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與反偏見
這是專欄《博士的圍城》的第三十六篇文章。這個月迎來了專欄的第8000位關注者,再次謝謝大家。只希望我們探討的一些話題可以在一些時候給一些同學一點啟發。
前幾年人氣播客《冬吳相對論》的最近兩位老師又在喜馬拉雅上開了一個新的節目叫《冬吳同學會》,老粉絲的我又及時跟進。春節前,有一期節目談到偏見,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人只要是人,偏見就是個無法避免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對很多事情存在偏見,也因為很多原因被其他人偏見著。正像節目中所說,這和我們的大腦的信息處理方式有關。為了簡化外部大量的信息,我們的大腦自然的喜歡歸類,喜歡貼標籤。「哇,博士,好厲害啊!」「女博士啊,嫁不出去吧」,這種被標籤化的經歷大家想必都遇到過吧。更可怕的是,一旦歸類在了某一標籤下,推論還可以藉助三段論繼續拓展豐富。「博士都是xxx,你是博士,你xxx」,類似這樣的循環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從博士圈到諮詢圈,我身邊的偏見換了一大波,卻從未變少。而在諮詢圈,最常遇到的偏見也許就是Target School。「我們只招北清復交的學生」,至今是頂級諮詢公司的常用宣傳語。但是,其實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感覺到這個邏輯的脆弱。這種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兩者,硬是被畫上了單向箭頭,並逐步被大家接受。而自認為非常理性的我,也無法為諮詢圈的這個傳統做出檢討,相反,我只能檢討我自己在這一兩年里也逐步被「洗了腦」。偏見,作為一種本能,真的是太強大了。
即便本能強大,我也不願認輸,還是一直在思考擺脫偏見的方法。針對「被偏見」和「偏見他人/他事」,我各有一些想法。
對於擺脫「被偏見」,比較見效的辦法還是給自己貼上新的「好標籤」。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一些弱勢標籤,像是「女性」「某些省份」「非名校」。但是如果我們再給自己貼上一些新的標籤,持之以恆,我們終究能夠呈現一個更好的自己。真誠,善良,能幹;上名校,考證,業績亮眼;掌握新技能,了解新領域,都是新的「好標籤」。無法改變別人的時候,就多多改變自己。當你一次次為某個「被偏見」標籤創造新的可能時,這個標籤帶給他人的印象也就在逐漸改變了。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有關博士生的貼子,有不少就展現了和過往對博士「偏見」標籤不同的一面,我覺得這就是「反偏見」很好的行動。再以Target school為例子,在碩博考上Target school,或者用實習和自己的經歷超越那些在Target school的人,也許是「反偏見」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反過來說,如何擺脫偏見他人呢?我覺得最好的辦法也許還是增加自己的閱歷和豐富的閱讀。見過了更多的人,經歷了更多的事,才會慢慢把腦子中那種簡單的迴路變得複雜起來。才可能在感性的判斷即將沖昏頭腦時,理性地、全面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找到一個不偏見的答案。同時,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也不妨去從不同的角度多接觸一些被自己偏見的人和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當然,我們終究是人。再理性的大腦也無法擺脫本能的衝動。所以,經常性的回想自己最近可能犯下的偏見錯誤,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新的正確的意識迴路,避免強化那些錯誤的迴路,也是非常必要的。
最後,提醒大家,也提醒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注意避免偏見,盡量不因偏見錯過值得相識的人,不因偏見錯過值得一看的書籍和風景,不因偏見錯過值得投資的好公司,不因偏見錯過一切不該錯過的嘗試。
推薦閱讀: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明天,你會被機器歧視嗎?——新技術中的偏見幽魂
※警惕我們心中的「偏見」——《殺死一隻知更鳥》讀後感
※你當然可以不喜歡同性戀。
TAG: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