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還有未來嗎?圖編還重要嗎?嚴師傅花3小時和我們聊了32個問題 | 趨勢與決策×攝影
這是迷路學研社「趨勢與決策」欄目第一期。
本期看點
- 攝影獎那麼多,為什麼還要創立「今鏡頭」獎?
- 在視頻及VR大行其道的當下,攝影師還有未來嗎?
- 圖片編輯還重要嗎?
- 經歷多次職業轉型後,嚴師傅對攝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嗎?
- 他還有哪些個人拍攝項目正在進行?
- 圖蟲正在醞釀哪些大招?
- 互動環節,聽眾好問題多多。
本期嘉賓:嚴志剛(人稱嚴師傅,中國著名攝影師。現任東方IC副總裁,圖蟲網總經理。)
主持人:明曄(圖片編輯 / 影像評論人 / 時代周刊視覺網站TIME LightBox撰稿人 / 「遠近攝影手記」公眾號創始人之一)
以下為訪談全文:
攝影獎那麼多,為什麼還要創立「今鏡頭」獎?
明曄:嚴師傅,國內攝影獎項繁多,近幾年更是層出不窮,為什麼還要創立「今鏡頭」,為什麼專註於圖片故事?
嚴師傅:對,賽事是很多,既然那麼多,就不嫌多。多一個只會給攝影師多一個機會。但同時,那麼多,給你印象深刻的不多,尤其是一個社區網站來做的不多。
做比賽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從圖蟲的需要來說,可作為社區豐富的需要。圖蟲之前主要是風光和人像為主的攝影社區,有些紀實,也是沙龍式的。偏離了生活,偏離了當下,給人虛幻的紀實表象。所以我想在社區做一個紀實的比賽,讓更多紀實的高手能夠進駐,讓社區原來的用戶看到我希望給大家看到的紀實攝影是什麼樣的。
第二,是我個人的需要,我之前在新浪做了一個攝氏度的紀實攝影大賽,因為我離開,新浪不準備做了,我覺得非常遺憾,從個人情感上我希望今鏡頭是對攝氏度的一個延續。
第三,就是個人的情感,我自己原來主要做報道攝影師,希望通過賽事能夠發現和扶持一些好的攝影師,畢竟自己對報道攝影的情感很難割捨。
明曄:為什麼用圖片故事這樣的方式?
嚴師傅:之所以用圖片故事的方式,還是覺得圖片故事,是報道攝影師的終極追求,也符合互聯網的閱讀方式,而且也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去轉化為更豐富的表達,比如展覽、出版物、多媒體。組照也是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一個形式,可以考察一個攝影師進入攝影門檻後綜合的思考能力。從題材、拍攝、編輯到呈現,以及攝影師拍攝的策劃、拍攝的角度、現場的能力、編輯的水準、文字的能力。還有個原因,之所以叫做「今鏡頭」,還因為圖蟲是今日頭條旗下的圖片社區網站,所以也應該配合頭條做一些戰略上的部署,所以就叫今鏡頭了。
明曄:您對紀實攝影怎麼理解?看您之前的一篇採訪里說「今鏡頭」收到2000多人的投稿,但很多內容和視角老套。您覺得國內攝影人或愛好者對紀實攝影的認識有哪些誤區?
