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篇】第六篇·高祖所屬·守廣武將·厭次侯· 都尉爰類

厭次,古地名,第一次出現於《史記》中,是一個人的封侯名號。目前,筆者只能在《文獻通考》中勉強找到一段確定厭次縣存在的證明:

晉樂陵國五縣(厭次、陽信、漯沃、新樂、樂陵)《卷三百十七·輿地考三》

不過,這已經是晉朝時期的記載了。所以,筆者只能說,厭次縣的名號很有可能是因為一個人而全新設立的,只不過,那時候的厭次縣,應該是叫做厭次侯國。當然,雖然也有記載說是厭次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這個名字了,但是筆者還無法找到其出處,所以目前就只能這樣推斷了。

厭次,不知道大家讀到這二字會有何種感覺?反正就筆者而言,很不舒服,但,無論如何,不管大家願不願意,厭次侯都是大漢功侯中繞不過去一個人,為何?

因為就筆者目前發現,至少還有兩個功侯在他們的記錄中都明確寫到了四個字:「比厭次侯。」

所以,為了更好的描述他們,筆者就只能先寫他,厭次侯爰類。

以慎將前元年從起留,入漢,以都尉守廣武,功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內容,便是厭次侯爰類封侯前的全部記錄。

慎將?按照顏師古的注釋,慎將,便是以謹慎為將也。

然,筆者卻不同意顏師古的看法,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參照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所著《訄書》中的記載:

慎將,為楚漢時官號,猶明之參將也。(明《職官志》:總兵官,副總兵,參將,無品級,無定員。此參將與總兵、副總兵為三,慎將之名猶此矣。師古言"以謹慎為將",義甚迂曲。漢初廄將、弩將、刺客將等,命名皆從其職,無以空言立號者。以慎為三,周、秦、漢之通言,故董氏用之)《訄書·官統上篇》

如章太炎所論證的,其將慎將看作了明代的參將。並且,章太炎認為,漢初所設將軍名號,皆有其用。所以,就筆者個人而言,還是更贊同章太炎的觀點,此處慎將,便是厭次侯爰類在加入劉邦麾下後所擔任的官職。

換言之,爰類是在劉邦軍進攻關中的路途中加入劉邦麾下的,而因為其本身可能有一定的實力或是背景,便被劉邦任命為慎將。

但,正如章太炎所論證的,慎將就是參將的意思,所以,爰類加入漢營後應該就是成為了某位主將的下屬軍官。

如此,按照史書記錄,很快,劉邦軍攻入關中滅秦,而後項羽抵達關中,分封諸侯,劉邦成為漢王,而爰類自然也是隨著大部隊去了漢中。

之後,史書中也沒記載,直接就點明了爰類的封侯憑證,即,以都尉的官職守住了廣武。

字面意義上看,的確貌似就是守住了一個城,好像功績不咋地啊?

但是,問題就在於爰類守住的這個地方很不一般。

廣武,聽起來大家或許印象不深,但如果筆者說鴻溝呢?

這下估計很多人就明白了吧。

所謂的廣武,便是指廣武山,而廣武山的特徵就是以一條小河為界。

漢三年的滎陽之戰,便主要戰場就是在廣武山一帶,而這條將廣武山隔開的小河,便是後世聞名天下的鴻溝。

如此,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爰類能夠守住廣武,是有多麼大的功績了。

一直到漢四年,劉邦冒著生命危險,以自身為誘餌牢牢的把項羽軍主力吊在了廣武一帶。而劉邦所憑藉的就是類似爰類這樣的將軍,正是爰類這些將軍牢牢的扼守住了廣武,才迫使項羽進退維谷,直到漢四年下半年,項羽再也熬不住了,遂決定與劉邦和談。而和談的結果就是,以廣武山鴻溝為界,東為楚,西為漢,從此二分天下。

但是,結果我們都知道,宜將剩勇追窮寇,遂有烏江河畔的霸王別姬。

總之,正是因為在廣武的出色表現,厭次侯爰類遂得以封侯。

的確,僅僅按照《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載,爰類的故事好像就能結束了。

但是,很顯然沒有這麼簡單。

正如筆者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人類的歷史從來都是因果相連的,沒有無緣無故出現的人,也沒有無緣無故出現的事。

筆者在之前曾經寫袁盎的時候,不知道大家可否注意到筆者在那篇文章中寫到的一個困惑,那就是,在那裡面袁盎的兄長到底是誰?

