我們有一個最好的機遇,就是中國企業和全球的公司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在這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藉助國家戰略的優勢,實際上有著最好時機把握住歷史的機遇。而廣東或廣州具備天時地利人和,40 年前我們能夠在改革開放之初引領中國,我相信在改革開放 40 年這個新節點上,我們將會再一次引領。而我們所要做的只是一件事情:與改變世界相比,改變自己並不是最困難的,只要我們願意做出努力接受這些挑戰,找出我們的解決方案,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借這次新的機遇取得最好的成效。最後,預祝年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各位!(下篇完)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能有三教合一,而西方不能甚至分化和衝突?
※有中國化的伊斯蘭教教派嗎?
※中國大陸有哪些本土的蔬菜?
※如何在美國本土引發一場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