嚴師傅:我對紀實攝影沒有特別理解,可能和幾十年前那些投身其中的紀實攝影師差不多的情結吧。但就我個人從業的體會來說,紀實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行為,還是一種血液里的東西,是一個人思考、成長到了一定階段,必然對自身和所處時代社會的一種反省能力,出於自身表達的需求。是每一個時代很珍貴的一種品質。之所以說珍貴,是因為在行動和思考上能堅持下來,並達到這個境界的人真的不多。
內容和視角老套。我後來想了一下,最重要還是態度問題。就是態度上的輕視,沒有做好真正進入的姿態。或者停留在看到一些作品的固有印象中,或者是為了突出個性強調不同,或者過於輕視急著在語言形式上去探索。紀實攝影不可以迴避的是對現實的反饋,然後這個基礎上的個人表達。這是最重要的。太多作品看到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是別人的。本質上我認為紀實攝影是一種很質樸的東西,一成不變的東西多一些,用時間來換空間,用數量來換質量,是一種積累和沉澱。所以最大的誤區應該是浮於表面的紀實吧。做了和做好了是兩回事。
明曄:嗯,這可能是許多年輕攝影師容易出現的問題,想從形式上突破,忽視了故事本身。
嚴師傅:所以說,我後來想,內容和視角沒有什麼老套不老套之分。現在很多攝影師,太過於急於求成在形式上做突破,其實形式上突破很難。你做的之前很多人都做過了,基本還是國際流行的一種模仿。也可能是在目前的中國,攝影的當代比較受到關注,很多人自覺不自覺受到了影響。但是我個人的意見是,紀實攝影還是一個需要積澱的門類,最主要的積澱來自對傳播的理解,和對社會的認知,過於強調主觀的真實,我覺得對於紀實攝影不是一個好事。很多人會省略了這些基礎工程,比如如何了解真正的真實、進入社會層面、意識形態的解析,人性的東西等這些西就被忽略了,而簡簡單單以藝術的真實和人云亦云的憤怒所替代。
明曄:對,尤其是深挖一個項目,成本還是很大的。所以就凸顯比賽獎金和基金對攝影師的重要性。
嚴師傅:獎金和基金當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把攝影寄托在這上面,那又偏離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能拍出好照片的能力。
在視頻及VR大行其道的當下,攝影師還有未來嗎?
明曄:「主觀」好像是西方紀實攝影的一個新趨勢。很多編輯越來越希望看到獨特的視覺表現,在作品中找到攝影師自己的印記。
嚴師傅:不否認主觀給紀實攝影帶來更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攝影本身介質的變化,再加入了攝影師個人的風格,以及對於攝影語言本質的探索,這些都讓人看到越來越多驚喜的呈現。不過我個人比較贊同主觀還是要建立在尊重客觀的基礎上。
明曄:對,這就要求攝影師在執行上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修養。還有您剛才說圖片故事是報道攝影師的終極追求。我在想,這年頭,可能是「靜態報道攝影師」? 現在拍視頻、360、VR好像變成了很多報道攝影師的新追求。您覺得這給攝影師和整個行業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嚴師傅:道德是建立在社會約定俗成的基礎上,職業道德和職業準則兩者來說,我相對信賴後者。
影響肯定是正面的。重要的還在於這種影響是來自於跟風或者不夠自信,還是說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來確定新的形式的選擇。根據個人情況也有不一樣的選擇吧,有些人學習能力強,勇於嘗試新生事物,並且能做到很好的結合。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傳統,這些東西沒有太多接觸,因為現有的事情還沒有做完,做不好。紀實攝影的意義更多呈現在傳播方面,當新的技術,還沒有普及化的時候,用這種方式,傳播效果可能不一定好。
尤其是VR,最近聽到周圍很多年輕朋友們說。我很佩服 facebook 這樣偉大的公司,在技術的前沿上做著改變人類未來方式的探索。不過我的習慣上,先等著他們產品化,然後想想自己做的事情和這些東西如何結合。一個新東西出來,馬上騷動起來,恐怕不利於自己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是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做得還不足夠好。
明曄:對,尤其還要看故事本身最適合用哪種方式講。
嚴師傅:我認為迄今為止,圖片還是性價比最高,主流平台技術最成熟也最能支持到,和觀眾怎樣互動才最有效。對於紀實攝影來說,拍好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需要傳播好。紀實攝影的一個重要成就感來自傳播層面上。傳播是和讀者進行互動的第一步,所以要和觀眾互動好,紀實攝影要研究內容分發平台,拍出好作品只是第一步,傳播和產生價值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今天互聯網平台,其實給大家都提供了公平的機會。不像以前,誰掌握了平台,誰才有傳播能力,今天一個個體,就具備把好作品傳播出來的能力。這個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微博、微信包括今日頭條的自媒體頭條號,都是很好的和觀眾互動的平台。
圖片編輯還重要嗎?
