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古典時代」的偉大善意

互聯網運用的成熟,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如果要形容這個時代的特徵,我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詞,是「熙熙攘攘」。大家張口閉口談論的,是商業模式,是風口,是資本。

在這個時代,說共享,大家想到的是「共享經濟」,對應的公司是滴滴/單車;而在此之前,說到共享,大家理解的還是這個詞原來的意思,想到的是wiki/開源。在此之前的那個時代,成了互聯網的「古典時代」。

並不是說商業不好——相反,我本人是商業和效率的堅定擁躉,相信成功的商業能推動社會進步——但我還是懷念一些發生在互聯網古典時代的故事,這些故事裡,飽含對人類的偉大善意。

01/ IBM和世界網格同盟

電腦在開機狀態下,80%的時間都是處於閑置狀態,這意味著算力的浪費。2004年11月,IBM建立了世界網格同盟(World Community Grid),招募並利用全球志願者提供的計算機和移動設備的閑置時間,建立起一個穩定、靈活、強大的計算網格,為科學家提供大量免費的計算力。

志願者可以通過在電腦上安裝一個免費軟體或「代理」加入網格。網路中的計算機,處於待機狀態時,會從WCG伺服器請求特定項目的數據。然後,它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計算,將結果發回伺服器,並向伺服器請求新的工作。

過去十多年裡,全球有超過70萬人/80個國家/460所院校加入了這個項目。利用 300多萬台計算機和移動設備的閑置算力,WCG每天處理的任務超過150萬項,為科學研究貢獻了超過 100 萬年、價值4億美元的計算時間,大大推動了癌症研究、艾滋病治療、基因重組、太陽能和生態系統保護等各領域的重大科學進步。

02/MIT和名校網路公開課

2001年,MIT決定向全社會發布其從本科至研究生的全部課程,並於次年在網上發布了首批32門課程,完整包含課程錄音/錄像以及同步的相關的習題、講義和考卷。第一次向「普通人」提供了名校教育的機會。

這項舉措,得到了鋪天蓋地的好評。之後,哈佛、斯坦福、耶魯、牛津、劍橋等名校,也紛紛開始了自己的教育資源公開的項目。到今天,已經有超過300個名校公開了10000多門課程。隨著網路基礎設施的完善和視頻/課程平台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受益於這些人類頂尖的知識和思想。

這些公開課資源一直是免費的,完全靠公益資金支持。惠普創始人Hewlett資助了MIT的公開課,說:「每門課程的開放成本大約是2.5萬美元,但這個項目的回報是無法估量的。」

值得一提的是,公開課風潮之下,還有諸多機構和個人志願者,貢獻自己的資源和精力來促進課程的本土化傳播。比如門戶網站的公開課頻道,偉大的字幕組(人人影視、YYETS),朱學恆的MYOOPS等,在課程的翻譯、整理和推介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看公開課蔚然成風。那時候,《公正》《死亡》等課程,比一線美劇還要火。

03/ 公益404頁面

2012年,Missing Children Europe等幾家公益組織聯合發起的一個尋找失蹤兒童的公益項目。這個項目叫「NotFound Project」,鼓勵網站運營者貢獻自己的404頁面(Missing page),在該頁面上載入一張走失孩子的照片(Missing Children),讓更多人幫忙尋找失蹤兒童。項目發布一周後,此類信息就被展示了60多萬次。

12年底,騰訊QQ空間開發了自己的公益404頁面(使用「寶貝回家尋子網」數據),並提供js代碼供其他網站嵌入調用。17年兒童節,網易也推出了同樣的公益頁面,結結實實得刷了一次屏。

16年2月,今日頭條發起了「頭條尋人」項目,利用精準地域彈窗技術,對尋親信息進行精準的定向地域推送。上線一年半就幫助3000個家庭找到了走失的親人,包括1055位老人和255位兒童。

多說一句,X度當年也是404公益活動的推動者。看X度百科「404公益」條目,還刻著關於當年貢獻的描述...只不過,現在X度的404頁面已經是個重定向頁面了。

寫在後面的文章引言——

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是前幾天知道了《默沙東診療手冊》。在這本手冊里,可以查到2000多種病症的發病機理、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內容。這可能是我們非專業人士能夠獲取到的最權威、最全面的醫療資料了——而且還是免費的。

默沙東在1899年就發布了該手冊的第一版,出發點是,「我們有責任保護、保存並分享當前最佳的醫學信息,促成明智的決定,增進病人和專業醫護人員之間的關係,改善全世界醫療保健成果。」 如今118年過去,該手冊已經以17種語言發行,不知惠及多少家庭。作為一家葯企,默沙東的這個善舉,讓我覺得暖意連連,並肅然起敬。

我們大家都有在網上學習疾病醫療知識的需求,但是你一搜索,就會發現被各種醫療廣告追著打。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不由感慨,這個行業到底怎麼了!

互聯網還是有過一個很美好的時代。大家貢獻算力、流量和內容,試圖讓世界變得更好。在那個時代里,WCG被運用於科研,而不是借「雲計算」大炒一波,或者集結算力挖比特幣;在那個時代里,知識的分享和傳播就是一種高尚,別說收費了,連個廣告都沒有;在那個年代裡,大家會把404頁面貢獻出來,做一些哪怕微不足道的貢獻,而不是「絞盡腦汁讓人多點幾次廣告」。

公眾號:慈航筆記(cihangbiji)


推薦閱讀:

去敬老院做義工,我們能為老人們做些什麼?
如何用社交網路做公益?
國際上有哪些較成熟的大型NGO組織?
我從華為辭職,到山區做了幼兒園奶爸
技術創新,鏈接公益—2017個推大會圓滿舉行

TAG:互聯網 | 公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