那篇文章的鏈接在這裡,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看:【西漢篇】小人·袁盎

在那裡面,袁盎從開始到崛起,都是因為一個人的關係,如下面這段記載:

高後時,盎嘗為呂祿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噲任盎為中郎。《史記·袁盎列傳》

如上記載,袁盎當時是呂家的人,本該在諸呂覆亡時也跟著消失之時,正是其兄長的庇護,才讓其得以死而復生,並且還重新進入了漢庭任職。

而後,在袁盎得罪丞相周勃之後,周勃說的一番話又再一次讓我感到困惑:

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史記·袁盎列傳》

此時的周勃已經是大漢丞相了,然而,當其看到袁盎在皇帝那裡罵自己後,遂對袁盎說道,你個小子,我和你的兄長關係是那麼好,可你居然在皇帝面前毀我?你是要氣死我嗎?

如此兩處記載,都讓當時的筆者百思不得其解,袁盎的兄長到底是誰?從之前能在諸呂之亂中救出袁盎,就說明袁盎的這位兄長肯定是漢初功侯團那邊的人,並且能量極大。而後,又通過周勃的口我們間接可以看到,周勃對於袁盎的這位兄長其實是很尊重的。

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一點,袁盎的那個兄長十有八九也是漢初的一位功侯,不然,袁盎的這一切真的很難解釋。

但,可惜的是,當時因為筆者是按照袁姓來查找,所以,當時查找無果,在漢初並未有袁姓功侯。

然,直到今天,筆者偶然看到《漢書》中關於袁盎的記載:

爰盎字絲。其父楚人也,故為群盜,徙安陵。《漢書·爰盎晁錯傳》

準確的說,那時筆者確實有看到過這段,只是當時沒有反應過來,所以,在事實上應該是爰盎才對。

由此,這一切就和筆者的推斷聯繫上了,而厭次侯爰類和爰盎則剛好是同姓。

然,不是說這個推論就毫無問題,這裡唯一的一個問題就是,史書中雖然沒有明確袁盎兄長的姓氏,但卻是說明了那個人是叫做噲的。

對此,筆者唯一的解釋就是,很有可能爰類的字,正是噲,不然,無法解釋其他,而這裡更不可能是樊噲了。畢竟樊噲早在孝惠帝六年就病逝了,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要麼這裡記錄有誤,要麼這裡的這個噲,就是爰類。

好吧,無論如何這也只能是個假想,但就筆者認為這個假想至少在邏輯上是完全通順的。

當年爰類加入劉邦麾下為慎將,很可能就是周勃麾下的慎將,所以才會和周勃關係非常好。並且,爰類在孝文帝元年依然還活著,所以他是有條件救助袁盎的。故而,說爰類就是袁盎的兄長,無論是從姓氏上,還是從條件上,都是充分符合邏輯的。

總之,筆者在這裡得出的結論就是,爰盎的兄長就是爰類,並且在漢初的那些人物中,也只有爰類有可能是爰盎的那個兄長。

如此,從袁盎之後的一系列經歷,至少再從反面推過去,我們就能看到,厭次侯爰類在漢庭中的威勢也是著實不小。

當然,如果說要把爰類爰盎的故事真正鏈接起來,那還需要筆者以後再參照其他資料才能進行,而目前這一切,也僅限於猜想狀態。

好了,下面就說一下爰類的最後吧:

元年,侯賀元年 。六年,侯賀謀反,國除。《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孝文帝元年,也就是諸呂之亂剛剛平定後,爰類將袁盎救出並任為郎中後不久,遂逝去。

很顯然,爰類當年死後應該是有謚號的,但是,因為漢孝文帝六年所發生的那場事件,便什麼都沒了。

漢孝文帝六年,這裡記載的是爰類之子,繼承厭次侯爵位的爰賀謀反,故而其封侯及封地一律廢除。

但是,事實上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六年十一月,淮南王長謀反,廢遷蜀嚴重,死雍。《漢書·文帝紀》

這一年,其實謀反的真正源頭則是孝文帝的親弟弟淮南王劉長謀反事件,而與這次事件所掛鉤的,其實不只是厭次侯一家,還涉及到了多家封侯。

故而,看來淮南王劉長謀反事件也沒有筆者當時判斷的那般簡單,其背後到底如何,還需要以後慢慢整理後再探究了。

畢竟,漢六年,貌似也正是漢文帝對於漢初功侯全面打壓的時刻,而此時漢高祖除了漢文帝外僅存的一個兒子卻和一大堆功侯子弟突然謀反,如此,這一切就真的太值得玩味了。

好了,關於厭次侯爰類的故事就分析到這裡了。


下圖,為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漢書》中關於爰類的記錄(影印版):


推薦閱讀:

項羽不理,劉邦不愛,一段漢國版「隆中對」,改變了歷史
王昭君因宮廷畫師的緣故而被選中送去和親是確有其事嗎?
西漢軍制

TAG:楚漢戰爭 | 西漢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