明曄:今鏡頭程新皓的那套作品很有意思,不僅拍了,而且在呈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有文字,有章節,直接拿去做書和展覽都是很可行的,多了很多傳播的渠道。
嚴師傅:恩,程新皓的作品恰恰說明了紀實攝影的高門檻。第一是時間跨度長,八年時間記錄了作者家鄉的一個小村莊;第二是做了很多功課,分門別類做了文獻式的記錄;第三是語言的質樸,沒有炫技,很平和平實地記錄了自然的狀態;第四是提出了問題,是經過攝影師八年思考後的感慨和質疑。這些作品既保持了客觀性,又保持了作者個人獨特視角和體驗。其實那些照片很多人都可以拍出來,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如此堅持去拍。
還有一個就是編輯上的高門檻。這次今鏡頭很多作品,其實都很不錯,但是在編輯上能力很差。這體現了在今天,攝影沒有門檻的時代,好照片很容易得到,但是好的編輯能力尤為難得。
明曄:對,這其實是很多攝影師的通病,也很難改,長時間拍攝,和主人公深入了解後,很難客觀看待自己的作品。
嚴師傅:橫向比較來說,好的紀實作品放在公眾面前,還是會得到公平的評價的。比如程的作品和訪談,我們用微信推送後,閱讀率確實是很高,所以一定不要有「大部分人看不懂好的紀實照片」的想法。
明曄:您在編輯上有什麼建議?
嚴師傅:紀實攝影必須是一個完美的流程吧。選擇好的題材、尋找好的切入點、尋找拍攝對象、進入拍攝狀態、單張照片的拍攝能力、組照的編輯能力、文字的撰寫、標題主題提煉、最後就是內容的分發。編輯方面一下說不了這麼多,只是提醒下,先確立整體的結構,注意好開頭結尾、中間的高潮。
開頭我建議是提出大大的問號,第一張照片要能體現整個作品的主題,看完之後引人入勝,結尾需要餘音繞梁,或者戛然而止,不一樣的照片不一樣處理。照片的編輯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具體到作品餘味無窮。不同的編輯也有不同的處理手段。
經歷多次職業轉型後
你對攝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嗎?
明曄:你的職業履歷非常豐富。從傳統媒體的攝影師到新浪圖片總監,再到圖蟲這個攝影平台運營者,為什麼做出這些職業轉型?怎樣適應角色的變化的?
嚴師傅:職業的轉型和職業的選擇,選擇平台和平台選擇我,這是一個雙向的選擇,不是我一個人決定的。這個問題因為我多次回答過,所以已經總結出來了幾點。
第一這是成長的必然過程。
- 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不斷去調整,為調整去做相應的準備;
- 人長大了,就必然要把自己走過的路,感受過的事情去告訴別人,所以選擇平台比單純做一個攝影師需要更多地告訴別人。
第二是個性的選擇,我喜歡嘗試新鮮的東西,喜歡結交共同興趣和信仰的朋友,喜歡交往不同經歷的人,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
第三就是這是一個被迫的選擇。關乎到我對自己攝影的天賦的理解,人生職業的規劃,養家糊口的選擇,雖然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攝影師,但是我沒有完全做到自己做主。哈哈。
明曄:這個過程中對攝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嗎?
嚴師傅:當然有。每一個階段對攝影的理解都很不一樣啊。比如「攝影是我的生活方式」這句話,求學階段,那就是裝逼的話啊,實際上對攝影根本沒有入門,但是喜歡用這句話裝逼;剛剛做攝影師,那就是靠攝影求生啊,絕對的生活方式,攝影就是一個訂單的關係;再後來,就是明白了攝影應該和自己有關,是自己的真實表達,人和攝影不能割裂,言行不能不一致;現在,雖然很少拿相機,但是喜歡的東西,被感動的東西,看到光線、色彩、構成會心情喜悅,不拿相機,天天也在用眼睛拍照。總體來說,對攝影的理解趨於更加純粹,也更加寬容。
這也就是為什麼選擇圖蟲工作的重要原因,圖蟲里有那麼多美的風光,好看的美女。並不是紀實才是攝影,攝影應該很寬容,攝影也可能僅僅只是滿足一束突如其來的光線,或者一個簡單的構圖。並不是瞬間才是攝影的一切。
您還會拍自己的項目嗎?
明曄:那您現在還會私下做一些個人項目嗎?
嚴師傅:有的。我現在比較喜歡用手機拍照算不算啊。我覺得手機攝影真的是和我現在的狀態、這個世界的狀態很契合啊。
當我拿起相機,我覺得我就是在攝影了。我會極力去控制光圈速度景深構圖什麼的,一拿起手機,就覺得自己在拍照,那種狀態很輕鬆。手機攝影帶來的意外,甚至凌亂,色彩的膚淺,都和我們今天生活的浮躁世界很對應。另外,有機會也想嘗試下關於身體的攝影。這個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最後會關注人的身體本身。我覺得關注本身也就是關注這個時代的人類。
明曄:已經有了拍攝計劃嗎?
嚴師傅:沒有具體的拍攝計劃。我現在在做一些攝影作品的收藏,以及梳理自己過往的作品,希望之間更能夠產生關係。這可能是一個編輯的過程。我覺得剛剛你說的可以分兩方面來說,作為職業攝影師我沒有去選擇過自己拍攝的題材,我的拍攝生涯主要是為了任務而拍攝的,不過這些拍攝是融入了我個人的一些觀點和語言,這樣的好處就是很職業;壞處就是你沒有辦法很快梳理出一組具體的作品。而且隨著我個人對作品喜好的變遷,我可能對之前的作品已經不滿意了,不願意過多拿出來展示。但也許它還是有它的價值,卻可能被我自己埋沒了。
我個人對攝影收穫最大的兩個階段是《新周刊》擔任攝影師階段,總是需要拍攝一些很虛的題材,所以必須要經過思考後才能拍攝;第二個是拍過五年的汽車,然後重新回歸到攝影的技術路途中。
明曄:很虛的題材你是指不能直接簡單的用視覺表述的?
嚴師傅:很虛的題材就是類似我剛剛說過的很大的題材。不是針對一個具體的故事來拍攝的。比如:砸爛電視,對於中國過度娛樂化的批評;比如:變與不變,說的是傳統和變化中的迷失和堅守。這些編輯的選題,需要視覺化,就必須經過思考後,選擇合適的切入口進入,而且要注意平時積累素材、人脈關係和加強各種領域的學習;而不是:一個消失的村莊,最後的xxx手工業。
圖蟲看起來在醞釀大招,能透露一點嗎?
明曄:關於圖蟲,您去以後平台的定位變化了嗎?我看有計劃要給報道和紀實攝影師搭建平台,能不能多透露一點?還有什麼計劃?
嚴師傅:恩,圖蟲不僅僅要為報道攝影師搭建平台,我們其實還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
第一步是做好社區,我認為中國沒有類似純粹的產品,好的攝影師在互聯網目前還是找不到家的;
第二步是解決好內容分發,就是傳播的問題,讓攝影師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成就感;
第三步是變現問題。圖蟲最大的價值就是攝影師和他們拍攝的圖片。我們正在探討流量變現和內容變現的機會,有幾個渠道:
- 第三方代理,因為銷售的自建平台很漫長,我們會聯合第三方平台來做好銷售;
- 建立最好的攝影師的聯盟,為志同道合的同仁們創立好機會,我們會成立一個瑪格南一樣的組織,組織專門的專家、編輯來生產高質量的內容,並且獨家代理版權;
- 第三個尋求利用今日頭條的入口,開展攝影師約拍項目。
這裡面一開始是會通過大量活動來吸引攝影師來了解圖蟲,比如說下周我們開始啟動「街拍中國」的大型賽事,要持續半年;目前在平台上,我們還有關於「圖蟲女神」的人像攝影賽事;和一些贊助商聯合舉辦的「奇蹟之鏡」風光大賽。我們還正在和水利部門談,關於全國風景景區的水世界拍攝的活動。針對一些特定人群,我們已經在開展攝影書房的活動,我們希望未來和出版能夠緊密結合在一起,甚至包括畫廊的探索。總之一句話,2016年我們會做很多事情,而且你登錄圖蟲,會發現我們已經在做很多事情了。比如:
https://tuchong.com/jiepaizhongguo/ 街拍中國
https://tuchong.com/events/424535/ 圖蟲女神
https://tuchong.com/events/424036/ 奇蹟之鏡
https://tuchong.com/events/418426/ 寫真的話
https://tuchong.com/events/422726/ 攝影書房
https://tuchong.com/1142436/ 攝影書房的所有入選作品,大家可以看看,還是很有意思的。
聽眾提問及嘉賓回答
懶龍-龍骨:紀實一定要有個故事么?如果只是要表現一種存在,是否需要以個案來說明整體?
嚴師傅:我覺得紀實攝影需要故事,不過我不否認碰到具體的案例會改變主意,有時候形式本身就是內容的本身的情況下,故事當然可以以個案來呈現整體。我個人習慣於說碰到具體的個人,也是從大的方向來拍攝。比如要拍攝一個殘疾兒童,我會告訴自己拍攝的題目是:被命運拋棄的人類。這樣的話可以最大限度去利用影像的開放性來呈現弱者的一切,才能最大限度引發觀者的共鳴。具體的一組片子,那就需要看到片子,否則就會拍出流水賬。
冰溪Vivian: 請您推薦幾本關於圖片編輯的書籍。
嚴師傅:圖片編輯的書,可以去看看原來曾璜、任悅老師編的《圖片編輯手冊》,我也是很多年前看過。後來的經驗主要來自於看書、看畫冊、看雜誌、看電影,然後在其中學習,看展覽也ok,注意照片的選擇和編排。還可以看下孫京濤老師的一本書《紀實攝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的《20位人性見證者》《攝影大師對話錄》等。其實還是需要多看畫冊,國外的畫冊是我吸取經驗的主要渠道。
FG:嚴師傅好,您剛提到傳播的問題,目前雖然不像以前傳播平台掌握那麼高的話語權,但之前傳播平台的關注較集中,而如今雖然個人也具有傳播能力,但顯然大家的關注更分散了,並不一定現在的傳播就會比傳統媒體輝煌的時候傳播效果好,您的看法如何?
嚴師傅:我的看法是,其實好的作品一定會找到好的平台,門戶網站也很需要好的作品,並且可以給出不錯的稿費;展覽也是一個渠道,評獎也是一個渠道。如果你有好的照片,也可以發布在圖蟲網,用戶會給你點贊,如果你的東西贏得足夠的贊和分享,會自動進入今日頭條的分發。
冰溪Vivian:剛剛加上圖蟲網,還不太了解,但很早就聽說了,不好意思我就問問圖蟲網和快拍快拍的定位?好像蟲圖網有大而全的目的,另外嚴老師剛才講到人脈關係,能再講一下您的這個概念是什麼嗎?
嚴師傅:圖蟲網和快拍快拍相比不一樣的地方,我認為本質的區別在於我們是互聯網公司,kpkp是傳統公司。因為在圖蟲,我們主要靠產品和技術來實現內容的自動分發,在kpkp主要靠傅擁軍來驅動。
人脈關係包括很多。我剛剛主要是講因為職業的關係,我會碰到很多拍攝需要聯繫的場景、模特。平時注意積累就不會臨時抱佛腳。比如你要拍東莞的工廠,你突然找不到人拍,但是如果你某一次聊天認識的工人就是你在街上聊過天的朋友,那就好說多了。
魏傳舉:注意到圖蟲移動端沒有上傳路口,是基於什麼考慮?是有意保持專業生產的門檻嗎?目前每天都有海量的手機照片產生,你感覺國內是否可能出現PC時代類似CFP這樣的手機圖片交易平台?
嚴師傅:這個問題你說對了。我們遲遲不發布上傳功能,是因為我們必須把過濾機制充分做好,否則劣幣會驅逐良幣,那樣的話,圖蟲做「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就是一句空話。我們是攝影師的社區,不是像微博相機、nice這樣的圖片社區。我們不需要億級的用戶,我們只需要幾萬用戶即可。
魏傳舉:目前手機拍攝照片占圖蟲全平台比例是怎樣的?你提到流量變現,圖蟲內容在今日頭條上是按什麼邏輯分發?日貢獻UV大概多少?
嚴師傅:目前手機拍攝佔比很少,圖蟲的用戶主要是用相機拍攝的。具體比例我要去看。流量變現是一個設想,我們已經和視覺中國在嘗試這個新的方向。在今日頭條的分發邏輯,是按照圖蟲用戶的照片在網站的熱度,通過演算法達到一定指標自動推送到頭條分發,但是目前還在測試中,沒有大規模推廣,因為我們還不擁有圖蟲攝影師的版權。
攝影師齊林:既然圖蟲是互聯網公司,關注科技類產品,未來會不會推出像BLINK類似的平台。除了展示作品,也可以更好的聯繫攝影師和編輯。
嚴師傅:第二個,關於圖片銷售的平台,這個我們不專業。我們會和專業的銷售平台結合一起來做。我們也會聯繫攝影師和編輯,需要一步一步來。先把社區做好,但是2016年應該會嘗試。圖片編輯和攝影師合作的活動,你的建議很好。我們未來一定考慮,其實街拍中國的導師制度,他們都是有經驗的攝影師,他們就能提供很多有益的編輯指導。
明曄:Blink真的很不錯,是個很好的聯繫攝影師和編輯的平台,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的時候,Blink的編輯還會利用攝影師的定位給編輯提供選擇。
襯衫天天見:感覺圖蟲的app過於簡單除了翻頁看圖互動性很少,像只發圖片的「微博」。
嚴師傅:這個問題,確實存在,第一是我們才開發上線,不可能上一個大而全的產品,一開始上大而全,九死一生,少即是多。我們目前重要的放在功能的穩定性,流暢度,初期用戶主要是針對pc端的老用戶。
攝影師齊林:剛剛在圖蟲關注嚴師傅了。提個意見。在美國上圖蟲太慢了……我最近一年幾乎沒有更新。就是因為網速。還請多多考慮在外面漂泊的小夥伴啊。
嚴師傅:在國外我們是很慢,這個我們收到了很多投訴。我們暫時在美國沒有伺服器,具體原因我們需要技術來解決,我們已經開始在做這件事,麻煩稍等。圖蟲在海外有很多高端用戶,這也是我們寶貴的資源。謝謝你的投訴和信任。
樂呵娜拉:嚴師傅您好,您提到要成立一個瑪格南一樣的組織,想問您,在當下這樣一個言論出口、意識形態被約束的地方,有時候,自由表達都保證不了,如何保證一個獨立報道攝影師團體的建立和發展?如果有,是否是一種鬆散的鑒於圖片內容的媒體影像傳播的創作者聯盟?圖蟲會怎麼運營,將其怎麼上升到瑪格南那樣的層面?
嚴師傅:瑪格南一樣的組織。我們有幾種考量,第一我已經申請圖蟲加入了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的理事單位,也許有一些作用,第二,紀實攝影並不代表和政府對著干,我們會鼓勵攝影師更多關注人的故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時代,其實瑪格南留下來的經典作品也是這些東西。不一定很尖銳。我們會有專家委員會和編輯一起來幫助評估。如何運營,和我們的計劃,你們很快就會看到,當然我們會不斷調整,這是一件新事物,首先我們有足夠的誠意,然後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樂呵娜拉:嚴師傅,您提到,這個類似瑪格南組織,會聚攏同仁,獨立代理版權。在國內,無論是紀實類,還是報道類的攝影師,能真正創造出閱讀傳播價值的還是少數,其中一大部分還都是公職在身,而民間攝影師真正能創作出有深度、或有受眾的圖像內容的優秀創作者缺乏提高和實踐的環境及條件,要麼無法實現版權自由,要麼沒有大基數的創作人群,面對版權問題,圖蟲會怎麼處理?
嚴師傅:我們會給出保底的收入,現在還在評估中,我們需要攝影師的誠意,靠圖蟲不能發財,但是我們可以提供相當於二線城市的中上的收入,其他根據流量和內容再做變現。計劃在制定中。4月份會發布。
香川克之:嚴老師,圖蟲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內容提供商,還是攝影師的在線發布平台呢?
嚴師傅:圖蟲的未來發展方向是社區,在線發布分享。內容提供商我們會有別的計劃。圖蟲只會專註於做社區。在社區成長起來的攝影師可以簽約於視覺中國,也可以簽約於圖蟲攝影師聯盟,也可以簽約其他機構。
樂呵娜拉:剛才看到您列出的這麼多大的計劃,每一項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經營。我們知道,圖蟲現在有今日頭條這個堅強的依靠,你有信心在短時間內一一實現嗎?圖蟲有這樣的實力嗎?能否介紹一下你們圖蟲的人才構成,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團隊的精英程度?
嚴師傅:今日頭條是一個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的模式不是直接投入,而是進行資本上的運作,對於圖蟲的投入來說,我們目前運營產品技術大約20人左右。這樣的規模在今日頭條很小,對頭條沒有暫時負擔。至於計劃,需要一步一步做,不可能一下實現。也有投資部門來協助進行整合。今日頭條一年的圖片版權採購費用近千萬。如果圖蟲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相當於購買圖蟲自己的就ok。團隊的精英程度很高,北大人大什麼都有,主要是80,90後,平均學歷研究生。碩士為主,海龜大把,絕對精英。
冰溪:這樣說的話,圖蟲網以後會有創作基金了?坊間傳說圖蟲網打比賽比較多,而且是自己參與組織的占很大一部分,這是一個主攻方向嗎?
嚴師傅:肯定會有一定投入,但是再多的投入也不能滿足所有攝影師的要求,攝影師第一還是要能拍出好的作品的能力,並不是有創作基金就一定可以成為好攝影師。我們先期會做一些組織的活動,如果大家認知了這個平台,他們也可以在這個平台發起自己的活動,我們可以協助。圖蟲的人才構成是:產品、技術一半,內容運營一半。
wu hong:社區模式感覺很古老以後會有新的載體么?
嚴師傅:社區模式還很有潛力呢,別變來變去了,先把社區玩好。微博微信都還是社區呢!
本期「迷路話局」至此結束。(本文採訪於2016年4月)
嘉賓和主持人介紹
嘉賓:嚴師傅(嚴志剛)
嚴師傅(嚴志剛):中國著名攝影師,現任東方IC副總裁、圖蟲網總經理,前新浪網助理總編輯、新聞中心圖片總監,新聞攝影領軍人物之一。
20餘年專業攝影生涯,跨界新聞、時尚、體育、汽車等多領域拍攝,功底深厚,風格多變,視野開闊。同時涉獵圖片編輯、攝影評論、影像策展和收藏等專業領域。1997-2002,《新周刊》攝影師,被媒體評為九十年代中國最新銳攝影師之一。2002-2006,《南方體育》、《汽車與你》首席攝影師,是中國最早的汽車雜誌攝影師之一。
2006-2013,任《瀟湘晨報》助理總編輯、視覺總監,曾帶領團隊多次獲得「金鏡頭」、華賽、中國新聞獎等業界頂尖攝影獎項,入圍「荷賽」多媒體提名,個人獲中國攝影家協會「金鳳凰」策展人稱號,主編攝影專著《焦慮的食指》。
2013-2015年,受邀加盟互聯網門戶新浪網,任助理總編輯、圖片總監,成功將新浪圖片打造為「有溫度的視覺」平台,舉辦「攝氏度」報道攝影師大典,並設立公益性攝影基金,資助有志於紀實和報道的中國年輕攝影師群體。曾任中國新聞攝影協會「金鏡頭」評委,色影無忌「十佳新銳」評委,多次擔任中國攝影協會「記憶2013」、「徐肖冰」攝影展等推委會成員。
2016年加入圖蟲,任高級運營總監,關於他在圖蟲的現在和未來,我們一起來聽他說吧!
主持人:明曄
圖片編輯 / 影像評論人
時代周刊視覺網站TIME LightBox撰稿人
「遠近攝影手記」公眾號創始人之一
教育背景
2009年1月-2012年12月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普韋布羅分校 本科 主修傳媒 輔修藝術
2013年8月-2014年5月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 研究生
學習經歷
英國攝影師Anastasia Taylor Lind工作坊
攝影收藏人W.M. Hunt 工作坊
工作經歷
2014年10月至今 時代周刊視覺網站TIME LightBox 撰稿人、圖片編輯
2014年7月-10月 The Bronx Documentary Center 紐約布朗克斯紀實攝影中心 策展助理
2013年1月-6月 Pueblo Pulp 普韋布羅雜誌 文字、攝影記者
2012年1月-5月 The Pueblo Chieftain普韋布羅酋長報 實習攝影記者
榮譽獎勵
2014年5月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多媒體紀實攝影課 榮譽學生
2012年5月 丹佛記者協會獎學金獲得者
2011年5月 美國專業記者協會科羅拉多分會獎學金獲得者
展覽
2014年12月 紐約開放展(New York City Open Show)演講
2014年5月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 三人組展
本期分享會團隊:
嘉賓:嚴志剛,圖蟲網高級運營總監
主持人:明曄,美國時代周刊 TIME LightBox 撰稿人
分會場主持:林圳嵐,攝影之友編輯
串場主持:尹慧子:iWeekly周末畫報編輯
內容編輯:寇萌(人民大學法語系學生,曾於中青報實習)
推薦閱讀:
※傳媒趨勢解讀|2018電視台的命運將如何?可能比你想像的還糟!
※電影票房的保底發行到底是個什麼鬼
※金評媒將赴美IPO:2018年計劃金融服務產品32億美元交易額
※一名合格的主播要在直播前後做些什麼?
※傳媒專業之法國公立大學